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打遍天下,名儒高官輩出,這個“文化沙漠”不簡單

文/楊麗東

但凡提起佛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武術,尤其是伴隨功夫電影的傳播,黃飛鴻、李小龍、葉問這些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於是乎,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佛山人是不是個個都會武功啊?這就好比見到山西人就覺得對方是煤老闆一樣,讓人忍俊不禁。

功夫打遍天下,名儒高官輩出,這個“文化沙漠”不簡單

佛山處於珠三角腹地,作為南中國的一座製造業城市,如果從歷史文化角度來說,確實稱不上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畢竟,這座城市真正有些名氣的時候也已經是明清時期。而且,雖然明清時期因工商業繁榮而位列“四大名鎮”和“四大鎮”,但普羅大眾對此並沒有太多概念。很多不熟識佛山的人,至今還有“文化沙漠”“蠻夷之地”的固化思維存在。那麼,佛山除了舞槍弄棒的武術,還有什麼是堪稱有文化的東西呢?

發達的冶鑄工業

首先說說明清時期佛山的工商業發展。其時,冶鑄業、製陶業、絲織業是佛山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尤其是冶鑄業在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間為全盛,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產品就是“廣鍋”。明中葉以後,全國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對外貿易極為頻繁,給佛山鐵鍋打開了廣闊的銷路,國外的客商也紛至沓來購買佛山鐵鍋。雍正年間,廣東布政使楊永斌奏稱:“(夷船)所買鐵鍋,少者自一百連至二三百連不等,多者買至五百連並有一千連者。其不買鐵鍋之船,十不過一二。”可見出口鐵鍋的數量是相當多的。而到了乾隆年間,從事冶鐵行業的產業工人已經不下兩三萬。

“廣鍋”能如此暢銷,當然是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技術含量那是槓槓的,“工擅爐冶之巧”並非浪得虛名。在生產實踐中,佛山人創造了“紅模鑄造法”的獨特工藝,這種工藝利用泥模的熱脹冷縮效應,在上下模之間的縫隙灌注鐵水,可以造出直徑超過一米、厚度僅為數毫米的優質鐵鍋,成品率高,均勻光潔,特點鮮明,“鬻於江楚間,人能辨之”。

功夫打遍天下,名儒高官輩出,這個“文化沙漠”不簡單

先進的技術和廣闊的銷售背後,就是白花花的銀子,佛山人賺到盆滿缽滿。據佛山研究專家羅一星估算,保守估計佛山冶鐵業的年產值不下100萬兩銀,鐵鍋一個行業,歲值有30餘萬兩銀。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是:“廣鍋”因為品質優良,在日本的售價比產自其他地區的鐵鍋要貴出一倍。可以想象一下,數百年前,海內外國家對佛山產的“廣鍋”的追捧是何等景象,恐怕與今天國人紛湧去日本買馬桶蓋、電飯煲也不差上下。

冶鑄技術的領先顯然是毋庸置疑的,這與蠻夷恐怕無論如何也無法劃等號吧。此外,海外市場對佛山產品的需求,讓佛山人看到了商機,他們紛紛出海掘金,佛山商人服賈於海內外十分平常,亞歐非、美日韓都活躍著佛山商人的身影。今天,很多企業開始走出去,殊不知早在幾百年前佛山人已經開始了。在當年那種環境下,沒有中國護照護身,更沒有艦艇護航,其敏銳的市場嗅覺、開拓國際市場的視野和魄力,真的讓人由衷敬佩。難道這不是一種商業精神?一種文化寫照?

出了不少高官大儒

當然,可能會有人說這些充其量是技術層面的東西,不足以上升到文化層面,因為傳統等級觀念裡,在士農工商的四民中,要說有文化那必須要看士紳這個階層的水平啊。

功夫打遍天下,名儒高官輩出,這個“文化沙漠”不簡單

那麼我們不妨關注下當時佛山的讀書階層。其實,明清時期佛山科甲鼎盛、人才輩出,湧現出一大批高官大儒,很多人的名氣都是響噹噹的,在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等方面其作用和角色不容小覷。如名成化年間的會元梁儲(內閣首輔、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太子太師)、弘治年間狀元倫文敘、正德年間會元(霍韜),嘉靖年間的理學大師龐嵩、名宦龐尚鵬、萬曆年間戶部尚書李待問。有清一代,有咸豐年間駱秉章(四川總督)、戴鴻慈(出洋五大臣之一)、張蔭桓(駐美國公使)、康有為(戊戌變法發起者),明清兩代佛山“衣冠文物之盛幾甲全粵”,南海士大夫集團上對國家下對佛山地方都產生了諸多積極的影響。龐尚鵬嘉靖年間任浙江巡按時,實行均賦均役的賦役改革,首先推行裡甲均平法,最後逐漸完善成為後來的“一條鞭法”。張蔭桓作為戊戌變法的支持者和推動者,貢獻良多,康有為領導變法推動中國的思想變革和社會程序,其功勞亦無需贅言。

此外,佛山從桑基魚塘式的農業小鎮向工商業繁榮的市鎮變遷和轉型,霍韜、李待問等家族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明清時期在官不下縣的行政背景下,佛山在處理經濟和社會諸多問題的過程中,其自治能力由萌芽逐漸發展完善,士紳階層作為上對皇帝下接百姓的自治主體力量被激發出巨大的熱情和能量,他們對於佛山社會的整合、經濟的整頓、公益慈善的擔當等等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應對社會問題的種種理念觀念和制度設計,今時今日依然讓佛山受益。改革開放以來,佛山作為一座改革先鋒城市一直活躍在南方的版圖上,與這種精神理念的傳承不無關係。從各個意義上來說,說佛山沒文化顯然也有悖事實。

功夫打遍天下,名儒高官輩出,這個“文化沙漠”不簡單

當然,佛山文化涵蓋各個層次、方方面面,以上只是說明佛山有文化的一些例證和側面。

其實,談一個城市有沒有文化,毫無疑問而不應該固守侷限於城市歷史多久、出土文物多少、建都次數多寡、歷史名人多牛等方面,如此未免有失偏駁和顯得狹隘。放在更長的歷史時段,以大文化的觀念來觀察,佛山自明清建立起來並延續至今的歷史文化有足夠實力和底氣說自己是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因而,佛山沒文化的觀點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