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貞觀時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真的是這樣嗎?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這種社會形態,在歷史的記載上只有唐朝的“

貞觀之治

”有過,但當時是否真的如此呢?這個問題我後面再給大家說,先和大家講一個故事吧:

唐朝貞觀時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真的是這樣嗎?

講故事

記得有一次和一幫朋友在一起聊天,不知怎麼就聊到了“

強迫症

”。有人說強迫症的人會反覆的洗手,或者每次離家後總擔心家裡的煤氣沒有關,或者門沒有鎖。

聊到這裡的時候我就說:“

我也經常會這樣,每次剛離開家門不遠就會回頭去看,擔心門沒有鎖,但實際是有鎖的。

朋友打趣地說:“

你這毛病沒事,容易改。你看看你家徒四壁,有什麼值得偷的?

還別說,經朋友這麼一提醒,我這毛病真的好了!

唐朝貞觀時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真的是這樣嗎?

強迫症

這人故事有點意思,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個問題,

當家裡的東西不值得別人去偷,那鎖不鎖門都沒關係了

怎樣會出現家裡的東西不值得別人去偷的情況呢?要麼家裡很窮,家徒四壁沒東西可偷;要麼大家都很富,家裡的東西沒人會用得著。

這兩種情況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周圍的人比自己富有。但是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

這位家徒四壁,一無所有的人,他會不會去偷別人的東西呢?

唐朝貞觀時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真的是這樣嗎?

盜賊

從貧富來分析,這只是一種資源分配的問題,但實際上

人類社會永遠也不可能實現每個人都平均分配財富

。有科學家做過試驗,召集一群貧富不均的人,把他們所有的財產先暫時封存起來,然後分配給他們相同的數量的金錢,一段時間後,這群人裡還是會出現貧富不均的情況。

唐朝貞觀年間真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嗎?

《資治通鑑》記載了當時的情況:“上與群臣論止盜……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唐朝貞觀時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真的是這樣嗎?

李世民劇照

這是唐王李世民與大臣們在討論怎樣禁止盜賊的問題,李世民的意思是:老百姓之所以要盜竊是因為吃不飽,穿不暖,如果解決了這些問題,自然就不會有盜賊了。

從這以後,過了幾年,“

海內昇平,路不拾貴,外戶不閉

”。

實際上,貞觀年間並沒有實際這種景象!

同樣是記載於《資治通鑑》的內容:

唐朝貞觀末年,長安抓獲了一名小偷,從小偷身上偷來的“

玉枕

”一直順藤摸瓜查下去,最後查出玉枕是從辯機和尚那裡偷來的;然後繼續往下查,玉枕是高陽公主送給辯機和尚的;

再繼續往下查,原來是辯機和尚與高陽公主之間有私情……

唐朝貞觀時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真的是這樣嗎?

高陽公主劇照

高陽公主與辯機和尚的事情也記載於《

新唐書

》裡,他們兩人我們姑且不論,

但是貞觀年間出現了小偷卻是事實!

因此,貞觀年間並沒有實現“夜不閉戶”,而且“路不拾遺”同樣是不存在的。試想,

如果高陽公主的玉枕扔在大街上,會有人去撿嗎?

唐朝貞觀時期,“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真的是這樣嗎?

夜不閉戶

結束語

如果我們不從社會資源分配和貧富等級來分析這個問題,那要實現“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就需要非常高的素質。

當所有人的素質都提升到了那一層次,大家都安分守己,不貪圖他人之物,就可以達到那樣的社會境界。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在下方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