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凱風》母親改嫁,支援還是不支援?看張幼儀兒子的回答

張幼儀晚年在香港定居期間,結識了鄰居蘇紀之,兩人因相互照顧,有共同話題而走到一起。但張幼儀在再嫁之前,她還是徵詢了兩位哥哥和兒子意見。

她寫信給美國的兒子阿歡:“兒在美國,我在香港,展昏誰奉,母擬出嫁,兒意如何?”

阿歡回信說:“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綜母生平,殊少歡愉,母職已盡,母心宜慰……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張幼儀的這個故事幾乎重現了《詩經·邶風·凱風》的故事。

《詩經·凱風》母親改嫁,支援還是不支援?看張幼儀兒子的回答

《凱風》是一首孝子之詩,講述一個母親寡居多年,獨自帶大七個子女,子女成年後,因為生活艱難,她要改嫁了,於是兒子寫下這首詩,表達對母親的理解和憐愛之心,也自責自己不成材,無法奉養母親,給她安適晚年。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qú)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xiàn huàn)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凱風

”,和風;“

”,酸棗樹,生長在北方;和煦的南風吹來,酸棗樹長出新枝。

南風吹起,意味著春天到來,天氣越來越和暖,草木開始欣欣向榮,所以南風被認為是長養之風。

《詩經·凱風》母親改嫁,支援還是不支援?看張幼儀兒子的回答

詩的第一章,以南風吹拂棘心比喻母親育養子女。

棘心夭夭

”,在南風的吹拂下,酸棗樹枝葉茂盛。“

夭夭

”,生長茂盛,與桃之夭夭的夭夭意思相同。“

母氏劬勞。

”“

”,勞累的意思,母親養育子女實在是辛苦。

第一章充分表達了兒子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我們一家子原本生計艱難,就像這酸棗樹長在荒野裡,但因為有母親的辛勤操勞、溫暖護持,像南風呵護酸棗樹一樣照顧著我們,我們才得以健健康康地成長。

”,柴薪。原來幼嫩的“棘心”已經長大成了“棘薪”,可以砍下當柴火,發揮用處了。

然而棘薪最多也就能當個柴火,沒有什麼大用處,比不上其他高大有用的樹木。“

聖善

”即高尚善良;“

”,好、善的意思。母親用一顆慈愛之心含辛茹苦地把我們養大,我們卻成為不了能幹又有本事的人。

第二章,兒子嘆自己沒本事,自責不成器,無法回報母親的養育之恩。

《詩經·凱風》母親改嫁,支援還是不支援?看張幼儀兒子的回答

”,在哪裡;“

”浚城,衛國的地名。在浚城,有一座山叫寒泉岡,那裡有寒泉。

那寒冷的泉水在哪裡?就在浚城下面。這句話是用寒泉比喻母親的心境,如寒泉一般淒涼。因為雖“

有子七人

”,依舊“

母氏勞苦

”。母親雖然養了他們兄弟七人,卻還是每天勤苦辛勞。

第三章,兒子明白母親是為生活所迫不得不改嫁,所以體恤她。

睍睆

”,羽毛美好的樣子;“

黃鳥

”黃鸝;“

”,虛詞,可以理解為“既”,《詩經》中很多“載……載……”結構的表達;“

莫慰

”,無法安慰。

那好看的黃鸝鳥,尚且能夠又好聽的叫聲來愉悅人,可是母親有七個兒子,卻沒有一個能安慰母親的心,讓她安心生活。

第四章,以黃鸝起興,反襯自己還不如黃鸝鳥有用,自責之意,溢於言表。

《詩經·凱風》母親改嫁,支援還是不支援?看張幼儀兒子的回答

全詩從頭至尾都沒有提母親改嫁,只歷數母親養育之苦,自責自己不成器,可見孝子之心。正因兒子一片體恤自責之情,讀起來才難免令人心酸。

在詩經時代,寡婦改嫁並不算什麼事。

《管子》卷十八入國:“所謂合獨者,凡國、都皆有掌媒;丈夫無妻曰鰥,婦人無夫曰寡,取鰥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室之,三年然後事之,此之謂合獨。”這裡的合獨就是鰥夫寡婦配對,是符合《周禮》“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的,也就是合法的。

所以《凱風》詩的作者,作為兒子並沒有表現出任何的反對或不滿,只是一個勁兒地在責備自己不成才,不能善養母親,對於母親改嫁,他雖然傷心,心裡卻是理解的。

只是到了漢以後,儒家思想為了政治統治,開始給婦女加枷鎖。《毛詩序》認為:“《凱風》,美孝子也。衛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盡其孝道,以慰其母心兒成其志爾。”漢代的人已經認為這位母親是不安其室了。

如果在宋以後,發生這種母親改嫁的事情,那簡直就只能沉塘了,哪還會有什麼兒子成其志爾。

如此看來,原始有原始的好處,最起碼當時社會民風開放、尊重人之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