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親現象”在悄然崛起,大部分90後,已經與親戚“絕緣”了

歲末年初將近,再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又是走親訪友的春節了。

過去,春節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臘八過後,家家戶戶開始置辦年貨。尤其是七八十年代的臘月,除了採購必備的過節物資以外,大家都忙著為來年正月走親訪友準備禮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是否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已經不再喜歡“走親戚”。哪怕是七天假期宅在家裡玩手機,也拒絕跟親戚坐在一起聊一聊。

“斷親現象”在悄然崛起,大部分90後,已經與親戚“絕緣”了

在年輕人的眼裡,“親戚”已經徹底失去“親情”的味道,變成一個單純的漢語詞彙,名義上披著一件“血緣”的外衣罷了。在心裡,親戚跟形同陌路的路人並沒有任何分別。

這種現象在社會學上被稱為

“斷親”

現象。顧名思義,親戚已經在年輕人一代身上漸漸淡化。

我曾問過一些90後朋友,他們的春節計劃中,並沒有安排走訪親戚的日程,甚至非常牴觸與親戚來往。如果不是老一輩留下來的血緣,大多數親戚或許一輩子都見不到幾次。

原本是血濃於水的親情關係,為什麼經過一代人以後,斷崖式變得如此生分?

地緣衝散血緣

俗話說,距離產生美,但大多數情況是,距離產生了,美沒了。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數生長於城市,哪怕是生於農村,到了高中階段以後,要麼繼續求學,要麼到城市務工,無論是哪種選擇都必然地要離開農村。因為脫離農村生活,自然對農村親戚之間的感情,不再像老一輩那麼濃烈。

“斷親現象”在悄然崛起,大部分90後,已經與親戚“絕緣”了

早年,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曾對4016位年輕人做過調查。發現

超過八成的年輕人,一年與叔伯堂兄弟姐妹往來互動不到2次,另外兩成的年輕人幾乎與旁系親屬“絕緣”了。

“走親戚”只會讓他們感覺累,一年到頭在外務工求學,已經讓自己筋疲力盡,再也拿不出更多的情感與精力來呵護親戚關係。

時間長了,關係自然淡薄了。

而老一輩則不同。受制於交通和資訊的限制,老一輩人的活動範圍有限,親戚大多是附近十里八村。有時候,趕一次集都能遇上一幫親戚。因為互動頻繁,親戚關係顯得比較穩固。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生活在天南海北,平時互動最多的是同事、客戶,大多是出於某種社會目的來往。過去那種純樸的親情關係,逐漸被業務、生意、利益關係所瓦解取代。

“斷親現象”在悄然崛起,大部分90後,已經與親戚“絕緣”了

溝通障礙阻滯了親戚關係

親戚關係淡化的直接誘因是溝通的問題。現在的年輕人普遍存在被過度關心的窘境。

一到逢年過節,親戚聚在一起,除了相互誇耀那些有成就的小輩,就是對那些未婚的年輕人進行關心式“催婚”。

考試怎麼樣,談物件了嗎,結婚了嗎,生孩子了嗎,孩子上學怎麼樣?

在屈指可數的見面裡,那些長輩的過度問候,讓年輕人感到極不自在,甚至心生懊惱。

慢慢地,既然惹不起,難道還躲不起嗎?

過度問候不是區域性地區的習俗,已經成為全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這種不知是好是壞的問候,像過年催債一樣,讓年輕人的過節成為“過關”。

“斷親現象”在悄然崛起,大部分90後,已經與親戚“絕緣”了

親戚關係的“利益化”

作家路遙曾在《平凡的世界》一書寫到:

小時候,我們常常把“親戚”看得多麼美好和重要。一旦長大成人,開始獨立生活,我們便很快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生活同樣會告訴你,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真誠。

實際上,現代社會何嘗不是如此。親戚關係的淡化,很大程度是由親戚關係“利益化”“世俗化”所致。

從親戚關係形成的那一刻。“親戚”一詞所代表的,不僅僅是親情關係,更包含著一個“利益共同體”的核心。

比如,在偏遠的農村地區,村裡選村長時,往往弟兄多的一方更佔優勢。不為別的,只是親戚“人多勢眾”的緣故。

“斷親現象”在悄然崛起,大部分90後,已經與親戚“絕緣”了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絕大多數年輕人脫離農村,走向城市。

他們在物質利益上,已經完全脫離農村的親戚,自己遇到的生活難題,超出親戚力所能及的範圍。甚至來說,親戚關係不僅不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助力,反而會成為一種累贅,他們更希望與窮親戚保持安全距離。

這些因素不至於讓親戚關係“絕緣”,直到親戚間爆發利益衝突。誠如路遙所說,親戚總是想方設法沾光,一旦沾不到“光”,一部分親戚會立刻翻臉,表現出極其不友好的一面。

因為利益的藕斷絲連徹底斷了,那份纖弱的親戚關係也會決裂。

更令人感到悲涼的是,有些家境好的親戚根本不拿你當盤鹹菜,這也是親戚不再走動的原因。

坦白說,親戚淡化是遲早的事

見識決定思想,思想衍生階層。

以此而論,親戚出現矛盾是遲早的事。

當今社會飛速發展,人與人的關係處在空前大裂變時期,代溝的年齡跨度越來越小。

與討厭親戚一樣,厭煩熊孩子,鄙視壞老人……說到底都是社會裂變的結果。

“斷親現象”在悄然崛起,大部分90後,已經與親戚“絕緣”了

一份調查顯示,32%左右的人只與1到3家親戚互動頻繁;20%左右的人擁有3家以上的要好親戚;29%左右的人沒有要好的親戚且一年走動次數屈指可數;超過20%的人幾乎沒有親戚。

沒得聊、三觀不一致、取向不同……都是表面現象,根源是年輕人和親戚已經不在一個頻道。

往小了說是沒有共同語言,往大了說是文明極速進化的結果。

老一代人極其看重的親戚關係,已經由“大家族”變成一個個“小家庭”,與其無所適從,與其選擇逃避,不如坦然地接受現狀。

也有一種觀點認為,越是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越來強化親戚關係。

你認同,這樣的觀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