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焦慮困惑:給青年科研人員減減壓

最近,筆者發現身邊不少青年科研人員存在精神壓力較大的問題,不時出現緊張、焦慮、困惑甚至煩躁等不良情緒。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也建議要重視青年科研人員這一群體的心理調適問題。總體上看,青年科研人員心理焦慮問題是多重因素誘發的結果。

首先,不夠合理的考核方法在客觀上造成青年科研人員的心理壓力。近年來,一些高校、科研機構嘗試推進考核機制改革。但是,在考核指標設計、考核標準確定、考核方法選擇等方面缺乏系統謀劃,導致青年科研人員在謀劃職業發展時容易陷入盲從和焦慮狀態。

再者,社會高期望與個體角色之間的落差誘發心理落差。對於青年科研人員,公眾往往持以較高期待,認為他們是年輕人裡的佼佼者,承擔著傳遞科學知識、鍛造良好風尚的職責使命。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青年科研人員並不佔明顯優勢,其承受繁重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壓力與薪酬福利待遇也不盡相符。這種角色落差不可避免造成青年科研人員心理落差,進而影響其身心健康。

而且,現實困惑在無形之中帶來負面情緒。對於一些高校科研人員來說,從受教育者向教育者轉變的時間並不長,工作、家庭、生活和人際交往等多重現實問題亦同步來臨。再加上,教學工作缺乏經驗,科研工作指導乏力,個人生活缺少幫扶,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導致部分心理素質較差的青年科研人員容易產生心理壓力。

針對當前青年科研人員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亟須從多層面尋找有效辦法協同推進其做好心理調適。

筆者建議,要在青年科研人員之間進一步加強心理育人共同體的建設工作。當前,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受眾物件是大學生,青年科研人員尚未引起足夠重視。因此,要構建心理育人共同體,將青年科研人員同步納入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之中。具體而言,就是要建立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諮詢服務、預防干預“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探索建立精神科執業醫師入校坐診制度,幫助部分青年科研人員及時有效地尋求專業診斷和治療。

建立良性社會支援體系,同樣是必要的。青年科研人員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立足單位又要放眼全社會,特別是要建立健全良性的社會支援體系。比如,要透過輿論宣傳、典型推介等方式,引導公眾給予青年科研人員更多的理解、包容和尊重,增強其職業自信心和自豪感,讓青年科研人員在一個被尊重、被理解的氛圍中工作生活。同時,還應建立健全青年科研人員工資收入穩步增長機制,減少其經濟壓力和生活侷促感。

與此同時,還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激勵機制。創造一個有預期可見性、公平合理性、公開透明性的管理考核激勵制度,是大多數青年科研人員的共同期待。要從職稱評聘、職業規劃、工資待遇、榮譽表彰等方面,制定一定的傾斜政策,為青年科研人員成長提供相對有利的政策支撐。同時,還應藉助破“五唯”的契機,建立青年科研人員職業生涯發展的激勵機制,以滿足其成長成才需要,激發其工作熱情。

當然,引導青年科研人員加強自我心理調適,也十分重要。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個成熟的成年個體既有意願也有能力改善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能力。這說明,要注重引導青年科研人員做好心理調適。比如,清醒地看到在一個多元變動和充滿不確定性的現代社會,出現心理壓力並不可怕,關鍵是要把壓力變動力。同時,還要積極主動自學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主動參加各種文體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調控能力。

(作者系江蘇省社科院研究員)

陳朋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