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武則天沒被清算,反而還能葬進乾陵?這事兒可真的不簡單

為何武則天沒被清算,反而還能葬進乾陵?這事兒可真的不簡單

乾陵——陝西省咸陽市乾縣北的梁山上,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墓

這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安葬著兩位皇帝的陵寢——武則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

在乾陵上,立有兩塊石碑,西邊的那塊屬於唐高宗,上面刻著唐高宗的豐功偉績。而東邊的那塊屬於武則天,石碑高大巍峨,足足有八米高,但是上面竟然一個字都沒有。這就是著名的武則天無字碑。

為何武則天沒被清算,反而還能葬進乾陵?這事兒可真的不簡單

武則天的無字碑

為啥武則天的陵寢前要立一塊無字碑呢?是武則天的功績太大,無法用文字概括呢?還是她罪孽太重,難以書寫?還是武則天覺得自己這一生過得太波瀾壯闊了,乾脆留下一片空白,將自己的功過留給後人評說?

其實,這塊碑是在武則天死後才被立在那的,和武則天本人的真實意志沒什麼直接關係(中國歷史上的皇帝都是生前就開始修陵墓,武則天的身份則比較特殊,既是皇帝又是唐高宗的皇后,所以她沒有單獨修陵墓)。

當初,武則天作為李唐的皇后,不僅把國號從大唐改為周,還自己當了皇帝。後來的歷史我們都知道,在武則天的晚年發生了“神龍政變”,李顯登基復辟李唐王朝,她不得不退位,成為了亡國之君。

為何武則天沒被清算,反而還能葬進乾陵?這事兒可真的不簡單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武則天這麼一頓操作不但沒有被李唐皇室清算,她死後竟然還能讓中宗李顯寧可驚動自己的父親高宗的魂魄,也要重開乾陵讓其與高宗合葬。武則天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她陵寢前的這塊碑為什麼空無一字呢?

想要解開這些疑問,我們還得回到歷史中去尋找答案。

重開乾陵,武后歸位

公元705年11月2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仙居殿病逝,享年82歲。在臨死前,武則天的最後一道遺詔是:“祔廟、歸陵,令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為何武則天沒被清算,反而還能葬進乾陵?這事兒可真的不簡單

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曌

武則天這遺詔是什麼意思呢?

武則天這遺詔是要求取消自己的皇帝稱號,重新回到高宗皇后的身份上來;等她死了之後,葬入唐高宗的陵寢,把神主的靈位也放在李唐的祖廟之中。

然而,就是武則天這回歸乾陵與高宗重聚的樸素願望,在朝中卻激起了一番爭辯。

一些先前遭受武則天打擊的大臣(主要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員們)極力反對武則天的遺詔,說什麼唐高宗的乾陵已經封閉起來了,封閉得非常結實,如果要合葬的話,就必須把墓門鑿開,這一鑿不就驚動了高宗的靈魂嗎?

為何武則天沒被清算,反而還能葬進乾陵?這事兒可真的不簡單

另外,夫為妻綱為基本的綱常人倫,唐高宗是尊,武則天處卑位,怎麼能以卑動尊呢?因此,還不如另外選擇一塊好地方安葬武則天呢。

你看,這些大臣把話說得多麼的冠冕堂皇,但其真實的意思是這樣嗎?還不是為了有朝一日清算武則天的“罪過”(你武曌一介女流學習呂后獨攬朝政打擊我們還不行?竟然更改了國號,還做了女皇帝,成何體統),甚至剖棺戮屍重新評價武則天嗎?

面對群臣的步步緊逼,中宗李顯頂住了壓力,他不僅力排眾議,堅決擁護武則天的遺詔,還親自護送母親的靈柩,從洛陽返回長安,開啟乾陵將武則天安葬在了高宗李治的身邊。

不僅如此,李顯還親自督辦了《則天大聖皇后哀冊文》,重申了對武則天的評價——“英才遠略,鴻業大勳。雷霆其武,日月其文。”

為何武則天沒被清算,反而還能葬進乾陵?這事兒可真的不簡單

李顯做的這些,就是為防止日後武則天被歷史清算。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剛剛登基的李顯寧可罔顧群臣的意見,寧肯打擾父親高宗的靈魂,也要完成武則天的遺願,將其安葬於乾陵呢?

武則天去世後,李顯為什麼要讓武曌魂歸乾陵?

你可能會說,這有什麼的啊?武則天再怎麼說也是李顯的親生母親啊,畢竟母子連心,血濃於水啊!

如果這麼想,你可就天真了!帝王之家不比尋常百姓,被政治、權術邏輯支配的他們,那有什麼親情可言?

咱們不說別人,就說李顯和武則天之間,有幾分母子的真情?李顯的心中對武曌這個親生母親的感受,恐怕除了恐懼,還是恐懼。

為什麼這麼說?看看李顯的成長經歷你就知道了。

李顯生於公元656年,是武則天的三兒子。除了他之外,武則天和李治還有三個兒子——長子李弘、次子李賢、四子李旦。

本來,按照立長不立幼的傳統,李顯是當不上太子的。大哥李弘是皇太子,但是在李顯20歲的那一年,李弘久病離世,二哥李賢成了太子。

李賢成為太子後,深得李治信任,並三次監國,得到不僅得到了唐高宗稱讚,朝野上下對其也是很擁戴。然而,就在李顯以為二哥李賢將順理成章地成為明日的皇帝了,他沒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太子。

因為就在李賢春風得意時,有一個人卻不高興了——那就是他的母親武后。

公元680年,武則天擔心兒子李賢掌權後威脅到自己手中的權力,就以謀逆罪名廢為庶人,將其流放巴州,並在四年後派酷吏丘神勣逼令自盡。

李賢被廢后,李顯自然成為了太子。公元683年,高宗李治仙逝,李顯繼位第一次當上了皇帝。

為何武則天沒被清算,反而還能葬進乾陵?這事兒可真的不簡單

然而,此時年輕的李顯並沒有政治鬥爭的經驗,不知道是他沒有細心研讀歷史沒整明白他二哥是怎麼被廢的,還是自以為能夠踹開武則天總攬大權。總之,當上皇帝后他顯然有點兒飄。

李顯登基後,馬上著手發展自己的勢力。眼看滿朝文武盡是武氏的勢力,他就重用自己皇后韋后孃家的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

武則天是什麼人?那可是決心要幹大事兒的絕世奇女子,豈能容忍別人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奪權?

更讓她好氣又好笑的是,李賢的前車之鑑已經擺在那了,她這傻三兒子還要往槍口上撞。看來這個李顯還真的沒啥政治頭腦(說不定後來武曌稱帝后又立李顯為太子,就是看重三兒子的這個腦子)。

果然,在武則天盛怒之下,才當了55天皇帝的李顯,龍椅還沒捂熱乎呢,就被武則天廢為廬陵王,被貶出長安。而後,李顯的四弟李旦做了傀儡皇帝,成為了睿宗。

為何武則天沒被清算,反而還能葬進乾陵?這事兒可真的不簡單

李顯在被廢后,尤其是聽說二哥被賜死的訊息,他的日子過得更加風聲鶴唳了,生怕自己的母親不寬恕自己。還好,由於李顯之前在政治博弈中的“出色”表現救了他一命,與二哥李賢不同,母親根本就不把被廢后的他看成威脅。

李顯就這麼惶惶不可終日地過了15年,期間每當聽說武則天派使臣前來,他都會在房陵忐忑度日,甚至幾次惶恐異常地想要自殺。

公元698年,已經稱帝的武則天被繼承人的事兒困擾,最後聽從了狄仁傑的建議決定還政於李氏皇族,於是就重新啟用了自己僅存的兩個兒子,李顯被重立為太子,李旦為相王。

再次成為太子,李顯在政治上成熟了許多(實際上是在其背後的韋后的主意)。他開始韜光養晦,注意搞好與母親武姓家人的關係。他先後將女兒永泰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侄孫武延基,成了魏王武承嗣的兒媳,幼女安樂公主嫁給了武則天的另一位侄孫武崇訓,成了梁王武三思的兒媳。

李顯主動與武家結親,很明顯是想透過裙帶關係穩固自己的地位。

神龍元年(705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神龍政變。宰相張柬之、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人率羽林軍五百餘人,衝入玄武門,在迎仙宮殺了武則天的男寵——專權的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而後,眾臣逼迫武則天退位,李顯再次登基成為了皇帝。

為何武則天沒被清算,反而還能葬進乾陵?這事兒可真的不簡單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認為李顯翅膀硬了,敢發動政變逼武則天退位了?那你可太高看李顯了。

其實,神龍政變的主導人物並不是李顯,而是以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暐和袁恕己五人為主的大臣,以及李顯的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因此,神龍政變是一場各種勢力聯合發動的政變。

政變後,這些人因為對李顯復辟大唐有功,五大臣都被封了王,相王也被加封為安國相王,太平公主加封為鎮國太平公主。這些人在李顯登基後都有了非常大的勢力。

除此之外,這些人發動神龍政變之初的目的也並不是逼迫武則天退位,而是“清君側”,誅殺打著武則天旗號弄權亂政的二張兄弟。因為武則天當時已經風燭殘年,基本上不理朝政了。

武則天退位時,宰相姚元之,也就是後來著名的開元賢相姚崇,在送別武則天的時候,就忍不住嗚咽流涕。當時張柬之看見姚元之抹眼淚,就好心提醒他,說:“今日豈公涕泣時邪!恐公禍由此始。”(給武則天抹眼淚,要是讓新皇帝知道了,他會怎麼想?)

姚元之當時是這麼回答的:“元之事則天皇帝久,乍此辭違,悲不能忍。且元之前日從公誅奸逆,人臣之義也;今日別舊君,亦人臣之義也,雖獲罪,實所甘心。”

什麼意思呢?

姚元之是說,我侍奉則武則天皇帝這麼長時間了,辭別舊君,實在是悲不能忍。而且神龍政變那天主要目的是為了啥?我和你們一塊兒去是去誅討二張,這是從國家利益進行考慮的,我覺得這是大臣應該做的事情。今天我灑淚辭別舊君,這也是一個大臣應該做的事情。如果我因此獲罪的話,那麼我也心甘情願。

姚元之的態度,代表了當時朝中一大批臣子的立場,他們出身寒族(寒族,並非出身貧寒,而是說他們非世家大族),因為當時武則天為了擺脫關隴貴族、山東貴族對朝政的控制,知人善任,大量啟用寒門子弟,給了他們施展才華的機會,所以,他們對武則天抱有好感。

說到這裡,“為什麼李顯不顧得罪眾大臣也要完成武則天歸乾陵的遺願?”這個問題就容易分析了。只要你站在李顯的立場,再分析下當時大唐的政治環境,就可以找到答案。

“神龍政變”後,李顯雖然被抬上了皇位,但他的心裡很清楚,自己只是那些發動政變的那幫人搬出的旗幟。那些人冒險發動政變之初更多是出於二張亂政下的自保,政變後個個勢力龐大,在混亂的政治時局中未必跟自己一條心。

因此,李顯得理清朝中的各派勢力,能拉攏誰?怎麼去拉攏?再如何弱化各方的勢力。

仔細分析下,朝中勢力粗略可以分為以下幾派:

“神龍政變”的功臣們——五王、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他們各自獨立,共同點是有復辟李唐之功勞

武氏家族的子弟,他們的勢力依舊很大,他們的榮辱和武則天高度繫結

寒門出身的官員們,他們大多是“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主義者,對武則天心懷感恩

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員,他們祖上不是大唐開國元勳,就是幾朝權貴,但幾十年來被武則天打壓得抬不起頭,所以懷恨武氏集團

李顯繼位後,以什麼態度對待武則天,將決定他如何跟這幾股政治勢力相處。這一通分析下來,步棋該怎麼走就很清晰了。

你想啊,前文咱們說過了,李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已經透過聯姻與武氏在政治上深度綁定了。此時武則天雖退位了,但以武三思為首的武氏子弟依舊大權在握。武氏子弟的榮辱又和武則天繫結在一起,尊武則天就是拉攏武氏,反之就是得罪武氏。李顯怎麼會輕易地選擇自斷自己的左膀右臂呢?

因此,對於勢單力孤的皇帝李顯而言,如果過分強調神龍政變的正確性,就等於凸顯了五位大臣的功勞,會使他們更加功高難制。在這種情況下,李顯只能是拉虎皮,做大旗,強調自己是接受了母親的禪讓,並抬高武則天的地位,讓自己的權力更具有合法性。與此同時,李顯也必須要儘可能地淡化神龍政變的作用,透過這樣的方式降低五王和弟弟妹妹的影響力。

因此,李顯想淡化神龍政變的作用,只能拿母親武則天做文章,退位後供著她,死後尊她的遺願。

為什麼李顯在武則天陵墓前立無字碑呢?

這個問題沒那麼複雜,個人推測當時李顯其實也不知道該怎麼評價武則天?

李顯雖力排眾議將武則天安葬進了乾陵,但這更多是出於政治利益的考量。只要武則天葬進乾陵,將來就算有人想翻案清算她也會顧忌到高宗在此,不敢開棺戮屍。

但是,立碑是蓋棺定論的意思,性質可就不一樣了。因為,李顯要歌頌武則天的豐功偉績的話,作為立碑人要為此負歷史責任。

李顯初登皇位,政治形勢還不穩定,在皇位還沒坐穩的情況下還不敢負這個責任。他想等一等,歷史是由勝者書寫的嘛!他想等朝局穩定了,再對武則天下評價。所以,碑文一直空著。

為何武則天沒被清算,反而還能葬進乾陵?這事兒可真的不簡單

然而,現實卻不能如李顯所願。武則天退位後,唐朝就進入了政局最動盪的時期。從神龍元年(705年)到先天元年(712年)的八年時間裡,一共爆發了七次政變。

期間,皇帝像走馬燈一樣,從武則天換成了中宗李顯,又換成了殤帝李重茂,再換成睿宗李旦,最後才穩定到唐玄宗李隆基。

這幾年間,各派政治勢力都輪番上臺表演,而對武則天也都有不同的認識和評價。在這種情況下,光是武則天的尊號就換了若干次,什麼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后、天后、大聖天后、天后聖帝、聖後。

直到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大唐官方才最終將武則天的尊號改成了則天順聖皇后。然而,這時離武則天去世都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

在這麼漫長的時間裡,沒有人能夠給武則天一個確定的評價。所以刻碑的事也就一拖再拖,最後不了了之,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無字碑。

END

本文為“達文有話說”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絡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