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本能的生理需求,卻常被認為變態:喜歡“被摸”其實很正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一提到被摸似乎只能是公交車上的鹹豬手,所以很多人會覺得喜歡被摸就是變態。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可愛的東西和事物,經常想要去接觸它、去撫摸它。

因為這種感覺會讓我們身心更加愉悅和快樂,其實在撫摸事物的時候,我們需要和這些事物產生身體接觸,在這個相互接觸的過程中,我們自己也被撫摸了,我們也很享受這個過程。

這裡的被摸是指我們本能的生理需求和變態的被摸是截然不同的。

喜歡被摸是進化下本能的產物

小時候尚在襁褓的我們就是在母親的撫摸下長大的,母親對於我們的撫摸很多的時候代表是來自於母親的關注和愛,這也意味著母親可能會把更多的資源投注於母親經常撫摸的那一個孩子。

站在進化論心理學視角來看,

是因為母親的撫摸代表著母親對自己的偏愛,自己能存活下去的可能性就會比沒有被撫摸的個體存活的可能性更高。

人類本能的生理需求,卻常被認為變態:喜歡“被摸”其實很正常

所以我們小時候天生就會喜歡母親的撫摸,

母親的撫摸可以給孩子帶來安全感和愉悅感。

這種孩子成長以後就多半擁有很多積極性格。

相比於沒有得到母親撫摸的孩子,他們不僅會分泌應激激素而且很有可能會擁有敏感、缺乏安全感和、多疑的消極性格。

母親的撫摸對孩子小時候的身心健康有著極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在本能上也讓我們在小時候更渴望母親的撫摸。

“被摸”可以讓個體的需求得到滿足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把個體的需要劃分為了五個類別依次是: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的需要、愛與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人類本能的生理需求,卻常被認為變態:喜歡“被摸”其實很正常

為了證明撫摸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科學家們也拿猴子做了一個實驗,他們把猴子和自己的媽媽分開,給小猴子重新安排了兩個媽媽,一個是全身都是鐵絲的鐵絲媽媽,一個是包裹著柔軟布料的布媽媽。不過只有鐵絲媽媽身上才有小猴子要喝的乳汁。

小猴子只會在飢餓的時候去找鐵絲媽媽,剩下的時間它都在布媽媽的身旁玩耍。

在這種情況下長大的猴子沒有正常的交配慾望,強制交配的後果也是虐殺後代,後來科學家們把布媽媽改成了可以搖擺的布媽媽,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小猴子被撫摸的需求,猴子也變得正常起來。

他們也發現嬰兒也有類似的心理,沒有母親撫摸的孩子更加孤獨、膽小、神經質,但是再加上媽媽的撫摸後就會得到改善,很大程度上來說被撫摸可以滿足個體愛和生理的需求,讓個體得到更好的發展。

人類本能的生理需求,卻常被認為變態:喜歡“被摸”其實很正常

作為一種身體接觸,有益個體身心健康

被摸其實就是一種身體接觸,我們與別人的擁抱和牽手都是身體接觸。被摸也只是出於身體接觸的一種生理需求。

就像我們很喜歡與朋友擁抱,研究發現這種身體接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沮喪,為個體注入新能量。

同樣的被撫摸產生的積極情緒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帶來積極體驗。積極的身體接觸對於我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會產生有利影響。

神經學家拉曼認為身體接觸是透過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再繼續的,也就是表明我們與別人產生越多積極的身體接觸時,我們的神經系統會更加平衡。

人類本能的生理需求,卻常被認為變態:喜歡“被摸”其實很正常

2015年,卡內基梅隆大學的幾位科學家選取了404名健康成年人進行了健康免疫系統與身體接觸的關係的研究,最後研究結果發現那些有著更多擁抱和肢體接觸的成年人他們的壓力水平和抑鬱了水平就更低

適當的撫摸也可以讓我們的身心更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我們喜歡被撫摸是一種正常的生理需求,這種需求是進化過程中受到母親的影響而出現的人體內的本能產物。

小時候的撫摸代表著母親的愛與關注,這種撫摸會讓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更加積極向上的性格。

長大後的撫摸作為一種積極的身體接觸可以讓我們的神經系統更加平衡,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我們的壓力水平和抑鬱水平。

人類本能的生理需求,卻常被認為變態:喜歡“被摸”其實很正常

不管是與人的積極身體接觸還是與動物的積極身體接觸對我們來說都是一個願意享受的愉悅過程。

但是,這種是撫摸必須建立在雙方自願接受的情況下,僅限於可以讓個體產生積極體驗的身體接觸,那種讓人厭惡的鹹豬手帶來的身體接觸是一種惡性的傷害性行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Massey-Abernathy A。 From oxytocin to health: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xtr rs53576, emo- tional stability,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Adapt Human Behav Physiol 2017; 3(3):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