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曆是湯若望發明的?

野史中有種說法,中國農曆其實不是中國人的發明,是湯若望發明的。這是真的嗎?

湯若望

湯若望(1592-1666),德國人,神聖羅馬帝國的耶穌會傳教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神父、學者。在中國生活47年,歷經明、清兩個朝代。湯若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基督教史和中國科技史上是一位不可忽視的人物。他以虔誠的信仰,淵博的知識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繼承了利氏透過科學傳教的策略,在明清朝廷曆法修訂以及火炮製造等方面多有貢獻。

中國農曆是湯若望發明的?

開啟UC瀏覽器 檢視更多精彩圖片

湯若望

中國農曆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對農曆多有記載,大量歷史典籍記載農曆始於黃帝時代。又有陰曆、華歷、夏曆、漢歷、國曆等名稱。其參考太陽迴歸年為年的長度,透過設定二十四節氣以及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迴歸年相適應。1912年我國開始採用西元曆法和我國傳統曆法農曆並用。孫文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釋出了《改歷改元通電》規定: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農曆開元4609年即辛亥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兩歷並用。

湯若望完善農曆

農曆是在歷朝歷代的科學家共同努力的情況下,逐步完善的,其中湯若望也做出了努力。

在明代,1629年(崇禎二年)11月6日,歷局成立,歷局是個臨時的研究改歷的機構,其任務就是編纂一部《崇禎曆書》,實際就是編纂一部西方的數理天文學知識整合。湯若望在其中做出很多貢獻。《崇禎曆書》的成書有其功勞。《崇禎曆書》的編撰完成,標誌著中國天文學從此納入世界天文學發展的共同軌道。儘管這部曆書還有不完善之處,但在中國曆法發展史上是一次劃時代的進步。

進入清朝後,1645年,湯若望下了很大功夫,對卷帙龐雜的《崇禎曆書》進行刪繁去蕪,整理修改,增補內容,使之更為精練劃一。在修改中,他對原曆書的理論部分幾乎原封未動,而對錶格部分做了重大刪節,將原來的137卷壓縮成70卷。另增補了《學歷小辨》、《遠鏡說》、《新法歷引》、《新法表異》、《曆法西傳》、《測食略》、《新曆曉惑》、《黃赤正球》、《渾天儀說》、《籌算》、《幾何要法》、《治歷緣起》等十幾種30卷。合成30種100卷,取名《兩洋新法曆書》,呈送朝廷刻印行,作為每年推算時憲曆書的根據。新增補的內容都是新法曆書中很重要的成分。1645年12月,他將這部100卷的《西洋新法曆書》進呈清朝,刊刻印行,通行全國,從此成為每年編制曆書和各種天文推步的依據,直以今天也是中國編制農曆的基礎。

所以說,湯若望發明了中國農曆是不正確的,中國今天的農曆是湯若望在明朝前沿用的農曆基礎上加以修改而成的“現代農曆”的說法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