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是怎樣發現“價值投資”

沒有一勞永逸的投資邏輯,不斷學習不斷進化才能對抗市場的不確定性。

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談起投資,都避不開巴菲特這個人。在很多投資者眼中,說巴菲特是

“神”一點都不誇張,他們會談論因巴菲特而聞名天下的“價值投資”,也會一字一句地閱讀巴菲特每年公開發布的《致股東的信》,甚至會毫不猶豫地買入巴菲特持有的公司。信奉強者、跟隨天賦異稟的人沒什麼可被指責的,但被神話的人會失去其原本的色彩。很多崇拜巴菲特的人並不知道,今天被世人熟知的巴菲特並不是最初的巴菲特。

就像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樣,巴菲特在被投資界封神尊聖之前也走過漫長的學習之路。更重要的是如果回顧巴菲特的投資人生就會發現,他的學習與成長之路直到現在也依然沒有停止。

巴菲特是怎樣發現“價值投資”

從巴菲特的少年時代講起,一直說到巴菲特被冠上

“股神”之名的

21

世紀。重點並不是窺探股神的私生活,而是要覆盤巴菲特投資邏輯的每一次轉折。透過對每一次轉折的背景還原與解析,我們能清楚地看到巴菲特投資邏輯的蛻變與進化。你會發現巴菲特並非從一開始就在實踐“價值投資”,他也曾以小博大,也會激進搏殺。股神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的努力與選擇造就的。

難道只是熱血版的王者誕生史麼?當然不。我們都知道沒有歷史會原封不動地重演,但我們可以借鑑歷史去應對當下與未來。同樣,觀摩和理解巴菲特投資邏輯的成長曆程,也肯定能幫你完善投資邏輯。

巴菲特是如何成為股神的。

首先,巴菲特是怎樣發現

“價值投資”理念的?

其次,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是一成不變的嗎?

巴菲特是怎樣發現

“價值投資”理念的。

沃倫

·愛德華·巴菲特,這是巴菲特的全名。他出生於

1930

8

30

日,如果你對美國曆史稍有了解,就一定知道那不是一個好年月。就在巴菲特出生的十個月前——

1929

10

24

日,美國股市上演了金融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一開盤就瘋狂暴跌。短短兩個星期,美國金融市場就蒸發了

300

億美元的財富。

300

億美元在當時是什麼概念?這麼說吧,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總開支也就這個數目。美國經濟隨之進入了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也最深刻的衰退,史稱“大蕭條”。

不過巴菲特的家庭經濟狀況還不錯,他父親是一位證券經紀人,大盤不論漲跌都不耽誤他拿報酬。八歲時,巴菲特開始閱讀關於證券市場的書籍。三年後

——也就是

11

歲時,他購買了人生第一隻股票——市政服務公司的優先股,這就是股神之路的起點。不過當時的巴菲特可一點不明白啥是價值投資,與現在很多投資者一樣,他更喜歡研究技術圖形,操作上也屬於追漲殺跌的激進路數。直到大學畢業前,巴菲特“偶遇”了本傑明·格雷厄姆的經典著作《理性投資者》,這才讓他第一次摸到了價值投資的門檻。

股神巴菲特的滾雪球投資課

真知灼見雲課堂

購買專欄

格雷厄姆可以說是

“價值投資”理念最早的開創者之一,他非常強調公司內在價值的重要性。與巴菲特不同,大蕭條發生時格雷厄姆已經是證券市場的老手了。親眼目睹金融慘劇與聽人講述有很大的區別,格雷厄姆總是強調安全邊際的原因正在於此。在格雷厄姆看來,投資的重點只有一個——就是不能賠,所以他認為投資股票有兩種方法:一是買入價格不超過公司淨資產的三分之二,二是購買市盈率低的股票。當然,買入的時機也很重要,格雷厄姆指出:如果等股價進入調整期再買入就晚了,一定要在下跌的過程中不斷買入。

通讀了格雷厄姆的著作後,巴菲特決定更深入地向格雷厄姆學習,所以他大學一畢業就去了格雷厄姆的投資公司,很快得到了格雷厄姆的賞識和指導。

1956

年,格雷厄姆準備從公司退休,希望巴菲特能接管公司,但卻被巴菲特拒絕了。因為巴菲特已經有了創立自己公司的打算,而且就在第二年——就是

1957

年,他把想法變成了現實。

巴菲特憑藉從格雷厄姆那裡學來的投資技術賺到了第一筆大錢。但短暫的成功之後,巴菲特陷入了困惑。這是為什麼呢?

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是一成不變的嗎。

有過投資經歷的人都知道,股票價格被低估的情況很可能長期存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企業業務不斷衰敗造成的。這不僅無法繼續創造價值,而且還會損耗現有價值。這樣一來,安全邊際就會隨著時間被消耗掉,曾經的低價反而會變成高價。你應該知道巴菲特的那句名言

“時間是好公司的朋友,是平庸公司的敵人”,講的正是這個道理。

巴菲特是怎樣發現“價值投資”

格雷厄姆當然也發現了這一問題,他給出的應對方法是分散投資,如果哪隻股票在一定時間內達不到預期,就將其斬倉出局。但實踐之後,巴菲特發現這招並不好用,經歷過幾次失敗後,他開始研究另一位投資大師

——菲利普·費雪的理論。

費雪與格雷厄姆是同輩人,也親歷過大蕭條,同樣推崇價值投資理念,但他的投資邏輯卻與格雷厄姆大相徑庭。費雪認為投資的大忌就是多元化,這會讓人顧此失彼,難以準確分析和關注所有的投資標的。正確的方法應該是:集中投資少量內在價值會長期增長的股票。這在後來被稱為

“質量理論”。用巴菲特的話說就是:“用合理價格買入優質企業,比用低廉價格買入平庸企業要好得多”。

但巴菲特並沒有用費雪的邏輯徹底替換格雷厄姆的邏輯,而是認為兩種不同的邏輯可以在投資中並行。他認為投資者該以格雷厄姆的價值判斷方法為基礎,再佐以費雪的質量理論,才能有效對抗市場的不確定性。所以巴菲特才說自己是百分之八十五的格雷厄姆和百分之十五的費雪。這句話說在上世紀

80

年代。在之後的

40

年中,巴菲特的投資邏輯一直沒有徹底定型,隨著閱歷的增長,他不斷為自己的投資邏輯注入新鮮血液,比如長期持有等理念。

巴菲特成為股神的關鍵之處在於他終生都在學習,從未將任何一種投資邏輯視為能夠一勞永逸的必勝竅門。

巴菲特也曾迷戀技術圖形和追漲殺跌的激進操作,但遇到本傑明

·格雷厄姆後,他開始學習和理解價值投資理念,並不斷將其加以完善。直到現在,巴菲特的投資邏輯也沒有完全成型,但也正是因此,他才得以對抗市場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