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國第五十七個民族,身份證與眾不同,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這首彰顯我國民族的《愛我中華》婦孺皆知,從這首歌中體現出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絕大多數人的認知裡,也是在官方的普遍認證中,中華民族就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合而成的多民族共同體。

揭秘我國第五十七個民族,身份證與眾不同,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在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中,漢族在人口上佔了絕大部分,餘下的五十五個民族的總人數加起來也不及一個漢族的零頭。比如苗族,回族和蒙古族等民族在少數民族中已經是人口比較多的民族,至於高山族,布依族之類的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只有幾千人。鮮為人知的是,在國內還有這樣一個人口數量達到六十七萬人之多的“未識別民族”。

揭秘我國第五十七個民族,身份證與眾不同,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他們早期叫里民子,也叫羨民,縣民。現在他們被稱為穿青人。他們多分佈在貴州省的西北地區,在雲南鎮雄一帶也有少量分佈。區分穿青人的方法很簡單,只需看一眼他們所穿著的服飾,無論你是否瞭解穿青人都可以一眼辨認出來。他們服裝尚青色,總與當地漢民有所區別,普遍使用貴州通行的官話。

揭秘我國第五十七個民族,身份證與眾不同,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關於穿青人的來歷,學術界和民間眾說紛紜。其中有一種說法,是關於一個動人的堅守的故事。明朝征討雲南時曾出臺過一個政策,讓軍人在打仗時攜帶家屬,在軍人打仗時家屬們便在當地臨時定居,自己耕作進行生活。這個方法不僅解決了行軍打仗時的思念親人之苦,而且緩解了軍旅中的糧草壓力,讓軍隊在糧食方面一定程度上實現自給自足。

揭秘我國第五十七個民族,身份證與眾不同,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穿青人就是當時的屯兵制度下的隨軍漢人家屬群體,由於地域隔離,他們形成了自己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這些人骨子裡是漢民,又有此前的隨軍經歷,自然都是鐵骨錚錚的存在。因此到了滿清入關時,他們內心都無法接受,從而湧現出不少反清勢力。但他們的反抗在強大的清朝面前不過是螳臂當車,終究不是對手。他們的反抗被鎮壓,也因此被當時的許多人看不起。無奈之下,他們只得遷入山區,在僻靜的地方進行生活。縱然這樣,他們仍沒有離開這片土地,依舊堅守在這片祖先們曾經捍衛的土地上。如此一來,一晃就是三百餘年,他們成為這片土地上非常特殊的存在。

揭秘我國第五十七個民族,身份證與眾不同,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如今穿青人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作為“未識別待定民族”,他們的身份證也顯得與眾不同。第一代居民身份證上寫著青,青族或者穿青人,第二代居民身份證上也印著穿青人字樣,憑藉此身份證,他們在住酒店,坐火車和坐飛機等方面暢通無阻。根據20世紀80年代出臺的一些檔案,今後他們也仍然會作為獨立的“穿青人”來對待。這樣,他們也算是中國與眾不同的第五十七個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