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秦和張儀皆師從鬼谷子,誰的計謀更勝一籌

蘇秦和張儀皆師從鬼谷子,誰的計謀更勝一籌

蘇秦其人

蘇秦(?—前284年),己姓,蘇氏,名秦,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市)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早年投入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學成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著作有《蘇子》31篇,收於《漢書·藝文志》,早佚。書《戰國縱橫家書》存有其遊說辭及書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見於現存傳世古籍。

蘇秦合縱

周顯王36年戊子,公元前333年,楚王領兵攻打齊國,圍困徐州。之前越國想攻打齊國,齊國派使者說服了越國攻打楚國更有利,於是強大的楚國滅了越國。齊把戰亂引向楚國,這次楚國報這個引亂之仇,所以在亡越的第二年,楚國就向齊國發動了戰爭,包圍了齊國重鎮徐州山東滕州。

當初,東周的洛陽人蘇秦,用兼併天下、統一全國的東西連橫戰略遊說秦惠文王,惠文王拒絕採納蘇秦的言論。蘇秦憤然離去,改用南北合縱的戰略思想遊說燕文公。蘇秦說:“這些年,燕國之所以沒有被其他的國家侵略,就是有南邊趙國這一道屏障。如果秦國攻擊燕國,戰場在距秦國千里之外。如果趙國攻擊燕國,戰場在距離趙國百里之內。現在不考慮百里之內的禍患而擔心千里之外的禍患,這種戰略想法是不正確的。臣以為,與趙國聯盟,結成統一戰線,燕國從此永無憂患。”

所謂『縱橫家』就是早年的外交官,所做的事就是憑藉自己的口才來遊說各國國君,令其結盟或拆散原有同盟。縱橫家們往往沒有自己固定的立場,哪種說辭能給自己帶來利益,就用哪種說辭。像蘇秦,本來想做連橫,因為在秦王那裡碰了釘子,就立即改做合縱。蘇秦是想,不能可一棵樹吊死,此處不養爺,必有養爺處。歷史上有個成語“朝秦暮楚”,說的就是這類人。蘇秦遊說燕國,用得是“唇亡齒寒”的說法。在列國之中,對於現在京京畿之地的燕國相對較弱,所以這種說辭容易說動燕國。

燕文公聽罷,茅塞頓開,資助了蘇秦車馬和很多金錢,請他幫忙遊說趙肅侯,以便促成抗秦統一戰線。蘇秦到了趙國,對趙肅侯說:“當今之世,崤山以東的國家,趙國最強,對秦國能構成威脅的也只有趙國。然而,秦國不敢舉兵伐趙,是害怕韓、魏二國斷他的後路。如果秦國攻打韓、魏兩國,一馬平川,沒有山川阻隔,逐漸蠶食就可以把國界推移到韓、魏兩國的國都跟前。秦國勢不可擋,韓、魏必然臣服於秦國。秦國沒有了韓、魏兩國的牽制,一旦騰出手來,趙國就大禍臨頭了。仔細研究各國的地圖就可以知道,六國的土地加起來是秦國的五倍。我推算了一下,六國的軍隊加起來是秦國的十倍。如果六國聯盟,統一所有的軍隊,西向攻擊秦國,秦國必然滅亡。”

趙國離秦國近,秦對趙有直接威脅,因此蘇秦以韓魏等國對秦的牽制作用來說服趙國加入合縱。

蘇秦接著說:“衡人主張東西連橫,客觀上幫助秦國的人都想把諸侯的土地一點一點割讓給秦國,秦國得到了土地,這些衡人就得到了他們想要的功名和富貴,根本不擔心國家的土地被一點一點割讓乾淨。這些人日夜以秦國的強大和剽悍恐嚇自己的主子,蠱惑君主們不停地割地求和。君上您不得不深思啊!我私下裡替君上謀劃過,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趙、魏、韓、齊、楚、燕流過合縱聯盟,共同抵禦野蠻的秦國。當下,集合六國的統帥和宰相在洹水安陽河之上舉行聯席會議,交換人質,結成聯盟。合縱盟書上宣告:‘秦國攻擊六國之一,其餘五國必須派遣精銳之師,一部分騷擾秦國軍隊,一部分驅馳救援。不履行合縱盟約的,五國共討之!’六國合縱聯盟,共同抵禦秦國,秦國軍隊必然不敢出函谷關來侵犯崤山東邊的國家。”趙肅侯聽罷這番言論,大喜過望。隆重款待蘇秦,賜以大量金錢布帛,還有很高的榮譽稱號,派遣蘇秦遊說其他諸侯國,以便促成南北合縱聯盟。

就在這時候,秦國派遣大將公孫衍人稱犀首討伐魏國,擊敗魏國四萬餘人的精銳部隊,活捉大將龍賈,奪雕陰陝西富縣,打算繼續東進。蘇秦害怕秦國軍隊進攻趙國,破壞他籌謀已久的南北合縱計劃,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到秦國去穩住秦國軍隊,助他一臂之力,就用激將法鼓動張儀,到秦國去實施他的另一套戰略構想。

蘇秦和張儀皆師從鬼谷子,誰的計謀更勝一籌

張儀其人

張儀(?-前309年),姬姓,張氏,名儀,魏國安邑(今山西萬榮縣王顯鄉張儀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早年入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寵信,出逃魏國,擔任相國,次年去世。

蘇秦自以為才能不及張儀。張儀遊說於各諸侯之間,沒人採納他的主張,困在了楚國。蘇秦把張儀召到趙國來,故意羞辱張儀。張儀羞憤難耐,認為只有藉助秦國,才能降服趙國,就投奔秦國而來。蘇秦暗地裡派遣門人,攜重金資助張儀,張儀順利地拜見了秦惠文王。秦惠文王對張儀的連橫策略十分讚賞,當即任命張儀為客卿。這時,蘇秦的門人向張儀告辭,並說明事情的原委:“蘇秦蘇先生,擔心秦國攻擊趙國而破壞了他的合縱戰略,先生認為只有您才能夠把持秦國的權柄,所以才激怒您,暗地裡讓臣下資助錢財,這都是蘇君的計謀。”張儀說:“哎呀,我一直處在蘇君設好的計謀當中而不自知,不及蘇君太遠了。替我感謝蘇君,就說只要蘇君在世,張儀一定幫忙到底,沒有二話可說。”

蘇秦巧施妙計,使得張儀掌握秦國權柄。看來蘇秦比張儀技高一籌,天下盡在其計謀之中。秦國、趙國相安無事。

蘇秦說服韓國

於是,蘇秦去韓國首府新鄭,遊說韓宣惠王:“韓國土地,縱深有九百餘里,精銳部隊數十萬,天下的強弓硬弩、最好的寶劍都出自韓國。韓國士兵奔跑騰躍射擊,能不間斷地射出一百支箭。以韓國士兵的勇猛,身披堅甲,腳踏勁弩,手持利劍,以一當百,這沒什麼值得誇說的。如果大王拱手臣服於秦,秦國必然要求割讓宜陽、成皋這些重要的地方。現在滿足了秦國的要求,到了明年,還會繼續要求割讓土地。給他吧,已經沒有多少土地可以割讓了。不給吧,已經割給了那麼多土地,前功盡棄,反而給以後帶來無盡的災禍。況且,大王的土地有割完的時候,秦國的欲壑永遠填不滿。以有限的土地來滿足無限的貪婪,此所謂割地結怨,埋藏禍根啊。一仗沒打,土地就已經割光了。俗話說:寧為雞口,不為牛後。以大王的英明果斷,帶領著勇敢無畏的韓國士兵,而揹負‘牛後’的壞名聲,我私下裡都替大王感到羞愧。”韓宣惠王聽罷蘇秦這些話,氣得臉色鐵青,二目圓睜,對蘇秦說:“回去轉告趙肅侯,寡人雖不才,絕不西向伺候秦國。願意傾全國之力,跟隨趙侯,共同抗秦。”其實韓國根本沒有那麼強。戰國七雄中,韓國除了國內鐵多之外,就沒什麼其它優勢了。

蘇秦說服魏國

蘇秦來到大梁,遊說魏惠王:“大王有地千里,地名雖小,但到處都是耕地和屋舍,擠得連放牧的一點兒閒地都沒有。人口之稠,車馬之多,日夜往來,聲音嘈雜,好像三軍戰士急行軍。臣私下裡以為,大王的國力比楚國都要強大。我背地裡聽說,大王的軍隊有武士二十萬,戴著青色頭巾計程車兵二十萬,能衝鋒陷陣的精銳二十萬,還有民夫十萬,戰車六百乘,戰馬五千匹。可是,有人說大王您將要聽從一些謀臣的建議,要向秦國屈服。我希望大王能夠仔細審察現在的形勢,趙肅侯派遣臣下,就是為了向您說明這些情況,願大王能夠參加合縱聯盟。”魏惠王欣然同意。魏國剛剛被秦國所擊敗,魏王正憋了一肚子氣,蘇秦的說辭正合魏王的胃口,豈有不同意之理?

蘇秦說服齊國

蘇秦又到臨淄,遊說齊威王田因齊。蘇秦對齊威王說:“齊國四面都有關隘要塞,土地有二千餘里,士兵有幾十萬,糧食堆積如山。三軍將士裝備精良,以‘五家’為基本作戰單元的軍隊,進攻時如離弦之箭,戰鬥時如萬鈞雷霆,撤退時就像疾風驟雨。即使爆發戰爭,敵人也不可能越過泰山、渡過清河、跨過渤海。首府臨淄有居民七萬餘戶,臣私下裡估算,每戶的青年男子不少於三個。不用向周邊徵調,光臨淄計程車兵就能集結二十一萬之眾。百姓富裕,府庫充實,人民安居樂業,無不以鬥雞、賽狗、賭錢、踢足球為樂。大路上車軸相擊,行人摩肩接踵,連衽成帷,揮汗成雨。唉,韓、魏兩國之所以特別懼怕秦國,是因為他們的領土和秦國接壤,連在一起。雙方出兵對陣,不出十天,勝敗存亡,立見分曉。韓、魏戰勝秦國,軍隊至少要損失一半。這樣一來,他們就連把守國界計程車兵都會嚴重缺員。如果失敗了,亡國就是緊隨其後的事。因為這個原因,韓、魏兩國把對秦作戰看得十分謹慎,而把一定程度上的臣服也就不當回事了。如果秦國攻擊齊國,情形就不一樣了。秦國擔心背後的韓、魏兩國會抄他的後路,還要經過衛國的陽晉小道,還有亢父隘口,車不能並行,馬不能並馳。百人守險,千人不能攻克。即使秦國想深入齊國,他還有後顧之憂,害怕韓、魏兩國從他的背後發動攻擊。所以,秦國只能對齊國採取恫嚇、虛張聲勢、耍橫等這些做法,始終不敢侵犯齊國。因此,秦國不能危害齊國的原因很顯然。你們不深刻了解秦國對齊國的無可奈何,反而打算西向臣服於秦國,這是大王您手下謀臣的嚴重失誤。現在,齊國還沒有臣服於秦的惡名,有現成的安邦定國的良策,我希望大王您能夠好好地斟酌一番。”齊威王答應了蘇秦的建議。齊國離秦國最遠,因此對秦國的警惕性很低。六國之中,齊國最難被聯合。事實上,齊國在今後幾十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對秦國關係都比較曖昧,列國多次聯兵抗秦,齊國都沒有參與。最終也難逃被秦所滅的下場,這是後話。

蘇秦說服楚國

最後,蘇秦又去勸說楚威王:“楚國,是天下最強的大國,地廣六千餘里,軍隊有百萬之眾,戰車超過千乘,戰馬超過萬匹,糧食夠吃十年以上,這都是稱王稱霸的資本啊。秦國最怕的也莫過於楚國。楚強則秦弱,楚弱則秦強。楚、秦兩國,勢不兩立。為大王和楚國著想,不如和山東各國聯盟合縱,孤立秦國。我可以讓崤山以東的國家四季向您進貢奉獻,接受大王的領導,再把江山社稷、祖宗家廟都一同交上來。各國訓練士兵,整頓軍隊,聽從您統一指揮。可見,南北合縱聯盟,各諸侯國紛紛割地侍奉楚國。東西連橫,則是楚國割地去投靠秦國。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戰略決策,確實有天壤之別,大王您選擇哪一種呢?”楚威王爽快地接受了蘇秦的建議。楚國相對國力最強,因此蘇秦以各國臣服於楚國來誘惑楚王。

於是,蘇秦兼六國宰相,身佩六國相印,為南北合縱聯盟的縱約長。他回去向趙肅侯彙報時,車馬、隨從、輜重之多,如同君王出行一樣。

這是蘇秦事業最成功的時期,一人兼任六個國家的宰相。古往今來真是獨一無二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告訴我們,盛極而衰,畢竟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敵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六國聯盟能走多遠?還是個未知數。

蘇秦和張儀皆師從鬼谷子,誰的計謀更勝一籌

張儀連橫拜相

周顯王37年 己丑、公元前332年,魏秦惠文王派遣公孫衍使用詐術欺騙齊國和魏國,誘使這兩個國家聯合攻擊趙國,希望達到破壞合縱聯盟的目的。齊、魏聯軍攻擊趙國,趙肅侯因此抱怨蘇秦。蘇秦害怕被殺,立即請求出使燕國,並向趙肅侯保證,一定報復齊國。等到蘇秦離開趙國,合縱聯盟也就自行解散了。趙國軍隊掘開大堤,用河水猛灌齊魏聯軍,齊、魏軍隊才解散撤退。

蘇秦所選擇的合縱道路,比張儀要困難得多。張儀只要死心塌地的站在秦國一邊就行。而蘇秦要說服六個國家,在六個國家之間找平衡,維護六國始終團結,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六國之間各有各的利益,也有各自的矛盾,同時,當時的秦國還沒有強大到可以讓六國抱團取暖、共同抗禦的地步。在六國眼中,秦國對自己的威脅往往還不如身後的“盟友”大。因此,合縱解散是必然的。之後秦國略施小計,六國便互相打了起來。

忘記秦魏之仇,聽信秦國挑撥,輕易背叛盟友,最終自食其果,魏惠王簡直沒有腦子。魏國在他的手中由如日中天跌倒谷底,也不奇怪。

周顯王41年癸巳、公元前328年,秦國公子趙華、客卿張儀率領大軍包圍了魏國重鎮蒲陽山西隰縣,很快就攻克了。張儀建議秦惠文王歸還蒲田給魏國,並送公子嬴繇到魏國去做人質。這兩件事鋪墊好之後,張儀勸說魏惠王:“秦國如此厚待魏國,魏國應當禮尚往來才對,否則就要失禮了。”迫於壓力,魏國割讓上郡延安十五縣給秦國,還表示衷心感謝。張儀回到秦國,秦惠王拜張儀為秦國國相。打一個巴掌給一個甜棗,魏惠王傻傻的就信了。雖說是秦國強大的軍事壓力下的結果,也說明經過一次次失敗打擊,心灰意冷的魏惠王,只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他安於苟且圖存也是自然的事了。

周顯王4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秦國征服蠻夷義渠國甘肅西峰,在義渠設縣,義渠國的君主成為秦國的臣子。位於秦國西北部的義渠,一直以來是秦國的心腹大患,此番平定義渠,秦國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地爭霸中原了。這一年秦國給魏國歸還了奪來的焦氏城和曲沃,繼續利誘魏惠王。

蘇秦因偷情而奔齊

周顯王45年丁酉、公元前324年,秦國宰相張儀率領大軍討伐魏國,奪取陝城河南陝縣。

八年前,蘇秦來到燕國擔任宰相。燕文公死後,蘇秦和燕文公的夫人私通。燕易王早就知道這些事。天長日久,蘇秦害怕燕易王哪一天翻了臉殺了自己,就找機會給燕易王說:“臣在燕國,已經不能使燕國的地位更加隆重。如果讓臣去了齊國,則能進一步提高燕國在各諸侯國之間的分量。”燕易王爽快地答應了蘇秦的請求。於是,蘇秦假裝得罪了燕易王而投奔齊國。蘇秦一到齊國,齊宣王就任命蘇秦為客卿。蘇秦鼓動齊宣王大興土木,營造宮室,興修花園和狩獵場,藉此彰顯王室的氣派。蘇秦用這些方法手段拖延齊國的壯大和發展,想以此達到保護燕國不受齊國侵略的目的。據推測,蘇秦和燕國太后私通,而燕易王知道後沒有立刻治他的罪,很可能是因為當時燕國的大權還掌握在太后手中。蘇秦與太后私通也可能是出於政治上某種目的,否則很難想象一個胸懷大志的人會幹出這種低階的事。

齊宣王去世,齊湣王繼位,蘇秦就勸說湣王厚葬宣王以表明自己孝順,大興土木以表明自己得志,目的則是搞垮齊國,從而使燕國獲利。燕易王去世,燕噲繼位。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蘇秦重傷未死。齊王派人捉拿兇手,沒抓到。蘇秦將死時,要求齊王以“幫助燕國在齊國從事反間活動”為名,將他車裂於市,並懸賞行刺之人以使賊人出現。齊王照計行事,誅殺了兇手。蘇秦死後,他為燕國破壞齊國的大量事實被洩露出來。

周顯王46年戊戌、公元前323年,秦張儀及時秦國宰相張儀邀請齊國、楚國宰相在齧桑江今蘇沛縣附近舉行三國宰相級會議,就各諸侯國之間形勢廣泛交流了看法。當時的列國之間,各種級別的會盟也是經常舉行。

周顯王47年己亥、公元前322年,張儀自齧桑舉行完高階會議回來,就被秦惠王罷免宰相,派去大梁,擔任魏國宰相。張儀在魏國執政,打算讓魏國伺奉秦國而給其他諸侯國做個表率,以便其他諸侯國仿效而都來伺奉秦國。魏惠王堅決不幹。秦惠王大怒,發兵猛攻魏國,奪曲沃山西聞西、平周山西介休附近兩城,並暗地裡賞賜給張儀大量金銀財寶。做間諜做到宰相級的,古往今來除了張儀恐怕只有秦檜了。

蘇秦和張儀皆師從鬼谷子,誰的計謀更勝一籌

國學大師點評中國歷史人物系列(全10冊)蘇秦、張良、諸葛亮、陶淵明、玄奘、司馬光、蘇東坡、岳飛、文天祥、王陽明 歷史人物傳記故事 青少版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