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在位時的四任丞相,都是一代名臣

丞相,中國古代官名。三國時期是輔佐皇帝總理百政的官員,即百官之長。但是三國時期,魏國是沒有丞相的,而蜀國在諸葛亮去世後,也沒有丞相這個職務了。三國之中只有吳國是一直存在丞相。今天我們來盤點孫權在位時的四任丞相,看看是哪四人。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在位時的四任丞相,都是一代名臣

孫邵

一、孫邵(163年-225年),字長緒,青州北海國人(今山東濰坊市昌樂縣西)。

公元200年,孫策去世,孫權繼位。孫邵數次向孫權陳述建議,認為應該向朝廷上貢、通書信,孫權採納了他的建議。孫邵被任命為廬江太守,後來升為車騎長史。公元222年,孫權稱吳王,孫邵為首任丞相,並被加封為威遠將軍,封陽羨侯。張溫、暨豔曾上奏彈劾他,孫邵請求辭職來謝罪,孫權釋免了他,仍讓他作丞相。公元225年,夏五月,孫邵病逝,諡曰肅。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在位時的四任丞相,都是一代名臣

顧雍

二、顧雍(168年—243年),字元嘆。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漢末至三國時期吳國重臣。

顧雍最初為合肥縣長,相繼擔任婁、曲阿、上虞的縣長,所在之處都有治績。建安五年(200年),孫權被朝廷授為討虜將軍,領會稽郡太守。孫權受命後,並未到郡就職,而是以顧雍為會稽郡丞,代理太守之職,顧雍討除寇賊,使得郡界寧靜,官吏百姓歸服。數年後,進入孫權幕府擔任左司馬。黃武元年(221年),孫權為吳王,顧雍任大理、奉常,又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黃武四年(225年),改任太常。同年升任丞相、平尚書事,進封醴陵侯。他為相十九年,為人公正無私,多有匡弼輔正之詞。赤烏六年(243年),顧雍去世,年七十六。孫權素服臨吊,賜諡“肅”。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在位時的四任丞相,都是一代名臣

陸遜

三、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因受孫權賞識得以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地位逐漸提高。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蜀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擊敗劉備。吳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總領三公事務,領武昌事。孫和、孫霸二宮之爭時捲入孫權父子相爭中,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二十餘年。其為人深謀遠慮,忠誠耿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在位時的四任丞相,都是一代名臣

步騭

四、步騭(zhì)(?-247年),字子山。臨淮郡淮陰縣(今江蘇淮陰西北)人。三國時期孫吳重臣。

步騭最初擔任海鹽縣長,還任東曹掾,出領鄱陽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轉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率軍接管往交州,追拜使持節、徵南中郎將。次年,以平定交州功,加平戎將軍,封廣信侯。後遷右將軍、左護軍,改封臨湘侯。孫權稱帝后,拜驃騎將軍,領冀州牧,後因冀州分與蜀漢而解牧職。又都督西陵。赤烏九年(246年),代陸遜為丞相。次年,步騭去世。步騭駐守西陵二十年,曹魏的邊境將士都敬仰他的威信。他性情寬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與聲色,無論對內還是對外總是表現得十分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