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歲的嘉靖帝,是如何把二百多名朝臣幹掉的?深度解析大禮議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於豹房,因朱厚照無子嗣,首輔楊廷和與張太后根據《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的原則,以朱厚照的口吻擬定了遺照:

“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

十幾歲的嘉靖帝,是如何把二百多名朝臣幹掉的?深度解析大禮議

楊廷和派出了壽寧侯張鶴齡、駙馬都尉崔元、大學士梁儲、禮部尚書毛澄等人去湖北迎接朱厚照即位。一個遠在安陸州的藩王,一下子變成了大明帝國的天子。

一、朱厚熜遭遇下馬威

可是,這個天子並不怎麼好當,剛進城的時候,首輔就給了他當頭棒喝。

禮部郎中餘才根據楊廷和的意思,擬定了朱厚熜的進京流程:由東安門入,居文華殿,擇日即位。這份禮儀狀由禮部員外郎楊應魁呈給朱厚熜。

當車駕來到京城郊外良鄉的時候,朱厚熜開啟禮儀狀,說到,遺詔上說是讓我即皇帝位,這個禮儀狀又是什麼意思?真是豈有此理!朱厚熜提出,我要走大明門。

楊廷和接到訊息,選擇了妥協,朱厚熜由大明門入宮,並且在當天就即位,宣佈明年改元嘉靖。

在明朝,東安門是太子常走的一道門,文華殿是太子觀政之所。楊廷和這樣安排,其用意很明顯,朱厚熜是以太子的身份前來即位。只不過,是誰的太子呢?

第一輪較量,可以看做是互相試探彼此的實力,朱厚熜完勝。接下來,就開始真刀真槍的對打了。

十幾歲的嘉靖帝,是如何把二百多名朝臣幹掉的?深度解析大禮議

新帝即位,第一件事就是對死去的皇帝擬定諡號,嘉靖帝還面臨一個棘手的難題,那就是對故去的生父興獻王稱謂的問題。楊廷和指出,應該效法漢定陶王、宋濮王,為保持口風的統一,他對朝臣說以“此篇為據,異議者即奸諛當誅”。

漢成帝、宋英宗均無子嗣,定陶王和濮王成為指定繼承人。因此,在宗法概念上,漢成帝、宋英宗就成為他們的“皇考”。

新晉進士張璁對此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帝入繼大統,非為人後,與漢哀、宋英不類”。也就是說,朱厚熜繼承的是大位,而不是“為人後”。

但是,這裡哪有他說話的地兒?於是他找到老鄉禮部侍郎王瓚,把這想法給他說了下,由王瓚在朝會上提出,這讓楊廷和甚是憤怒,直接將王瓚打發到南京去了。

然後,尚書毛澄聯合公卿臺諫等官六十餘人上書,“入繼大統……以孝宗為考,興獻王及妃為皇叔父母。祭告上箋稱侄……”

翻譯過來就是,朱厚熜你要改口了,從今以後,明孝宗朱祐樘是你的皇考,興獻王及其王妃(即朱厚熜生身父母)為皇叔父母,所以你父親的祭禮很好辦,署名你寫“侄”就行了。

說的直白點,楊廷和等人這是幫著明孝宗搶兒子,從今以後,你朱厚熜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了。

十幾歲的嘉靖帝,是如何把二百多名朝臣幹掉的?深度解析大禮議

朱厚熜看到這摺子,自然是不同意,說道:

“父母可移易乎?其再議!”

楊廷和、蔣冕、毛紀搬出了程頤的《濮議》,這是講究禮儀的典範,皇上你應該效法這個,成為萬世之榜樣。從歷史上看,舜也沒有追尊他的父親瞽瞍,劉秀也沒有崇仁南頓君。

毛澄等人亦是附和道:武宗皇帝以神器授之陛下,有父道焉。興獻王對你雖有天恩,但是你不可“稱孝廟”。

朝廷大小官員的各種規勸奏疏,雪花般飄了過來,朱厚熜始終留中不報。

顯然,朱厚熜陷入焦灼狀態,一個剛滿十四歲的孩子,和這幫混跡官場多年的江湖相比,太嫩了!皇權在身又如何?歷朝歷代的權臣可不在少數。

就在朱厚熜彷徨無奈的時候,進士張璁殺了回來,這給困境中的朱厚熜帶來了一抹亮光。

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張璁寫了一道《大禮疏》,在這道奏疏中,他以嚴謹的邏輯批駁了楊廷和集團。

列舉漢定陶王、宋濮王與朱厚熜的不同之處:

1、漢成帝、宋英宗因無子嗣,指定他人為繼承人這個沒錯,關鍵是,漢定陶王、宋濮王早就被養在宮中,天下人皆知他們就是“太子”。而朱厚熜和他們不一樣的是,朱厚照駕崩後才宣讀遺詔,且遺詔有云:

興獻王長子倫序當立。

也就是說,朱厚熜是按照太祖朱元璋規定的宗法順序即位的,這也是和漢定陶王、宋濮王的本質區別。

2、朱厚熜是繼統而不是入嗣。

《禮》:長子不得為人後。

興獻王就這麼一個活著的兒子,讓朱厚熜自絕於父母,認朱祐樘為父,天下之人怎麼看?

張璁考慮到有人以“大統不可絕”的說法,對此他也進行了駁斥。

何為大統?朱厚熜又是繼承的誰的“大統”?明孝宗還是明武宗?按照楊廷和等人的邏輯,朱厚熜承接的應該是朱厚照的“大統”,那麼應該叫朱厚照“皇考”了?但他們是堂兄弟呀。因此,統和嗣是不同的,不一定是父死子立。比如漢惠帝后的漢文帝就是弟繼。

若是必須要認朱祐樘為“皇考”,那麼古代的高伯祖、皇伯考又是怎麼來的呢?顯然,稱朱佑樘為皇考是說不過去的。

十幾歲的嘉靖帝,是如何把二百多名朝臣幹掉的?深度解析大禮議

朱厚熜看到這份奏疏,心中大喜,就轉給內閣、朝臣等觀看。

給事中史於光等人上奏,大意是,你朱厚熜雖然是興獻王獨子,但你繼承大統,就不該受“長子不得為人後”的拘束。

概括起來,就是你和我講道理,講不過我的時候,又勸我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既然如此,為何還逼著朱厚熜認朱祐樘為“皇考”呢?

一句話,就是欺負人!

面對賴皮的人,誰也沒轍,聰明如朱厚熜者,犯難了。

一個人的出現,再次打破了僵局,她就是朱厚熜的生母————蔣氏,她來京城了。

關於蔣氏進宮程式,禮部是這樣擬的:

聖母至京,宜由東安門入

朱厚熜不同意,朝臣做出讓步,同意由大明門左門進。嘉靖帝說,要從中門進,而且要拜謁太廟。

朝臣聞此又是一片譁然,都說哪有婦人拜謁太廟的?

張璁站了出來,皇后就可以參與九廟之禮,何來婦人不可入太廟的說法?

朝中吵得不亦說乎。

因接待禮儀未定,蔣氏停在通州不走了。對身邊人哭訴道,到現在都好幾個月了,連興獻王的稱謂還沒定下來!

訊息傳到宮中,朱厚熜火了,我母親必須以太后之禮接待,你們要是不答應,這個皇帝我還就不當了,我要回安陸!

楊廷和實在沒想到朱厚熜居然提出“辭職”,被迫做出讓步,以慈壽太后的名義同意朱厚熜稱呼興獻王為“興獻帝”,其母為“興獻後”。僵持局面被打破,滯留通州幾個月的蔣氏終於以“太后”的身份入京。

此一局,朱厚熜在母親的助攻下,算是略佔上風。

十幾歲的嘉靖帝,是如何把二百多名朝臣幹掉的?深度解析大禮議

這是至關重要的一場鬥爭,為了打贏它,朱厚熜不惜以“辭職”相逼,可謂是堵上了身家性命,一旦此戰失敗,必將處處受到楊廷和集團的掣肘,萬幸的是,朱厚熜勝了。

此刻的朱厚熜早已不是之前戰戰兢兢的狀態了,相反,他已經懂得借力打力,楊廷和集團雖有銅牆鐵壁,但是張璁已經成功的撕開了一道口子。

楊廷和的“禮法”,已經成了搬起來的那塊石頭,最終砸了自己的腳。

三、嘉靖帝伺機反攻

漸入佳境的朱厚熜,接下來會怎麼玩呢?他選擇了主動出擊。

朱厚熜令司禮監諭楊廷和:

邵太后、興獻帝、後亦各擬上尊號。

這裡的邵太后,是明憲宗朱見深貴妃,朱厚熜祖母。

楊廷和選擇了“以拖待變”的應對之策。他說:

不可。宜俟明年大婚禮成,慶宮闈,加之可也

在這期間,楊廷和令吏部調查張璁,在言官的彈劾之下,張璁終被打發到了南京。與此同時,楊廷和又將林俊拉入戰團。

林俊,也是一位重量級對手。成化十四年進士,歷任湖廣、四川巡撫、工部、刑部尚書等職。可謂是四朝元老。

林俊說,秦漢之後,入繼大統之人,那些尊崇生父的,都落了個貽笑後世的下場,陛下你是有德之君,怎麼能效法那些人呢?

楊廷和在旁邊補充道,光武帝得了天下後,他的父親不過是立廟章陵而已。興獻王追尊為興獻帝,這已經是我朝前所未有之事,你倘若再加個“皇”字,這就是“忘所後而重本生,任私恩而棄大義”,這活兒沒法幹了!

吏部尚書喬宇也過來幫腔,“若加‘皇’字於本生之親,則與正統溷而無別”。

還是老一套說辭!

嘉靖帝一錘定音,都別吵吵了,慈壽太后有懿旨:

今皇帝婚禮將行,其興獻帝宜加與皇號,母興獻皇太后。

太后都這樣說了,你們還不執行嗎?

楊廷和聞言,沒轍了,就提出致仕請求,不過,沒得到准許,畢竟,正常情況下要提三次才可以。

十幾歲的嘉靖帝,是如何把二百多名朝臣幹掉的?深度解析大禮議

嘉靖帝下旨加“皇”,不過,都被駁了回來。

戰局又陷入了膠著狀態。

一個月後,一場意外來了。

嘉靖元年正月,郊祀祭天剛剛完成,清寧宮發生了火災!

放到現在看,不過是一場平常的失火,但是在董仲舒提出“君權天授”後,君權受到了“神權”的限制,天降異象視為上天對天子的懲罰。比如,強悍如漢武帝者,也不得不釋出《輪臺詔》,以向上天請罪。

楊廷和、蔣冕、毛紀、費宏上奏,興獻帝、興獻後加稱“皇”,怕是祖宗神靈不高興了。給事中鄧繼曾引入陰陽五行之說,五行火主禮,陰極變災,這是廢禮的徵兆。

主事高尚賢、鄭佐說道,火災不發生在別宮,卻發生於清寧宮,不發生於他日,卻發生於郊祀之後,這不只是巧合那麼簡單吧。

嘉靖見此,心生恐懼,依了楊廷和的意見,稱明孝宗為皇考,慈壽太后為聖母,本生父母興獻帝、興獻後不再加“皇”。

這一局,本來雙方勢均力敵,但是在“天象”的幫助下,楊廷和集團最終獲勝。折騰了一年多,朱厚熜也只是給他父親爭取了一個“帝”字,總的說來,嘉靖處於落敗的局面。

那麼,嘉靖後來又是如何反敗為勝的呢?

四、罷黜楊廷和,擴大範圍

嘉靖二年,桂萼、張璁兩人討論了一番古禮後,寫成一份奏疏,並將席書、方獻夫的《議草》一同呈給了朱厚熜。

十幾歲的嘉靖帝,是如何把二百多名朝臣幹掉的?深度解析大禮議

這四人認為,“守禮派”所堅持的宋濮王故事和本朝大為不同,他是宋仁宗欽定的“太子”,而朱厚熜其實是奉祖訓繼承大統,這裡面,並沒有明孝宗“為人後”的詔書,所以應該稱孝宗為皇伯考,興獻帝為皇考。

朱厚熜閱後,召集閣部,說此關係天理綱常,你們還是討論下吧。

這次,楊廷和心灰意冷了,再次提出辭官請求,朱厚熜允了。

楊廷和的離開,讓“守禮派”喪失了主心骨,晦暗中的嘉靖再次看到希望,他決定讓更多的朝臣參與進來。

令嘉靖大吃一驚的是,只有張璁、霍韜、熊浹、桂萼四人站在他這邊,其餘二百五十餘人遞交了八十多道奏疏,皆是反對更改稱呼。

嘉靖帝甚是尷尬,氣的他破口大罵,你們這是結黨營私、胡言亂政!下旨司禮監,扣他們工資!

沒過多久,禮部尚書汪俊被罷黜,“守禮派”再失一員戰將。

鬥爭進行到這一步,嘉靖帝收穫的戰果是: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本生母章聖皇太后。

不過,張璁對此並不滿意,身在鳳陽的他上了道奏疏,他認為,“本生”二字是禮部官員欲蓋彌彰的手法。看似親密,實則心懷鬼胎。這兩個字應該去掉!

嘉靖帝便詔張璁、桂萼進京。

蔣冕怒火攻心之下,當著嘉靖帝的面放出話去,這二人如果進京,將立即撲殺!

顯然,此時的“守禮派”已然處於守勢了,張璁的論點確實直擊對方要害。

嘉靖帝順勢發力,不但催促桂萼、張璁進京,又任命席書為禮部尚書。

蔣冕眼見著大勢已去,不得以提了辭呈,嘉靖帝同意其致仕。攻守力量再次發生對比。

五、雷霆一擊與垂死掙扎

嘉靖三年七月,桂萼、張璁將持續了三年的大禮議做了一個總結,他們認為:

1、關於立後之禮,三代之前並沒有,祖訓也是沒有,孔子都批判過;

“守禮派”宣稱漢宣帝、光武沒有為其父立過皇考廟,是謬誤,他們立過的;

2、關於漢定陶王的例子,“守禮派”一直奉其為圭臬,並拿出程朱理學來背書,事實上,朱熹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他認為漢定陶王的做法是“壞禮”。

十幾歲的嘉靖帝,是如何把二百多名朝臣幹掉的?深度解析大禮議

這簡直就是一枚重磅炸彈,再次引起軒然大波。嘉靖召見毛紀等禮部官員,斥責道:

“此禮當速改。爾輩無君,欲使朕亦無父乎?”

於是,下旨將“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更定為“聖母章聖皇太后”。

楊廷和的兒子楊慎準備做殊死一搏,他說道:

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夥同王元正、何孟春、金獻民、徐文華等人,將剛剛散朝的眾臣截留,然後率領群臣走到左順門外長跪不起。

耗到中午,嘉靖帝終於失去耐心,下旨將領頭的豐熙、餘寬、黃待顯、陶滋、相世芳等人下到詔獄。

楊慎、王元正等帶頭抱門慟哭,一時間哭聲震天。

嘉靖帝怒不可遏,傳旨司禮監,扣除四品以上官員俸祿,五品以下則廷杖,先後有十六名官員被打死。打完後,有134名被關進錦衣衛,涉事官員共計二百二十名。

持續三年的大禮儀,最終以嘉靖帝的強硬手段收場。興獻王尊號最終定為“皇考恭穆獻皇帝”。為了這七個字,大明帝國生生乾耗了三年!這其中,多名官員遭到貶、庶甚至死亡之結局。

結語

楊廷和集團的落敗,很大原因是張璁等人抓住遺詔上面“嗣皇帝位”等處做文章。其實,當初在擬定這份遺詔的時候,就有人提出異議,或許是楊廷和剛愎自用,或許是他覺得朱厚熜不過是一鄉野王孫,又是個毛孩子,收拾他不過是如來對付孫悟空而已,最終大意失荊州。

十幾歲的嘉靖帝,是如何把二百多名朝臣幹掉的?深度解析大禮議

總的說來,持續長達三年的大禮議,看似刀光劍影,其實更像是君子之間的論道。朝臣雖然屢屢提出相左的意見,朱厚照亦是經常暴跳如雷,但大多數情況下也僅僅是生點悶氣罷了。

舉個例子,在朱厚熜即位前的近四十天,大明帝國的實際掌權者是楊廷和,在此期間,他將眾多渾水摸魚的官員裁撤,此舉讓朱厚熜贏得了好名聲,但是那些失去利益者對楊廷和恨之入骨。朱厚熜為了保護他,挑選了一百名精壯士卒保護他,在他被罷官後這一待遇都沒變。

整個大禮議之爭,其實就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和一幫混跡官場多年的老油條交鋒的過程,朱厚熜相機而動,步步為營,最終透過瓦解、分化、廷杖等手段,擁有了自己的威權。透過這幾年的朝堂辯論,朱厚熜建立起了自己的用人體系及規範,對朝臣操控熟稔於心。同時,這幾年的紛爭,亦是改變了明朝的格局以及歷史演進,並且影響了明朝的祭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