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黑風暴》裡的“正義”,為何如此受觀眾歡迎?

《掃黑風暴》裡的“正義”,為何如此受觀眾歡迎?

《掃黑風暴》儘可能地把流行的文藝濾鏡撤了下來,還原了早期涉案劇直面現實的生猛姿態。

文1840字

,閱讀約

需3.5分鐘

特約撰稿人 韓浩月(專欄作家) 編輯 丁慧 校對 李立軍

《掃黑風暴》裡的“正義”,為何如此受觀眾歡迎?

▲電視劇《掃黑風暴》中徐英子命運悲慘。

最近,《掃黑風暴》這部劇火了。

這部劇不僅在朋友圈中刷屏,某打分平臺的評分也非常高,“徐英子好慘”“孫興讓人恨得牙癢癢”“幕後大boss是誰?”不少觀眾跟著劇情在“真情實感”地追劇。

《掃黑風暴》的火爆,也讓人產生疑問:它究竟好在哪裡?

━━━━━

小小“綠藤市”大案頻發

首先就是懸疑題材。可以說,當孫紅雷作為第一男主角出現在海報中時,就已經為這部劇奠定了懸疑的調性。這與他以往的角色風格不無關係。

2008年,孫紅雷在諜戰片《潛伏》中飾演的臥底餘則成有血有肉,在觀眾那裡也是有口皆碑。再往前追溯,其在2003年《征服》中塑造的“劉華強”一角,也讓“劉華強買瓜”的段子經久不衰。

《掃黑風暴》裡的“正義”,為何如此受觀眾歡迎?

▲孫紅雷劇照。

此次《掃黑風暴》中由孫紅雷飾演的李成陽,可以說是劉華強與餘則成的合體,這樣“壞好人+臥底”元素放在一個角色中進行人物塑造,也成為《掃黑風暴》中一大看點。

此外,《掃黑風暴》的主要案件是根據“全國掃黑除惡專項鬥爭”真實案例改編,觀眾很容易從中看到現實的影子:孫小果案、“操場埋屍”案、湖南文烈宏涉黑案、海南黃鴻發案等。

編劇把這些惡性案件統一都放在了這個虛構出來的、小小的“綠藤市”中,極具戲劇張力。

辦案人員如何衝破黑惡勢力編織的關係網,讓“綠藤市”真正如其名字一樣生機勃勃,讓觀眾充滿期待。

在觀看《掃黑風暴》時,除了欣賞劇情之外,觀眾難免會帶入一些打量的眼光,這種眼光包含著一種審視——作為電視劇,會將那些震驚全國的掃黑除惡案件,表達到一個什麼樣的尺度?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評判標準,因為在不同時期,涉案劇的尺度,某種程度上真實反映了社會公眾對於公平與正義的渴望與呼聲,越是敢於展現罪案的真實一面,就越能折射現實當中官方與民間對打擊犯罪、維護秩序的堅定立場。

《掃黑風暴》裡的“正義”,為何如此受觀眾歡迎?

▲電視劇《掃黑風暴》截圖。

小小“綠藤市”大案頻發

━━━━━

無疑,《掃黑風暴》滿足了觀眾在劇情之外,對於安全感的潛在需求——在對黑惡勢力的可惡一面不遮遮掩掩的同時,展示正義力量的強大。這樣的對決,雖然驚心動魄,但更讓人對未來擁有信心。

人們常說,“現實比電視劇更精彩”,原因之一就是,電視劇往往會在表達深度到達一個水平線時就止步不前、浮於表面。這種做法要麼是出於對觀眾接受度的擔憂,要麼是創作者不具備將現實合理轉化為影視作品的創作能力。

《掃黑風暴》之所以能夠突破這個束縛,除了依託真實案例之外,恐怕還在於創作者敢於在此基礎上,對人性之複雜給予更立體的展現——無論對於好人還是惡人,均是如此。這使得劇作擁有了一把“一碗水端平”的道德標尺,使得劇作倡導的價值觀變得更加堅固、不可撼動。

《掃黑風暴》裡的“正義”,為何如此受觀眾歡迎?

▲電視劇《掃黑風暴》截圖。

不少觀眾認為《掃黑風暴》節奏感、氛圍感很強,給人以沉穩的觀感,這種印象的形成,在於“現實、電視劇、觀眾”這三者之間,實現了互動與共振。

轟動全國的掃黑除惡行動是一面鏡子,這部電視劇也是一面鏡子,這兩面鏡子互為對映,讓曾經“光怪陸離”的案件變得透明可見。

尤其是那些曾讓人感嘆的人間百態,令人憤怒的暴戾恣睢,還有讓人不敢直視的人性貪婪等,都有了一個符合邏輯的解釋,也有了清晰可見的解決方案。

這是觀眾在為劇情與人物揪心的同時,也莫名安心的根本原因。

說到底,一部影視劇之所以能夠廣受歡迎,一定是觸發了最廣泛的共情。隨著中國法治文明的進步,公平、正義就像陽光與水一樣,成為公民不可或缺之物。

生活於這個社會,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正義必須伸張,邪惡必被壓制,法治必須實現。所以,當孫小果、杜少平宣判死刑時,輿論眾口一聲叫好,為正義的結果拍手稱快。

而《掃黑風暴》撥動的正是公眾心中關於法治與公義的那根弦。它真實反映了公眾所想,描摹出時代情緒的最大公約數。

與此同時,在藝術呈現形式上,《掃黑風暴》擺脫了過去這一型別影視劇自帶文藝濾鏡的弊端,用真誠的表達,還原了早期涉案劇直面現實的生猛姿態,用觀眾普遍能接受的通俗電視劇美學,把故事與人物,還有強大的價值觀,直接地送到了觀眾眼底。

直面反映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嚮往,加上誠意十足的製作技術,《掃黑風暴》自然直抵人心。

劇情對應了社會對公平正義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