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隨筆│什麼是該減的“負”?

2022 & WINTER

寒假隨筆

什麼是該減的"負"?

俞正強(《人民教育》2022第二期)

學生很累,學習很苦,上學很忙,所以我們要減負。減少作業,讓學生不累,學習不苦,上學不忙,是這樣嗎?

寒假隨筆│什麼是該減的“負”?

如果是這樣,那麼,什麼程度算不累了呢?怎麼樣算不苦了呢?當我們成人認為“不苦”,而學生認為“很苦”,聽誰的呢?或者說學生認為“不苦”,而我們成人認為“很苦”,以誰為準呢?

如果我們告訴孩子學習可以不苦,上學可以不忙,當學生可以不累,學生會怎麼認識學習這件事呢?

學海無涯苦作舟。

一分汗水一分收穫。

梅花香自苦寒來。

……

寒假隨筆│什麼是該減的“負”?

在我們中國的文化裡,千百年來,有太多這樣的認識了。天下沒有唾手可得的成功,所有的優秀都與不同尋常的努力連在一起,而努力,則外顯為學生吃得了苦,扛得住累,經得起忙。

一個不想付出足夠努力,又不想接受自己不優秀的孩子,心有多崩潰?

認識到位,行為才會正確。因此,我們十分有必要討論減什麼“負”?“負”在哪裡?

個人認為,“負”不在“苦”本身,“苦”本身不是“負”,而在“苦”前面的定語。比如“絕望”的苦與“有希望”的苦,“絕望”便是“負”,“有希望”便是“正”。我們要減的“負”是那個與苦相連的“絕望”,而不是“苦”本身,減去“絕望”這個“負”,還孩子“有希望”這個“正”,這才是減“負”的要義。

寒假隨筆│什麼是該減的“負”?

同理,累不是我們要減的物件,無意義的累,那個無意義才是我們要減的“負”,減去“無意義”的“負”,增加“有意義”的“正”,只要累得有意義,這樣的“累”便是我們所倡導的。當然,這個“累”的度本身也在意義的內涵之中。

枯燥機械的忙要變成生動有趣的忙,所謂樂此不疲,便是生動有趣的忙的最好寫照。

寒假隨筆│什麼是該減的“負”?

如果這樣的思考成立,我們總結成這樣一句話:我們要減的“負”不是指苦、累、忙本身,而是與苦、累、忙相連的絕望、機械、無意義,減去這些“負”之後,讓苦與希望相連,讓累與意義相連,讓忙與生動有趣相連。

在希望、意義、生動中培養出一個能吃苦、能扛累、能經忙的孩子,這樣的孩子才是有力量的,才可能是有擔當的,才是我們教育所指向的。

如果我們形成如上共識,就有兩個好處。

好處一: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孩子去吃苦、去扛累、去經忙,這樣,與中國的千年文化對接,氣就順了。

好處二:我們可以形成合力,作用於一個明確的點,讓絕望、枯燥、機械暫離我們孩子的學習生活。

寒假隨筆│什麼是該減的“負”?

行文至此,再往下寫,便要討論如何“做”的問題了。舉個例子,一年級的小朋友記拼音是很難的,比如b與d,比如p與q,為了讓孩子們記住不出差錯,老師們會有如下辦法:

辦法一:抄寫,重複抄寫。

辦法二:背順口溜,幫助記憶。

辦法三:活動,選擇合適的材料,拼擺拼音字母。

寒假隨筆│什麼是該減的“負”?

這三種辦法,孩子都是“忙”,但辦法三會顯得生動有趣,孩子忙得喜歡、忙得開心,辦法一忙得機械、忙得枯燥。

苦和累亦復如此。

孩子其實是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忙的,我們只要做到苦與希望相連,累與意義一起,忙與有趣共生,我們的教育便會成功了。

寒假隨筆│什麼是該減的“負”?

【來源:婺城教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或微信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微訊號:jiupai6688(新增需備註撤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