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丨為什麼《封神演義》沒能進入四大名著,而《西遊記》進了?

首先四大名著說法太現代,古人習慣的說法是“才子書”。很簡單的道理,《封神》的文筆跟《西遊》比差太多。《西遊》不但故事離奇,人物豐滿,而且裡面的詩文也是頂呱呱的陽春白雪,絕少陳詞濫調。《封神》一比就不行了,情節流水帳;人物乾癟,只靠法術和法寶撐著;詩文極少且無趣。所以,所謂名著就是各方面綜合實力都是頂級,跟題材無關。

“四大名著”只是一種通俗的說法,並不是說這四部書就此《封神演義》要高一個檔次;更不是說,《封神演義》不是四大名著之一,就說明它不夠優秀。

探究丨為什麼《封神演義》沒能進入四大名著,而《西遊記》進了?

“四大名著”的說法,脫胎於“四大奇書”。

在明朝的時候,著名的文學批評家王世貞,將史記、莊子、水滸傳和西廂記放在一起,合稱為四大奇書。之後,寫出了“三言”的馮夢龍,也提出了四大奇書的說法,不過他所說的四大奇書,是《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金瓶梅》。

探究丨為什麼《封神演義》沒能進入四大名著,而《西遊記》進了?

到了清朝,戲劇家李漁認為馮夢龍關於“四大奇書”的說法更為合理些因為這四本書同屬一類。自此之後,“四大奇書”的說法開始流傳起來。

但是,因為《金瓶梅》有一些不可描述的情節,被列為禁書,就逐漸被後來的《紅樓夢》所取代。

探究丨為什麼《封神演義》沒能進入四大名著,而《西遊記》進了?

儘管《紅樓夢》中也有不可描述的情節,但被禁的力度沒有《金瓶梅》那樣大,所以新的“四大奇書”誕生。

到了近代,出版商發現將這四本書放在一起,合併出版,很受歡迎,所以就推出了“四大名著”系列叢書,“四大奇書”就變成了“四大名著”。

這種做法在後來得到了延續,於是四大名著的叫法就成了一種習慣。也因此,《封神演義》不是四大名著中的一員。

探究丨為什麼《封神演義》沒能進入四大名著,而《西遊記》進了?

對此,還想再強調的一點是:我認為,四大名著的說法,並不能成為《封神演義》不如《西遊記》的證明。誰更好一點,誰差了一些,跟是不是四大名著之一併沒有任何的直接聯絡。

《封神演義》是一部神話故事,也是一部具有醒世意義的真正優秀的作品。

此書以姜子牙輔佐周室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勇、破陣斬將以及封神的跌宕起伏故事,武王伐紂、商滅周興。書中有姜子牙、哪吒等讓觀眾喜歡的眾多生動鮮活人物。聞太師、申公豹等代表了維護殷商王朝的邪惡勢力,而姜子牙、楊戩等則代表了西周的正義勢力。

探究丨為什麼《封神演義》沒能進入四大名著,而《西遊記》進了?

此書的觀點是“成湯氣數已盡,周室天命當興”,書中,“哪吒鬧海”、“姜子牙下山”、“三搶封神榜”、“眾仙鬥陣鬥法”等故事情節,扣人心絃,令觀眾著迷啊!每個人物都栩栩如生。

然而,道教史上並沒有闡教和截教,是作者杜撰出來的。取名出自何典,不得其詳。魯迅解釋說:闡,是明的意思,“闡教”就是正教;截,是斷的意思。小說中把“闡教”寫成正,“截教”寫成邪。封神演義的最終奧義其實是西方教和闡截兩教、也就是佛教和道教勢力之爭。

探究丨為什麼《封神演義》沒能進入四大名著,而《西遊記》進了?

作品的本質無疑是影射赤裸裸的社會現實——“神仙”打架,百姓遭殃。

本來君是臣的綱,臣是沒有什麼綱的,作者則認為臣也也應該有個綱,雖然君臣之間還有主有從,但不再是絕對服從關係,而是有條件的服從,這個條件就是不壞對方的綱。

這個條件好象一種契約,使君臣之間的關係表現為一定的契約關係。這種“君臣契約論”雖不如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明朗,卻也有相似之處,而作者所處的年代比盧梭早了二個世紀。這種“君臣契約論”體現了作者初具萌芽的民主思想。

封建綱常思想(作品中代表舊王朝)是為封建社會的政治服務的,但它同時又和封建社會一定的政治路線(作品中代表新王朝)相矛盾,封建社會這種意識形態自身的矛盾如何解決,《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由於歷史的侷限,也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

探究丨為什麼《封神演義》沒能進入四大名著,而《西遊記》進了?

作者生於明代中葉,因九試不第,可是目睹朝政日非,生民疾苦,賄賂公行,懷才不遇的局面,充滿了嫉恨這種醜惡現實,也不滿意當時號稱道士而獲得高位的教徒。

所以他的理想是從政治上蕩瑕滌穢,在宗教上廓清異端。在宗教上自行創派開宗,自稱東派;在政治方面,歌頌了弔民伐罪的周武王和姜子牙,而不責備他們以臣伐君;肯定了哪吒對李靖的對抗行動,讚許了為了正義以子攻父。

探究丨為什麼《封神演義》沒能進入四大名著,而《西遊記》進了?

他受《陰符經》影響較深,他認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是正確的,所以用“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的精神,認為有明中葉混亂局面,非有大力者如周武王、姜子牙這樣人物加以澄清不可。在那人魔不分時代,所謂魔即是醜惡的代稱,作者頗以安天上定人間的姜子牙自許,所以用系統的宗教語言,比較隱晦地曲折地表達出他對當時政治不滿而希求改革的思想,在這一方面在當時是有非常大的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