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如何做好“忠”、“恕”二字?看完便知,孔子太有先見之明

《論語》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現代人如何做好“忠”、“恕”二字?看完便知,孔子太有先見之明

意思是啥呢?就是孔子跟自己的學生曾參講了句話,說我的思想用一句話就能夠串起來,這曾參就應和孔子說對,然後孔子就出門了。然後其他學生就不理解了,就來問曾參,老師說的是啥意思啊。曾參就跟其他人解釋說,孔夫子的思想就是“忠”和“恕”兩個字。

在咱們現代人看來,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個“仁”字,那曾參為什麼說是“忠”和“恕”兩個字呢?這其實涉及一個理解上的問題,咱們現代人去看孔子的思想,提煉出來就是一個“仁”字,而曾參去體會孔子的思想,總結出來的是“忠”和“恕”兩個字。

你如果再往深了去想,其實孔子的思想是不變的,不管“仁”也好,“忠”“恕”也罷,它們都是一樣的。再換句話說,“仁”如果拆開來看,那就是“忠”和“恕”。

咱們先說孔子思想中的“忠”是什麼意思,提到這個忠,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忠君愛國,尤其對古代人來說,傳統文化講究的就是這個。孔子之前也說過“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就是說君主對臣子要以禮相待,臣子對君主要盡忠職守。

這跟他之前說的“君君、臣臣”的理論基本相符,就是君主要盡到君主的責任,臣子要盡好臣子的責任,而且這種負責任是相互的,是公平的。

如果遇到了特殊情況,君主不負責任怎麼辦?孔子又說了“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就是我以我的道來為君主盡忠,如果他不行,那我就辭職把他換了。

看出來了沒?孔子其實是很叛逆的,他所謂的忠心,並不僅僅是對君主忠心,更多的是要忠於自己。你身為臣子要做到盡忠職守,這是對你自己的崗位忠誠,你遇到了不賢明的君主那就果斷換人,這是對自己的內心忠誠,忠於自己這才是孔子所崇尚的忠。

你看孔子他老人家自己也是這麼幹的,他在魯國待得不開心,認為君主很拉胯,那就換個國家待著,如果換個國家還不行,那就再換一個,就跟咱們現在年輕人動不動跳槽是一個道理。

那有的人說了,孔子這個人不是口是心非嗎?說好了“事君以忠”,他這個行為也不忠啊。如果你這麼理解,那格局就小了,人家說的忠是用忠誠的態度去做事,工作要盡心盡力,又不是對你的老闆忠心。如果你的老闆不行,那你就可以辭職不幹再換個老闆,別被腦子不好使的老闆道德綁架,要忠於自己的內心。

那麼這個“忠”跟“仁”有什麼關係呢?孔子用四個字給解釋清楚了,叫作“為仁由己”。就是說踐行仁這個字,全在你自己。你忠於自己這件事,其實就是“仁”的一部分。

接下來咱們再說說“恕”這個字,提到這個字,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是“寬恕”,就是說你要寬宏大量,要懂得原諒別人的過錯,這就是恕。

這麼理解也沒錯,但你不能理解死了,比如一個人懷著邪惡的想法殺了你全家,你第一想法還是要寬恕他,那你這就不是恕了,你這是笨到家了。

還有一種理解方式,叫作“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剛剛說的寬恕是從別人對你的角度來說,現在是從你對別人的角度來說,就是你自己不相干的事情,也別加到別人的身上。

當然這句話你也不能給它理解死了,比如你最近減肥不愛吃主食,那你請客吃飯的時候也不給別人點主食,然後你說這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要真這麼幹,就看捱打不捱打就完了。

我們如何去靈活地理解“恕”這個字呢,其實現代人有一個詞說得很好,叫作“共情”。你得用心去體會別人的情感,然後結合自己內心的情感,綜合起來去判斷,接下來該怎麼做。

比如開頭咱們講的曾參這個人,他有一次被孔子批評了,就是“恕”這個字沒做好,他做得太過了。話說有一次曾參回家,看見父親在地裡種瓜,他孝順啊,立馬就上去幫忙,結果毛手毛腳地把瓜秧子給弄斷了。當時曾參的父親暴跳如雷,拿起一根棍子就往曾參的頭上打,結果把他打昏了。

曾參在地上緩了很久才醒過來,然後就開始彈琴唱歌,你猜他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被打傻了?人家是在替他爸考慮,心想我在地上躺這麼久哇爸肯定擔心,我得彈琴告訴他,我沒被打傻,我還能唱歌呢。

孔子聽完這件事,心想你是沒被打傻,你是本來就傻,於是就拒絕再見曾參這個人。曾參這邊還納悶呢,心想我啥也沒做錯,老師咋就不見我了呢。後來曾參好不容易找到孔子詢問原因,孔子跟他說了這麼一句話:“小杖則待過,大杖則逃走”。

這意思就是說你爸打你的時候,如果是小打,你為了盡孝你可以受著,但如果他拿大棍子往死裡打你,那你就跑啊,你挨這個打幹嘛?這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你要學會共情這沒錯,但你共情完了之後怎麼去做,你得注意尺寸,不能老共情別人,你也得共情自己,這才是真正的“恕”。

說完這些,就大致能理解曾參為什麼把孔子的思想解釋成“忠”和“恕”了,正所謂對事忠、對己忠、會恕人、會恕己,如果能同時做到這四點,便是“仁”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