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問五千年:為什麼《封神演義》對比干來說,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比干作為一個歷史人物,數千年來,他在民間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而現如今,很多人一提到比干,最先想到的都是他文財神的身份,這當然與《封神演義》的成功有關,但這似乎對比干的名聲來說,也變成了一把“雙刃劍”,雖然這位先賢在民間的知名度擴大了,但是他應有的美名,卻出現了南轅北轍。因為歷朝歷代,起碼在《封神演義》問世的明朝以前,都是拿比干當做千古第一忠烈直臣看待的,而且這種情況,從比干死後幾乎就沒有間斷過。比如,老樂以前也介紹到了,周武王就在成功滅商後,直接為比干修墓,而在東周時代,孔老夫子也對比干有著極高的評價。而後,各朝代的君王,對比干褒揚力度越來越大。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封神演義》對比干來說,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特別是到了民族大融合的南北朝時期,鼎鼎有名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就是比干的一個鐵桿“粉絲”,拓跋弘的故事,估計每一個上過學的人,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他的遷都,不僅極大地改善了北方朝廷的條件,為後來的大隋一統,大唐興盛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更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中華文明的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在太和十八年,也就是公元494年,魏孝文帝在為周武王修墓的基礎上,做出了更大規格的舉措,為比干立廟,選址就在在比干墓旁。這樣,先有墓,後有廟,墓廟一體的格局,成為了這位先賢最好的歸宿。如今在河南省衛輝市,依舊儲存著比干廟,在這個大型的建築群中,還有拓跋宏的《吊比干文》碑,儲存至今天。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封神演義》對比干來說,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在《南齊書》也記載了此事,說孝文帝當時感嘆道,自己不是周武王,那麼自己為什麼要給比干修廟呢?原因很簡單,就是替比干不平,這麼優秀的一位忠臣賢相,為什麼遇上了紂王那種昏君,而不是自己的臣子呢?可見魏孝文帝對比干被殺,表達了無盡的遺憾,而且感情真摯,毫不誇張,因為他始終立志作一個有為之君,也始終覺得,自己身邊缺一個比干,由此可見,一代千古明君,對一位千古名臣那種發自肺腑的敬仰。另外,周宣帝也請名士李孝貞寫下了《為宣帝祭比干文》,文中對比干有十六個字的概括,通俗地解釋就是,比干的忠心,可以和太陽相比,忠肝義膽,感天動地,如此出色的人物,可以說是伏羲神農氏時代以來,也就是自從有中華文明的開始一來,只有比干這一個人——如此評價,似乎是當時帝王中的共識。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封神演義》對比干來說,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接下來的皇帝更出名,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十九年,李世民率軍途徑衛輝的時候,他親自率大臣祭拜比干墓,還頒發了一篇《贈殷太師比干諡詔》,也就是贈給了比干一個諡號,忠烈公,並且明確規定了祭祀比干的時間與規格:每年春秋兩季,用少牢(一豬一羊)祭祀比干,還從比干墓周邊選出五戶家庭,從此他們不用交糧納稅,只要看管保護好比干的墓廟即可,能夠得到唐太宗的重視,這種地位遠非其他古人可比。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封神演義》對比干來說,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而後,元仁宗為比干立碑塑像,明孝宗重修比干廟,甚至連到處題字的乾隆皇帝,也親筆書寫了《過殷太師墓有作》,這也許是他為數不多的,沒能“毀”古蹟文物的一件事。可見中國古代帝王大力褒揚比干,足以保證了比干的地位。再看《封神演義》中塑造的比干,反而影響了這位先賢的形象,耽誤了這位古聖的名聲,因為小說中,我們只看到了比干是因為得罪妲己,才遭致殺身之禍的,卻很難見到比干的忠貞無悔。

樂問五千年:為什麼《封神演義》對比干來說,其實是一把雙刃劍?

所以說,如果沒有《封神演義》,千古第一忠烈賢相,比干的賢名應該會遠遠大於他現在的神格,這難道不是一把雙刃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