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幾道這首《鷓鴣天》,思鄉之情貫穿始終,充滿了悲傷與無奈

本文由作者節香自飄說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北宋·晏幾道《鷓鴣天》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般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

驚夢覺,弄晴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難得能見到晏幾道寫與情愛無關的詞,這閥《鷓鴣天》應該是晏幾道遠離家鄉時所作,思鄉之情貫穿始終,充滿了悲傷與無奈。

晏幾道這首《鷓鴣天》,思鄉之情貫穿始終,充滿了悲傷與無奈

說到思鄉的詩詞,最為人熟知的莫過於大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簡單直白,一目瞭然。相比之下,晏幾道更注重渲染氣氛,山也好,水也罷,以身邊的景來說明自己對家鄉的思念,若是可以,他何嘗不想早日見到故鄉熟悉的一草一木?小時候學過一首歌叫《念故鄉》,我很清楚地記著,歌詞是:“念故鄉,念故鄉,故鄉真可愛,天甚清,風甚清,鄉愁陣陣來。故鄉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在他鄉,一孤客,寂寞又淒涼。

我願意回故鄉,重返舊家園,眾親友聚一堂,同享從前樂。”唯有遠在他鄉的遊子才能體會思鄉之痛,像杜甫那樣,一生漂泊在外,到底都沒能迴歸故土,他的苦又有幾人知呢?

晏幾道這首《鷓鴣天》,思鄉之情貫穿始終,充滿了悲傷與無奈

晏幾道身在異鄉時,還不敢奢望到家時的場景,他眼前的十里樓臺與杜騰鳥,均是外鄉景色。“十里樓臺倚翠微”即樓臺靠在青山旁邊,杜牧《舊日齊山登高》的首聯就是“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用翠微來稱呼青山,又雅緻又有詩意。但這句詞的主角卻不是美麗的青山,而是百花深處啼叫的杜鵑。杜鵑的啼叫總讓人心生沉重之感,若非如此白居易也不會說“杜鵑啼血猿哀鳴”了,這與杜鵑鳥的傳說有關。

杜鵑又叫杜宇,相傳是古蜀國國君望帝杜宇所化。杜宇是位明君,他在位時,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受萬民愛戴。但是蜀國境內江流眾多,經常會發生水災,杜宇在位幾十年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後來,外地來了一個叫鱉靈的人,杜宇聽說他失足落水而死,屍體逆流而上,被人打撈起來之後竟然復活,覺得十分奇異,便召見了他。鑑靈十分聰明,杜宇看出他有治國之才,封他做了蜀國的丞相。

晏幾道這首《鷓鴣天》,思鄉之情貫穿始終,充滿了悲傷與無奈

在鱉靈的帶領下,百姓終於治水成功,解除了困擾蜀國多年的水患。鱉靈的功勞很大,杜宇自願將帝位禪讓給他,自己則閒居西山。誰知過了沒多久,外界流言四起,說杜宇之所以心甘情願讓位,是因為他和鑑靈的妻子有私情,覺得對不起鱉靈,才會以此來補償他。杜宇聽了之後,氣憤不已,很快就生病去世了。但是他的靈魂不願意離開蜀國百姓,於是化作了杜鵑鳥,日夜悲鳴,聲音淒涼。再後來,杜鵑的啼叫聲成了思鄉的聲音,漂泊在外的遊子聽到杜鵑的聲音,就彷彿有人在跟他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詞的開篇,風景優美宜人,晏幾道卻一點賞景的心思都沒有,獨獨注意到了百花叢中的杜鵑。此時此刻,杜鵑鳥出現在自己眼前,難道是想提醒他該回故鄉了嗎?如若不然,為何它那麼殷情地跟著他,而不像黃鶯一樣,只顧賣弄自己婉轉的歌喉,絲毫不關心周遭的行人。這種心理一直困擾著晏幾道,以至於睡夢中他彷彿都能聽到杜鵑的啼叫,一聲又一聲,直到天明夢醒時,耳畔還回蕩著熟悉的聲音,不如歸去,不如歸去……我身在遙遠的天涯,怎麼可能不想念家鄉呢?

晏幾道這首《鷓鴣天》,思鄉之情貫穿始終,充滿了悲傷與無奈

我無時無刻不想早日回去,只是天不遂人願,我根本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啊!不是不想,而是不能,這就是他最大的無奈。抱怨的話似對杜鵑說,實際上是說給自己聽,說給老天爺聽。天意弄人,人的力量如此渺小,豈能反抗?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若真能隨心所欲,生活也不叫生活了。面對杜鵑鳥的啼叫,他可以發發牢騷,但不管說些什麼,也不過是一種宣洩憤懣的方式罷了,他與故鄉之間,依舊隔著千萬裡的距離路。

遊子在外,幾年甚至幾十年回不了家的大有人在,對家的思念亦是對親人的思念。或許,千里之前的某一座閣樓中,還有深深牽掛著自己的心上人,這讓人怎能不期盼早日回鄉?天涯遠,杜鵑啼,聲聲催人歸,催人淚!

晏幾道這首《鷓鴣天》,思鄉之情貫穿始終,充滿了悲傷與無奈

參考資料:古詩詞

圖片來源於網路,本文是作者節香自飄說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