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可能是個童養媳,失去父母支援的人生舉步維艱

魯迅先生的《祝福》寫於1924年,收錄在他的第二個小說集《彷徨》中。先生懷著深厚的人道主義同情,塑造了一個處於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農村婦女形象。小說透過寫她在封建傳統思想與傳統道德以及封建迷信摧殘下痛苦的人生經歷,深刻揭露了中國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

這個女子沒有名字,祥林是她小丈夫的名字,在魯鎮,她這個活生生的人叫什麼沒人關心,大家反倒在她的死去的小丈夫名字後加一個“嫂”來稱呼她,於是她便成了祥林嫂,至於姓什麼沒有人知道。柳媽還有一個姓呢,而照顧魯迅長大的阿長雖然可能是年輕守寡,沿襲了上一個高個子女傭的名字,但人們也並沒有用死去的丈夫名字稱呼她。

可是為什麼祥林嫂就被人以才十幾歲就死去的丈夫名字稱呼呢?

祥林嫂可能是個童養媳,失去父母支援的人生舉步維艱

她第一次來魯鎮,被衛老婆子引薦到魯四老爺家做活,雖然魯四老爺皺了眉,嫌棄她是個寡婦,但她不惜力氣的做活,比勤快的男人還要勤快,為魯四老爺家省去了年底再添短工的費用,大家覺得僱傭祥林嫂是值了。

雖然日日勞作,她反而滿足,“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可見祥林嫂的要求是多麼低——沒有名字,沒有存在感,但只要可以吃飽飯,就算整日勞作,對於她已經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了。

她之前到底經歷了什麼,為什麼連這麼低層次的需要都達不到?

接下來她的婆婆出場了,三十多歲的婆婆領走了她存在主家的全部工資,這個安分的勤勞的女人被婆婆帶人抓了回去,因為她是逃跑出來的。

可是她為什麼要逃跑呢?

祥林嫂可能是個童養媳,失去父母支援的人生舉步維艱

從祥林嫂之後的人生軌跡可以看出來,她順著眼隨時準備接受生活加在她的身上各種苦難:

她對生活要求是那麼低,兩次做工的工錢都沒有動過,一次被婆婆全部拿走了,一次捐了門檻;她在被婆婆賣給山坳裡的賀老六時曾經激烈地反抗過,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但很快也就向生活妥協了,生下了兒子阿毛;她在兒子死後,一直生活在悔恨中,“我真傻,真的……”,這樣的敘述口吻表示她深刻地檢討著自己的過錯,是一個對別人要求少,對自己苛求多的女子。

就是這樣一個安分守己,勤勞善良,遇事先檢討自己的女子為什麼在祥林死後不待在婆婆家而是要逃跑出來呢?

在1956年由夏衍改編劇本,白楊主演的電影《祝福》中,開頭補充了祥林嫂逃跑的原因是婆婆要把她賣到賀家坳,小叔子告訴她真相後,她連夜逃了出來。

這個情節設計很合理,但是好風在最近再讀《祝福》時注意到一個細節,這個細節表明祥林嫂之所以從婆家逃出來可能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在小說《祝福》中,祥林嫂初到魯鎮時(35自然段)寫到:

直到十幾天之後,這才陸續的知道她家裡還有嚴厲的婆婆;一個小叔子,十多歲,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他本來也打柴為生,比她小十歲: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這一點。

從這段可以讀出祥林比祥林嫂小十歲,祥林嫂初到魯鎮時二十六七歲,那就說明祥林這時候如果活著也就十六七歲。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最大的可能是祥林嫂是一個童養媳。

童養媳的風俗在封建社會甚為普遍,情況也極為複雜,其中常見的一種情況是男方家貧娶不起媳婦,於是從外地抱養一個女嬰,等女孩長大,直接嫁給男方。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女孩家窮,她們的父母把女孩賣給別人家做童養媳,

女孩子這個時候就等於被原生家庭遺棄了,她們的命運基本就掌握在買她們的男方家。

買她們的男方家也並不都是富貴人家,有的家境也沒有多好,買回來一個女孩子就當是買來一個使喚丫頭。有時候女孩子十幾歲了,丈夫才剛剛出生,所謂“二八嬌妻一歲郎”就說的這種現象。她們得一直照顧丈夫長大,然後再和他結婚。

祥林嫂應該就是這種情況,所以她沒有自己的名字,當她被賣到丈夫家,別人可能就開始稱呼她“祥林家的”之類的,後來就是“祥林嫂”。作為一個童養媳,祥林嫂在婆家經歷了什麼?以至於後來去了魯四老爺家面對高強度的工作反而有笑影了。魯迅先生的《祝福》中沒有交代

,但是我們從蕭紅的《呼蘭河傳》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蕭紅的《呼蘭河傳》用詳筆記敘了小團圓媳婦之死。

所謂“團圓媳婦”就是那個時候的童養媳。

買一個童養媳的花費是多少呢?

小團圓媳婦的婆婆說:“一個團圓媳婦的花費也不少呢,你看她八歲我訂下她的,一訂就是八兩銀子,年年又是頭繩錢、鞋面錢的,到如今又用火車把她從遼陽接來,這一路的盤費……”

八兩銀子在那時並不是小數目,差不多的年代,祥林嫂每月工錢是五百文,一千文才一貫銅錢,而一貫錢很多時候也還不到一兩銀子,可見小團圓媳婦的婆婆也是花了“鉅款”買了這個媳婦的。

元雜劇《竇娥冤》中的竇娥也是童養媳,她的父親竇天章連本帶息欠蔡婆婆四十兩銀子,於是把女兒賣給了蔡婆婆做童養媳。

當然也有一些窮人家日子過不下去,孩子又多,女孩子可能插根草就被賤賣了。

祥林嫂可能是個童養媳,失去父母支援的人生舉步維艱

童養媳在婆婆家過著怎樣的生活?

還是以蕭紅筆下的“小團圓媳婦”分析。小團圓媳婦十二歲來到婆婆家,她長得高,發育得好,頭髮又黑又長,梳著很大的辮子。她開朗愛笑,飯量也好,可這些都被大家詬病。

院子裡的人,看過老胡家的團圓媳婦之後,沒有什麼不滿意的地方,不過都說太大方了,不像個團圓媳婦了。

週三奶奶說:“見人一點也不知道羞。”

隔院的楊老太太說:“那才不怕羞呢!頭一天來到婆家,吃飯就吃了三碗。”

週三奶奶又說:“喲喲!我可沒見過,別說還是一個團圓媳婦,就說一進門就姓了人家的姓,也得頭兩天看看人家的臉色。喲喲!那麼大的姑娘。她今年十幾歲啦?”

至於我家裡,母親也說那團圓媳婦不像個團圓媳婦。

老廚子說:“沒見過,大模大樣的,兩個眼睛骨碌骨碌地轉。”

有二伯說:“介(這)年頭是啥年頭呢,團圓媳婦也不像個團圓媳婦了。”

活潑、開朗、可愛、健康的小團圓媳婦要被立規矩了,她的婆婆說哪個團圓媳婦不捱打,於是她就被各種打,天天打,各種理由打。

她婆婆要給她下馬威所以打她;她婆婆心情不好,“打貓,她怕把貓打丟了。打狗,她怕把狗打跑了。打豬,怕豬掉了斤兩。打雞,怕雞不下蛋。唯獨打這小團圓媳婦是一點毛病沒有,她又不能跑掉,她又不能丟了。她又不會下蛋,反正也不是豬,打掉了一些斤兩也不要緊,反正也不過秤。”

她被吊在大梁上,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打昏過去了。就用冷水把她澆過來了;她被用燒紅的烙鐵燙腳心……開始被打時,她還反抗,被擰大腿,她會咬人或者喊著要回家,這樣只會遭來更猛烈的毒打,不分晝夜的打。

後來,她終於被打出毛病了,夜裡睡覺,她要忽然坐起來的。看了人她會害怕的。她的眼睛裡邊老是充滿了眼淚。

於是他們開始給她“看病”,大神差不多跳了一個冬天,把那小團圓媳婦跳得病情更厲害了。

團圓媳婦的病,一天比一天嚴重,據他家裡的人說,這團圓媳婦大概非出馬不可了。若不讓她出馬,大概人要好不了的。

出馬,大概意思就是她也要加入跳大神行列了。婆婆花錢極力為她救治,最後讓她當眾脫光衣服在大缸裡洗了三次熱水澡,一條鮮活的生命終於被推向了死亡。

祥林嫂可能是個童養媳,失去父母支援的人生舉步維艱

小團圓媳婦寫出了童養媳在婆家的遭遇,其實一個童養媳即便不會被打死,在婆婆家也是一個重勞力。

如沈從文的小說《蕭蕭》也寫了一個童養媳的故事。蕭蕭十二歲時作為童養媳出嫁,她的丈夫才三歲。

蕭蕭在婆婆家乾的工作有:“績麻、紡車、洗衣、照料丈夫以外,打豬草推磨一些事情也要作,還有漿紗織布。凡事都學,學學就會了……”

除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小丈夫和一天天發育成熟的童養媳在情感和身體上都面臨著不能對等交流的困局。

於是這些童養媳有的像蕭蕭這樣,十五歲時,被比她大十多歲的長工花狗迷惑失身,並懷了孕,犯下了傷風敗俗的“彌天大罪”。有的等到丈夫長大了結婚後因為年齡大懸殊被丈夫嫌棄。

而像竇娥和祥林嫂這種情況也很多,作為童養媳嫁過去,丈夫還沒有長成卻去世了,那麼她們的日子就更難過了。有可能被貼上剋夫的標籤,倍受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

祥林嫂是不是得知自己被賣而逃跑的呢?小說沒有交代,小說只說她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嚴厲的婆婆,但以祥林嫂的性格能夠忍受不了而逃跑,這個婆婆也不是一般的“嚴厲”了,除了被折磨致死,小團圓媳婦身上經歷過的可能在祥林嫂身上也經歷過,所以她選擇了逃跑。

被原生家庭拋棄的童養媳們的宿命。

男尊女卑、重男輕女是傳統社會的兩性價值觀。那時,婦女本來就是絕對的弱勢群體,在社會上幾乎沒有地位,退守到家庭也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而這些童年時就被原生家庭拋棄的童養媳們更是生活在底層中的底層。

如竇娥嫁了一個相對富裕的人家,婆婆為她改了名字,後來又搬了家,她和原生家庭的聯絡切斷了,丈夫又早逝,她與婆婆相依為命。她雖然最後發了三樁誓言,表現出性格中剛烈的一面,但她極力護婆婆周全,也表現出

沒有父母疼愛的孩子,用生命去討好養育她的人。

小團圓媳婦因為太活潑,想反抗,在她還是一個孩子時就被折磨而死。

祥林嫂從婆家逃了出來,然後又被綁住抓了回去,最後當貨物一樣被賣掉。魯四老爺覺得:“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麼話可說呢。”大家也覺得天經地義。

這些童養媳們從被賣的那天起就沒有了自我,只是像奴隸一樣生活著,她們被生活馴化的大多有一個討好型人格,希望自己做到讓別人滿意,可是生活並不買她們的賬,她們的命運大多坎坷。

再讀《祝福》,從壓在祥林嫂身上那一座座大山中,我看到了一座貼了“童養媳”標籤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