小淖壩街,超過九成的老成都人都沒去過,消失以後才發現它很珍貴

小淖壩街,曾經的一條小街,位於成都市老城區核心區以內,不過卻很少有成都人去過那裡。也很少聽人說起過這條街名,就連這街名的讀音,成都人都不知該怎麼念?查字典,讀音nào,那是普通話,四川話該怎麼念?根本就不可能有一個權威的標準讀音。可以按普通話的音用四川話的調來讀作nǎo,也可直接認字認半邊讀作zhuo,筆者感覺後一種讀法要順一些,較符合川人的習慣讀法。

之所以有讀音的困擾是因為四川話裡本沒有這個“淖”字,這個字源自於北方的蒙古語,“淖”,也就是水澤之地。筆者猜測可能是在元朝或清朝時期有蒙古人定居於此地。史料中此地與水塘溼窪地有關聯,因為那裡原有一片池塘,後淤塞成壩,遂得名“小淖壩”。“南方城市街道中用‘淖’字的也僅此一例,這充分體現了成都文化的包容性。”

小淖壩街,超過九成的老成都人都沒去過,消失以後才發現它很珍貴

紅圈中呈L狀的那條街就是小淖壩街

當初的池塘早已了無蹤跡,代替它的是一條小街和一片民居,詁計這裡是當地最後一塊被利用的土址,這條街沿著別的民房的後牆修建,因此形制上是一條半邊街,而且街道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有好些個折彎。街道非常窄,可以說是成都市最窄的街道,勉強可以並行兩輛腳踏車。這麼窄又折的街道,視距不長,不能一眼看穿,外人根本不知道這裡能不能穿過,想抄近道的人也都不會對它抱有奢求。路窄,暢通性就被大打折扣,單面街,裡面也沒有一家商店,穿其中也單調乏味,關鍵是路窄了不易被人發現,又處在純居民區的中央,外人根本沒有多少理由走到裡來。

小淖壩街,超過九成的老成都人都沒去過,消失以後才發現它很珍貴

附近的後牆根

看到這裡,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別人都很少到過這裡,你是怎麼找到這裡的?那是1998年左右,筆者從朋友那裡看到過幾幅畫,他說,當知道哪裡有老房子要拆遷,於是就趕過去寫生,把它畫下來,有些老房子本身也不覺得有多好看,但畫到了紙上就成了藝術了,就是所謂的再現之美。筆者也覺得這些原形消失了挺可惜了,雖沒那個功夫去畫它,拍個照記錄一些有特點的建築還是做得到的。於是拿著照機去拍值得保留的老房子,專找偏僻小街巷,這樣才發現了這個不為人知的窄小的街道。

小淖壩街,超過九成的老成都人都沒去過,消失以後才發現它很珍貴

又窄又彎的小街會車都很考手藝

從窄窄的巷口進去,折拐幾下繼續前行,雖然街道依然窄,且街的一側全是牆,但裡面卻讓人有別有洞天的感覺,猶如古民居的桃花源,藏在深處的老房子精美、完整,保護得很好,讓人耳目一新,一看就是盛世之作。特別有一排木構老房子印象讓人印象特別深刻,它的室內室外空間巧妙融為一體,面街一側有簷廊,可以享有晾衣,乘涼、串門不淋雨等多重生活便利。街巷少有外人穿過,別人家的後牆就當是自家的照壁,空間公私互融,利用的完美。

小淖壩街,超過九成的老成都人都沒去過,消失以後才發現它很珍貴

精美的老宅門

在小淖壩街24號,有一座建於清末的古民居,院內為四合院的格局,有中國傳統建築的裝飾形態,而當街的磚砌宅門則融入了西方建築風格的特點。98、99年,老宅門坊上的宅院號不知何時被敲掉了。一年後,這座精美的老宅門坊也全拆了。

小淖壩街,超過九成的老成都人都沒去過,消失以後才發現它很珍貴

待拆階段的街景

遺憾的是,筆者帶著相機去,也沒拍下小淖壩街,皆因街道太窄,筆者當時只有標準鏡頭和長焦鏡頭,缺個廣角鏡頭,再因一心想拍得象一幅畫,用這樣的角度來拍,退不開,拍不全,最後因苛求完美而沒拍下它,現在想想也是有點後悔。也怪那時膠捲和沖印費都不便宜貴,沒敢大手大腳下地拍。

小淖壩街,超過九成的老成都人都沒去過,消失以後才發現它很珍貴

原址從這個拉圾筒到中間那個灰色樓止

現在的小淖壩街原址橫著躺在錦興路下,它原來是為修建新光華街到新南門的快捷道路而作出犧牲的。有些老街是在拆了以後才被認識到它的珍貴,可是晚了,為了彌補這個遺憾,成都市有關部門把一些消失了的老街的典型街景做成了浮雕,設立在人南立交橋下,成為老成都民俗公園的重要紀念物,小淖壩街的浮雕就是其中之一,由此可見小淖壩街雖然只被較少成都人看到過,但它的價值最終還是被認可了。

小淖壩街,超過九成的老成都人都沒去過,消失以後才發現它很珍貴

小淖壩一門樓浮雕立在了人南立交橋下

偶爾,你也可能會遇到以小淖壩命名的餐飲店,讀了此文你就會更明瞭其中的緣由。不過,你不要以為它是從那裡搬遷出來的哈,小淖壩街裡從來就沒有一家店鋪,這隻還過是借其街名而顯得自已的店有歷史底蘊,就是一個小招數罷了。

點關注!您會更容易讀到更多此類文章,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