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變“優”:岳陽樓區的老舊小區改造實現“幸福來敲門”

紅網時刻記者 胡崢 岳陽報道

年關將近,岳陽年味漸濃。對聯、中國結、大紅燈籠等“中國年”元素點綴著紅丸青牆的老建築,絡繹不絕的市民讓老街巷的“人間煙火氣”更加濃郁。

這裡是岳陽市岳陽樓區上觀音閣,一個有著50餘年歷史的街巷。

時光隨風而逝,上觀音閣——這個在城市化程序中曾經被遺忘的角落,如今迎來了老舊小區改造這個破繭重生的機會。告別曾經逼仄的小路,市民悠遊其中,慢慢挑選著茶葉、乾貨等商品。翻新後的舊建築,紅瓦青牆古樸而充滿質感,歷史和現代於這裡匯聚,賦予巷落嶄新的城市肌理,注入旺盛的商業活力。

蓬勃的新巷落,正是在過去的遺存中生長出來,豐富著“人民城市”的內涵與意義。而更多的改變正在這座城市的各個角落悄然發生。

“憂”變“優”:岳陽樓區的老舊小區改造實現“幸福來敲門”

上觀音閣迎來了老舊小區改造這個破繭重生的機會,告別了曾經逼仄的小路,市民悠遊其中,慢慢挑選著茶葉、乾貨等商品。(戚壯波 攝)

幸福來敲門

“憂”居變“優”居

改變,從細微處開始。

從得勝路下車,沿著金龍巷向裡走去,雙向雙車道的柏油馬路平整且整潔。區別於坑窪的石子路,背街小巷的柏油路建設是城市化的顯著特徵,更是老舊小區改造工作中的重要一環。“這裡以前是進不了消防車的,現在消防通道打通了,更有安全感了。”謝喜根在螺絲港小區居住了30餘年,對周遭的變化了如指掌。

“憂”變“優”:岳陽樓區的老舊小區改造實現“幸福來敲門”

老街小巷裡雙向雙車道的柏油馬路平整且整潔。(戚壯波 攝)

螺絲港小區始建於上個世紀90年代,是岳陽樓區最早的一批商品房,受限於時代,原有的社群功能和基礎建設已經無法承載如今居民的生活需求。

老舊小區改造從“看得見”的地方開始。寬闊的休閒廣場和綠樹成蔭的公園構成了小區的“雙中心”,重新翻修的道路則暢通了小區的“毛細血管”,路口處增設的監控探頭,成為了保護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天眼”。著眼居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展開的改造,印象中老舊小區裡縱橫交錯的電線、網線早已不見,沒有隨處丟棄的垃圾汙穢,雜草重生的荒地和私搭亂建的菜園子被重新規劃成為了百餘個停車位,劃分出一片片井然有序的功能區域。

“憂”變“優”:岳陽樓區的老舊小區改造實現“幸福來敲門”

岳陽市岳陽樓區新建社會經營性停車場6個,新增停車位近6000個。(戚壯波 攝)

“看不見”的改造是治癒“城市病”,切實提高居民人居環境水平的重要抓手。面對老舊小區裡的漬水現象,岳陽樓區將相關改造計劃納入市三峽水環境綜合治理年度計劃,最大限度解決積水漬水問題。如今,下水不暢、雨汙分流等改造工程趕在夏天雨季來臨前已經完成。

螺絲港小區的舊改僅僅是岳陽樓區舊改的一個縮影。2021年,岳陽樓區科學編制《岳陽樓區老舊小區改造規劃(2021-2025)》,一共改造老舊小區204個,住房2534棟、居民2。63萬戶、建築面積288。79萬平方米,約佔全市年度改造計劃任務的37。5%、全省任務的5%;“十四五”時期,岳陽樓區計劃總投資51。4億元,改造老舊小區758個,規劃範圍總用地面積82。97平方公里,讓更多的居民享受到“幸福來敲門”的喜悅。

推窗見綠開門有園

社群改造有“煙火氣”

推窗見綠,開門有園。這是蝸居在東井嶺社群的居民們十數年的夢想。

東井嶺社群旁便是岳陽最繁華的商貿中心。多年的開發擴建,區域內的公共資源、土地資源已是極度稀缺,狹窄的道路早已無法通車,雜亂無序的商鋪還侵佔著本就不多的公共空間。這是在岳陽樓區很多老小區都能碰見的情況。

“這種型別的小區就像舊病纏身的病人,需要透過‘手術刀’的方式來進行精密的改造。”岳陽樓區舊改辦相關負責人曾凡楚告訴觀潮君,這種型別的老小區問題都是糾纏在一起的,不是簡簡單單的拆了違法建設,新建公廁、停車場等就能提高生活水平的。

讓生活充滿溫情,這是岳陽樓區給出的答案。

在對整個東井嶺社群居民機構、房屋肌理,特別是空間特徵以及人際交往需求進行深入調研和詳細解讀後,岳陽樓區選擇的改造切入點是從公共生活著手,營造更多集體性、共享性的生活空間。

以往,老小區裡的街坊鄰居有很多生活都是交融在一起的,這也讓社群保持著新鮮、活力以及人情味。曾凡楚說,“因為失去了社群交際空間,近年來這種狀況逐漸消失了。”在改造中,工作人員發現,社群樓棟前有塊空地,不大的公共空間成了社群居民喜歡停留的地。於是,這塊空地便留了下來,僅添置了數張桌椅,栽種了數棵樹木,便形成了溫馨的空間。

“憂”變“優”:岳陽樓區的老舊小區改造實現“幸福來敲門”

注重共享性的空間改造,東井嶺社群保留了生活空坪,成了居民閒暇時的休閒場地。(戚壯波 攝)

舊改伊始,岳陽樓區提出“將岳陽樓區建設成有溫度、熱度、活躍度、舒適度的城市”,精心編制《岳陽樓區城市更新規劃》,將老舊小區改造細分為“舊小區改造”“城中村和城邊村改造”“舊工業區改造”“存量棚戶區和危舊房改造”以及“舊商業區改造”等型別,以集中連片整治為途徑,採取“鄰里單元”改造+獨立小區改造形式,一個小區一個設計,同步建設配套基礎設施專案,形成了老舊小區改造的“樓區模式”,舊改在這裡演繹出更多的可能。

舊改升級版

讓老房子承載新使命

從岳陽樓出發,沿著洞庭湖畔走過洞庭南路,市場、港口、企業、廟宇等一應俱全,這裡便是岳陽這座城市的發展史,沿街每座建築都是歷史的見證者。

老建築是承載著特定歷史記憶的重要空間載體,岳陽樓區的執政者深知,除了居民生活是否宜居外,文化的交融和互動也是老舊小區改造的重要因素,決不能一刀切,要以“綜合整治、功能改善、歷史文化保護和全面改造”的模式來推動。既遵循城市更新的客觀規律,也要尊重歷史和文化。

“憂”變“優”:岳陽樓區的老舊小區改造實現“幸福來敲門”

魚巷子文化街區,各色產業應運而生。(戚壯波 攝)

南嶽坡、南正街、魚巷子,是老岳陽人心中的“岳陽記憶”。以魚市得名的魚巷子一帶,房屋老舊破敗,衛生環境較差,年代久遠,巷子狹窄。與現代城市文明不相貼合的老舊魚巷子如今被拆除改建了。從汴河街往南,矗立著一排排明清風格的閣樓,青瓦白牆,飛簷雕樑,錯落有致,酒吧、特色餐飲、民宿等產業應運而生。這便是新魚巷子,一個以魚為主題的歷史文化街區。

陶廬閒自愛,顏巷陋誰知?初雪過後,從魚巷子往裡走,略顯寒冷溼潤的風微醺而來,隨意找個巷落駐足,青磚、綠植鋪磚的巷道映入眼簾,美得不可方物。告別了“晴天起土、雨天泥濘”的土路,行走在街區中,宋代、民國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各個時期的建築中,既有磚石結構樓、閣式寶塔,也有傳統木構民居,洋風建築,這裡便是岳陽各個歷史時期不同建築風格的“活”博物館,一草一木間,藏不住歲月底蘊。

再往裡走,便是唐代古塔慈氏塔,於2018年底完成整修的慈氏塔,保留有唐代磚石實心塔的所有風格。圍繞慈氏塔,錯落的房屋旁幾位老人在攀談,“現在的改造,我們這邊的老房子很多都儲存下來了,政府也對路邊幾個民國建的房子做了保護。”藤椅隨意一放,老人們坐在門前談天說地,便淡了生活、慢了時光。

再往下行,華菱港口經過改造,如今華麗轉身成了主題公園,成為了居民的聚集地,遊客的打卡點。這樣將歷史文化與老舊小區改造結合的嘗試,正推動著老舊小區改造的樓區探索再進一步。

群策群力

舊改下的基層治理新模式

拆遷是老舊小區實施改造的基礎性工作。

“拆違政策剛下來的時候,執行是相當困難的。”在望城嶺社群,86歲的社群志願李鑄斌回憶,當時違章建築拆除統一是“零補償”,社群裡面有許多違章建築都成為了店面,是居民重要的經濟來源,許多人聽到是“零補償”時都是不願意配合。

為了開啟工作局面,社群積極調動各方力量參與,採用“集中教育、逐個約談、黨員示範”的方式發動黨員幹部自拆。李鑄斌作為黨員,自發拆除了自家房前屋後共60餘平方米的違章建築。在引領示範下,12戶居民也自發拆除了自家違章建築。

此類情況,在此次許多拆違工作中發生著。站前路街道經編廠小區第一輪拆違行動中63%的違建戶同意助拆,邊自拆邊做其他居民工作;奇家嶺街道創新“群英斷是非”,開展了“違建拆不拆,亂象怎麼治、小區怎麼改”大討論活動,415名黨員群眾自拆助拆3。9萬平方米存量違建,恆康花園小區組建“鄰里+居民智囊團”,拆除存量違建91處4500平方米……不斷解鎖的基層治理創新模式,在拆違工作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和諧拆違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形成幹群齊心協力攻堅的生動局面。

“憂”變“優”:岳陽樓區的老舊小區改造實現“幸福來敲門”

恆康小區內,舊改之後新修建的院落裡,居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談天說地。(戚壯波 攝)

2021年,岳陽樓區一共拆除老舊小區存量違法建設2890處、20。75萬平方米,高水平社會治理行動直抵民心,做到拆除一片、清理一片、美化一片,發展一片,實現了涉改老舊小區違建整治“零容忍、零存量、零補償、零上訪”的“四零”效果,有效破解城市管理“第一難”。

【來源:紅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