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鑑,從網際網路的發展史看比特幣和區塊鏈

編者按:對於比特幣和區塊鏈最近的瘋狂,大家的看法不一。很多人把它看作是一場龐大的龐氏騙局,但是也有人擔心錯過下一場技術革命。到底應該如何看待加密貨幣技術的現狀與未來呢?經歷了過去的網路泡沫浮沉以及參與到現在這場新的變革的人無疑最有說服力。Pelle Braendgaard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最早的搜尋引擎AltaVista的早期員工之一,目睹了網際網路從誕生到癲狂到破滅再到實質發展的整個階段,他自己現在也在從事區塊鏈方面的創業,透過他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理性認識比特幣和區塊鏈的發展。

以史為鑑,從網際網路的發展史看比特幣和區塊鏈

我很早就玩HTML了,認為這是釋出文件的一種很酷的方式。早在1993年我就發現這一點,那時我還在讀大學,第一次在我工作站的/usr/local/bin目錄下看到了mosaic這個可執行檔案。

不過我真正開始認真做web應用是在1994年,當時我的指導老師告訴我去看看NCSA新發布的CGI規範。在此之前我已經在一個毫無希望的專案上陷得很深,想用C++開發一個非常複雜的多媒體前端應用。

我經常會拿區塊鏈目前的情況跟網際網路的早期日子來進行比較。2013到2015年我不斷在講區塊鏈的狀態類似於1994年的web。去年的ICO瘋狂類似於1995年Netscape(第一個瀏覽器) IPO讓每個人陷入集體癲狂的樣子。

我認為現在我們正在接近1996年,當時大家仍然非常瘋狂,但是很多真正庫的東西也正在開發之中,不過其光芒被這種瘋狂給遮蓋住了。

當然,這種比較是不完美的,而且也不會是線性的。

所以姑且把這些年看成是滄海一粟。但是那時候對網際網路的技術採用仍然有很多的經驗教訓可以去吸取的。

早期迷戀的是解決方案而不是問題

新的複雜技術令人我們這些網蟲著迷,但是我們往往又會太過痴迷於解決方案的優雅和創新,所喲到頭來往往很難解釋或者推銷這個東西。

在1994年的時候我是這樣向人解釋我對網際網路的痴迷的:

網際網路是一種繞開審查傳送資料的手段。其做法是將資料分解成資料包,然後從一個節點發送到另一個節點,直到到達最終目的地,然後再重新進行組裝。這太酷了!!!!

我在2013年是這麼解釋自己對比特幣的痴迷的:

比特幣是繞開審查或者看門人將錢從一個人轉給另一個人的手段。其做法是你拿著一個私鑰透過點對點網路將交易傳送出去,這個網路上成千上萬臺計算機都會競相透過加密的方式把它包含到一個交易的區塊裡面,網路上的其他人都信任這個區塊。

這兩個問題的說法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都不是問題。但對於我們這些偏執狂來說這的確是個問題。不過對於大部分“正常”人來說這是問題嗎?

至於那個對解決方案的解釋,就網際網路來說,今天已經沒人在意。而到了將來,區塊鏈也會是沒人在乎的情況。

這兩個故事的關鍵是它們確實都是正確的,但是對解決方案的痴迷程度要遠遠高於實際問題。

開創性的解決方案變成產業

儘管1994年的網際網路已經成形,但是還沒有網際網路產業或者企業的真正概念。到了1995年8月,在Netscape IPO之後,網際網路終於火力全開。

AltaVista搜尋引擎

1995年12月,數字裝置公司帕洛阿爾託研究實驗室(DEC Palo Alto Research Labs)的研究人員Louis Monier推出了AltaVista搜尋引擎,這個搜尋引擎成為網站第一個一夜爆紅的成功故事,也是當時最重要的搜尋引擎。

DEC此前是一家非常具有創新性的公司,但是當時已經變得很古板。這件事讓這家公司的高管意識到,嘿!我們也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我們跟Netscape一樣酷一樣值錢。

DEC已經有一大批賣給企業、政府及大學的成功網路產品。包括路由器、網絡卡、防火牆以及電子郵件伺服器(支援X。400)等。

這些產品幾乎在一夜之間全都轉到了匆忙組建的網際網路業務部門,並且全部更名為Alta Vista。

1996年1月時,我在牙買加首都金士頓生活,運營著CaribWeb以及一系列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的旅遊相關網站。

當時但凡能拼得出HTML、CGI和PERL的人都很搶手,因為“網站管理員(Web Master)”這門新職業的需求非常旺盛。招聘人員已經努力了幾個月了,但是我對離開自己的生意並不感冒,也還非常享受在加勒比海地區的生活。

不過最後我還是接受了AltaVista提供的企業網管員工作,成為團隊的第一批成員之一。在幾周之內我們把Lotus(剛剛在辦公套件大戰中輸給了微軟)遣散的大部分營銷主管都挖過來了。

我們的口號是“網際網路、網際網路、網際網路”,在經驗和產品組合的廣度上當時沒有一家公司比得上我們。我們的主要目標市場是網際網路業務,當時所有其他公司都不顧一切想要重新給自己貼上這個標籤。

當然網際網路只是解決方案,但網際網路要解決的問題還不是很明顯。所以就像這個領域的眾多其他早期業務一樣,我們把網際網路解決方案賣給其他開發網際網路解決方案的人。

這是個泡沫,但是我們都從中漁利了

所以不難理解,當時明智的人都把網際網路產業叫做龐氏騙局。

可以說,1995到2000年間的網際網路產業,其主要商業模式就是上市,以及透過媒體報道跟其他網際網路初創企業的合作來抬高股價。

不過我並不想批評這個程序。我們今天都從當時冒出來的這種瘋狂的、似乎無意義的創新中獲益了。我們至今仍在使用的大多數的核心技術和開發者知識都是從這個。com瘋狂中折騰出來的。

在這種狂熱之中有少數公司儘管也從中受益但仍忠於自己的願景。Amazon就是其中最知名最好的一個例子。

2000年,當一門心思只想著抬高股價的干擾消失之後,聚焦於解決真正問題的網際網路企業終於可以這麼做了。今天大部分的大型網際網路公司都是在這個時間足有起步的。

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在2000的網路泡沫崩潰之後,已經沒人有錢給Sun和Oracle支付授權費了。於是Apache、Linux、mysql、Java和PHP等都流行起來了。

我希望今天的人能夠看到我在AltaVista經歷與比特幣及隨後的區塊鏈產業之間的類似性。

那時候我們都在爭先恐後地想出各種瘋狂的點子,想著如何用網際網路解決每一個行業的問題。我們有解決方案,我們知道那是革命性的解決方案,是會改變一切的,但是往往會因為我們出色的技術在這些行業得不到採用而心灰意冷。

在錯誤的時間解決錯誤的問題

1995年初時,有個做銷售的傢伙很痴迷網際網路,他當時把一家科學會議網站賣給了Reed Elsevier。他隨後又僱了我。當時我還在威爾士大學攻讀學位,這是我的第一份付費web零工。不記得他是怎麼找到我的了,不過可能是透過一個新聞組吧。

這個網站取得了成功,於是我們提出把網站做成雄心勃勃的出版物網站。這個建議被提交到了董事會上,但是我們卻被告知董事會達成的共識是“為什麼大家會想在網際網路上查找出版物”。

在Netscape和SSL還沒有推出來之前我也認為的確是這樣的。當時還沒有支付閘道器。大家都是列印論文的,沒人想要在一臺640x480 VGA CRT螢幕上看任何東西。而且那個時期大多數的高管還從來都沒有接觸過計算機,所以這個想法本身對他們還非常陌生。基本上我們屬於過早進入市場。

在網際網路可以解決該產業的實際問題之前,一堆看似毫無關係的技術、市場以及產業都需要先發明和創造出來。

旅遊資訊

我開始做旅遊網站,後來又搬到了英屬維爾京群島,正好在同一周他們剛剛裝上了撥號上網服務。作為人才收購的一部分,我把網站的BVI板塊賣給了一家當地的出版商。我剛剛看了一下,那網站至今還在。

在一個月之內15%的人都註冊了上網業務,這主要是因為美國的電話/傳真費要3美元/分鐘,所以電子郵件解決的是真正的需求。

在我搬到牙買加之前的幾個月內我接連向10到20家酒店/飯店賣出了我做的網站。這是因為這些企業對向美國旅遊者推銷自己有著真正的需求。

當然這只是一個例子,但是這些超級簡單的問題馬上就被網際網路給解決了:

跟家人以及全世界的客戶溝通

把你的小企業向全世界推銷

比特幣

比特幣的誕生是為了解決2個獨特但又相關的問題:

去中心化的電子價值儲存手段

廉價快捷的P2P支付手段,沒有中介或者看門人

到了2011年,另一種重要的用例無意間又被增加進來:

投機的成長資產

2013年初,我把手頭的所有其他專案都放棄了,專心去做比特幣的廉價P2P支付方面的事情。我推出了Kipochi,目標是發展中國家的支付。

我們又進入得太早了。大家先想到的還是肯亞先令而不是比特幣。既有的支付技術想方設法阻止我們進行法幣與比特幣的兌換。

換句話說,這些是業務騰飛前需要先解決的東西。

過去幾年對於我們這些從事國際化工作的人來說是一個很棒的支付系統,但是對於外面更大的支付圈來說還沒有起色。

頗為諷刺的是比特幣作為價值儲存手段和投機成長資產實在是太合適不過了,以至於到2017年末時其相關費用已經漲到山本聰原先為廉價快捷P2P支付提供的解決方案已經不再可行。希望Lightning Networks能夠挽回這一點。

山本聰的願景要想變成現實還需要解決一些外部問題。不過目前作為價值儲存手段和投機成長資產,比特幣的表現的確非常出色。

以太坊

以太坊有望成為一門更具突破性的技術。它有個個未必算太好的早期口號,叫做“世界的計算機”。

我一開始對以太坊很好奇,但是看到這麼個口號之後頓覺索然無趣。只是到2015年底時我才又開始重新關注,那是在我看到大家針對它開發的工具以後。

過去2年我一直在以太坊的基礎上開發一個去中心化的身份平臺,uPort。所以現在我肯定是比特幣的信徒。

肯定會有很多嘗試想把區塊鏈應用到每一個行業裡面,就像網際網路的早期階段一樣。

即便如此,我們已經在區塊鏈領域培植出最大的開發者群體和開發工具。

2017年絕對是技術了證明自己的一年,也是證明我們需要專注於擴充套件解決方案之年。

所以儘管可能還沒有人在做出真正的產品,DAO的替代公司也許還要1、2年才會出現,但是已經有真正的應用在以太坊上面跑,解決實際的問題了。

我對陷入ICO狂熱的任何人是懷疑的,比方說。但沒人可以否認的是,在以太坊上面部署ERC20令牌的簡單性已經取得成功。即便CryptoKitties再怎麼可笑它也是個賺錢的世界主宰以及真實應用。

是的,很多(大多數?)ICO都是基於一樣愚蠢的快速致富的想法而做出來的,這會讓世界重新陷入1990年代的。com瘋狂。

但與此同時(就像1990年代一樣)這些錢正在資助各種重要的基礎設施和工具的開發。從人的角度來說我們正在積累真正的知識和經驗,我們的聰明的開發者、律師和創業者的隊伍正在不斷壯大。去參加下一場開發者大會(Devcon)你就會明白我是什麼意思。

此外還有一些是由超級聰明的人設立的非常嚴肅的ICO(及私募)資助專案。這些專案是在真正腳踏實地在做,並且認真考慮了其中的經濟模式、機制以及工具。

這些專案就是這一代的Amazon、Google和PayPal的發源地。

伸縮性,昨天與今天

每個人都在擔心和抱怨區塊鏈的可伸縮性。這的確是個問題,就像網際網路當時一樣。

1996年我在AltaVista寫過一段perl程式碼,這段程式碼是為了在每一項http請求上啟動一個新的unix程序。這個又反過來穹頂一個全新的unix程序來連線資料庫然後生成HTML,再透過我們在Palo Alto資料中心的管道傳送到世界各地。超級的低效。

很快,fast-cgi、nsapi、isapi以及servlets紛紛冒出來改進了這個,這也讓我們有了對資料庫的持久連線。CDN開始把資料搬到離使用者更近的地方,程式語言也變得更快了。

這些年來,我們從單程序發展到多執行緒,然後又回到單程序,最後變成非同步。開發者變得越來越聰明,快取成為了你的朋友,現在它對於規模支撐web app已經無關緊要了。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以太坊身上。其第一版有點了類似於早期的CGI版本。目前有好幾個專案在做,比如POS、Sharding、WebAsm、Plasma、Raiden、Truebit等,這些都有可能極大改善它的效能。

作為開發者我們一開始也想要儘可能多的邏輯鏈上交易。現在我們已經知道其實很多資訊很容易就能在鏈下存活,同時還能保留鏈上共識的好處。

很好的是這些幾乎都是獨立的改進。即便其中有1、2個做不成,我們仍然能享受到剩下的帶來的好處。

觀點

我們做這一行的人都相信,是的,我們會想出全世界很多行業的很多解決方案。

但是這一切未必像大家希望的那麼容易那麼快到來。我們認為我們應該專心開發不需要等大量其他步驟完成的真正問題的解決方案。

還有,對於那些需要太多說服工作的區塊鏈業務或者產業就不要太上心了。

利用區塊鏈輕易就能解決的、有著真正問題的業務多得是,並且他們已經在洗耳恭聽了。但是你得先傾聽他們的實際問題是什麼,然後在推進你的魔術解決方案。

除了像貝索斯、Marc Andreesen以及Peter Thiel等少數創業者以外,。com時代的真正英雄是那些開發出Apache、Mozilla、Linux、MySql等的人以及IETF那幫不知疲倦地改進和擴充這個瘋狂的新世界的工程師們。

要在今天的世界尋找這樣的人。這些人在不辭勞苦地為這一技術建設基礎而設施、標準和工具。

原文連結:@pelleb/personal-look-at-the-early-days-of-internet-vs-blockchain-today-590a98cb009f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