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傳統的見面禮儀作揖叩首,是如何演變為握手的?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是一個禮儀之國。在中國古代,最普遍和最流行的禮節是作揖和。

一、

公元前1043年,西周的開國君主周武王姬發逝世,其子姬誦即位為周成王。周成王當時還很小,以至於無法處理重大國事,就由其叔叔周公旦攝政。在周公旦攝政期間,周公旦做了許多重要的事情,例如平和了三監之亂,並完善了一系列制度,例如父權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等等。其中,非常重要的是制定一種常規儀式和音樂系統,就是我們熟知的禮樂制。

中國古代傳統的見面禮儀作揖叩首,是如何演變為握手的?

而作揖,就是禮樂制度的重要一環。據記載,根據雙方手臂和身體的關係,作揖分為六種: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根據禮節制度,古代作揖經過嚴格分級,非常複雜,如果作揖禮節不正確,就會被認為是一種僭越的表現,是對主上的大不敬。

在過去的3000年中,這種禮儀也得到了發展。為了適應不同的場合。作揖演變成各種形式,例如抱拳禮,我們在金庸先生的很多影視作品裡都看到,比武切磋之雙方,都要行抱拳禮,以示尊重。

二、

但是,在等級森嚴的古代社會,作揖並不是最能體現尊敬的見面禮。在古代,最能體現尊敬的禮儀是叩首,就是我們俗稱的磕頭。叩首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先輩為祭祀天地,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而做的。行禮時,人要伏地跪下,雙手撐地,腦門著地。

中國古代傳統的見面禮儀作揖叩首,是如何演變為握手的?

像我們熟知的很多電視劇裡,黎民百姓見了官吏要叩首,下官見了上官要叩首,上官見了皇帝更要叩首。而對皇帝的叩首是最講究的,古代無論臣民,見了皇帝都要行三跪九叩的禮儀,簡單理解就是跪三次,磕九個頭。在乾隆末期,英國使者馬嘎爾尼來華覲見乾隆皇帝時,被要求三跪九叩,這對一個只崇尚單膝跪地以表尊敬的英國人來說,實難奉命。

三、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戰後,西中學西漸的趨勢逐漸蔓延,西方的價值觀,觀念和文化逐漸進入中國,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的思想,其中就有握手禮節。

中國古代傳統的見面禮儀作揖叩首,是如何演變為握手的?

握手禮起源於歐洲。在中世紀,來自歐洲各地的騎士身著鎧甲,渾身都只有兩隻眼睛露在外面,所以方便他們可以隨時上戰場作戰。兩個騎士會面後,為了表現友誼,他們在接近時脫下了右手的盔甲,伸出右手,表示他們沒有武器。長期以來,握手禮節應運而生。

後來,在中國,握手禮節逐漸取代了作揖。相比之下,進行作揖這種儀式行動更加複雜,並且使用起來也比較麻煩。而握手它簡單而方便,也能表達友好之意。

民國時期,中華民國政府頒佈法令,明確採用握手禮儀替跪拜儀式。透過這種方式,握手已成為正式會議和私人會議的常見禮節。

中國古代傳統的見面禮儀作揖叩首,是如何演變為握手的?

但是,近年來,有學者呼籲恢復作揖的禮節。北京大學著名社會學家,教授鄭業夫同意這一建議,並指出作揖具有非常優越的品質:衛生,謙虛,文明而優雅。這是中國有望寄給世界的一種非常優秀的禮節。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