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什麼非要留下八百壯士,目的有點無恥,但也很悲壯

萬眾矚目的抗戰大片《八佰》終於快要上映了,很多人都以各種方式表達了自己的期待:“紙巾已經備好,就差一張電影票了!”

可見,今天的年輕一代對抗戰先烈還是懷著無比崇敬之情的。

不過,如果向這些90後、00後的年輕人詢問:當年四行倉庫的八百壯士,他們的使命到底有什麼具體的歷史意義呢?恐怕就沒有幾個人能說得清了。

八百壯士的決死意志,值得每一箇中國人敬仰,但是他們擔負的歷史使命,其實更值得研究。

蔣介石為什麼非要留下八百壯士,目的有點無恥,但也很悲壯

要說明這個問題,就要先看看當時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處境。

日本妄圖侵略中國,早就為世人所知,但讓人遺憾的是,當時西方列強大多保持著漠視的態度, 甚至有意討好日本,因為他們覺得中國是不可能抵抗住日本的侵略的,與其因為支援中國抗戰而得罪日本,等日本佔領中國後對他們進行報復,損害他們在中國的利益,不如一開始就漠然置之,聽任日本侵略中國。

這就是當時殘酷的國際形勢!

德國、義大利這樣與日本的一丘之貉自不待言,連英、法、美這些國家,也都採取減少甚至禁止對華武器出口,這就給中國的抗戰更加雪上加霜。

1937年8月,國府兵器署統計數字顯示,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途徑的武器輸入和支援,國內儲備的武器彈藥,只能維持三個月,即使節儉再節儉,也頂多支撐六個月。

蔣介石為什麼非要留下八百壯士,目的有點無恥,但也很悲壯

這就是抗戰初期面臨的真實窘境,一方面,我們武器不多,另一方面,西方國家又在“助紂為虐”。

舉一個例子來說明:1937年8月,國民政府咬緊牙關,拿出1000萬美元大額訂單,向法國著名的施奈德公司訂購120門火炮,卻被法國政府蠻橫地阻撓,因為他們害怕日本侵佔中國後,會對他們的殖民地進行報復。

所謂“弱國無外交”,要改變西方列強這種現實到極點的態度,就必須在他們面前打出一場輝煌的勝利,即便不能取勝,也必須展示出中國人誓死抗爭到底的決心和意志,這樣才能讓西方列強看到中國的“希望”,改變他們的觀望態度。

正是出於這個原因,抗戰史上最奇特的一幕上演了:上海作為一個遍佈列強租界的國際化大都市,按國際慣例,應該宣佈“不設防”(也不會遭受進攻),可是中國卻在這樣一個彈丸之地投入了百萬大軍,與日寇展開殊死決戰,以至於疏於其他地區的防禦,這在軍事戰略上是非常荒謬的做法。

蔣介石為什麼非要留下八百壯士,目的有點無恥,但也很悲壯

其實,這也正是一直仰仗西方列強的國民政府的悲哀之處。因為在其他地區如長城抗戰,中國將士流血犧牲再慘烈,也不會被西方列強看到,他們根本不在乎,他們只會對北平、上海、廣州這樣有國際影響的大城市的抗戰有所關注,尤其是上海。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1937年的淞滬會戰才會如此慘烈、悲壯,蔣介石几乎調集了全國所有的精銳部隊,務必要在上海打一場光榮之戰,讓所有西方列強都看到中國人的抗戰決心!

應該說,蔣介石的這個悲壯的決定還是起到了效果的,當時國聯預備召集多國,召開一次專門討論阻止中日戰爭的國際會議,屆時有可能會出臺一份制裁日本的《九國公約》。

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自然知道應該怎麼做,因此,淞滬會戰雖然慘敗,但是蔣介石依然決定留下一顆“死子”,繼續在西方列強的面前堅持戰鬥!

這個光榮而悲壯的使命,就落在了第88師524團1個營400多官兵身上,為了以壯聲威,對外號稱“八百壯士”,也就是電影《八佰》講述的感人故事。

蔣介石為什麼非要留下八百壯士,目的有點無恥,但也很悲壯

八百壯士的英雄壯舉,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的抗戰意志,更讓西方列強看到了中國人的抗戰決心,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上海“孤軍”的英雄壯舉,慨嘆中國將士不屈不撓的抗戰精神。

在戰鬥中冒死送國旗的英雄少女楊慧敏,也成為世界矚目的英雄人物,應邀出訪歐美多個國家,所到之處,無不受到英雄般的熱烈歡迎,各國政要和國王也都紛紛接見,盛讚中國軍民的抗戰精神。

西方列強也由此改變了對華態度,比如抗戰中一度引領風頭的捷克輕機槍,它的全套製造圖紙價值數千萬美元,捷克政府從不輕易授人,卻出於對中國軍民的敬佩,竟然無償贈送給中國。

這就是八百壯士的歷史意義,他們打的並不只是一場簡單的戰役,而是一場民族尊嚴之戰!這也正是《八佰》這部電影最應該表現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