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總是“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我的同事小旭,前些年從140斤成功減到了116斤,很多同事追問小旭的減肥秘訣。

小旭說,減肥的秘訣只有一個,那就是保持多年飲食習慣的同時,加強鍛鍊,每天堅持運動。

可很多人一聽要每天要堅持運動,就無奈之下放棄了減肥大計。

另一個同事小美聽說了小旭減肥成功後,也嚷嚷著每天要運動半小時。一個月後,我問小美的減肥進度如何了,小美回覆我說:“這幾天太忙了,等空了再去鍛鍊。”

這一忙,小美忙到了現在,再也沒有空去鍛鍊身體。

為什麼你總是“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說到底,小美可能和很多人一樣,患上了

“間歇性努力症”

小美無法持久地專注於一件能夠為她長期帶來回報的事,也經常會在某個“指標”下敗下陣來。

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我們很多人都和小美一樣,經常性地對某個行為習慣痛徹不已,卻又在下定決心後往往難以堅持到底。

無志者常立志的另一句話是“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為什麼,立長志就這麼難?

為什麼你總是“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一、棉花糖實驗揭秘認知不足

棉花糖實驗,是斯坦福大學WalterMischel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

這個實驗,清晰地為我們揭秘了,為什麼我們對目標的長期計劃總是會被短期的誘惑而打敗。

在棉花糖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立刻得到一樣獎勵(有時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餅、巧克力等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樣獎勵。

在後來的研究中,研究者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如更好的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以及其他指標等等。

如果我們把減肥計劃或者是戒菸計劃等看作是兩份棉花糖獎勵的話,那麼在減肥戒菸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去抵禦的美食或香菸的誘惑,那恐怕就是一份棉花糖的即時獎勵。

為什麼你總是“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同事託尼前幾天給我講了一個笑話,大意是每天早上起床的他,都決定戒菸並且不打算帶任何點菸工具,以強化自己的戒菸決心。可是在連續三天都購買了一個打火機後,託尼告訴我,他崩潰了,覺得自己再也戒不了煙了,從此託尼絕口不提戒菸的事。

通常來說,當我們決定戒菸或減肥的那一刻,我們就需要損耗一部分精力去應對煙癮以及美食的誘惑,而當這個誘惑力越來越大的時候,我們的精力已經無法抵擋住誘惑的時候,我們就開始了“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的階段。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很多人把這理解為自己的意志力不夠強,可這樣卻無法解釋到那些晚期肺癌或者高血壓患者的減肥戒菸的過程。

或者說,難道必須切實地危害到我們的健康我們才會下定決心去做某件事嗎?可是,抽菸和肥胖,本身就已經危害到了我們的健康。

在我看來,這一切都是由我們的認知不足所引起的。

為什麼你總是“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最近非常流行一句話:“道理我都懂,就是做不到。”

還有一句,“聽過了很多道理,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聽起來這兩句話都非常沮喪,但我要說的是,你真的懂這個“道理”嗎?

在我看來,所謂“懂”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你真的按照“道理”去執行。

我們都知道浪費過多時間在遊戲和肥皂劇上是不對的,也知道肥胖和抽菸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怎樣的危害,可為什麼我們總是樂此不疲地幹著這些不對的事情?

答案只有一個,你是真的不懂這些“道理”。

如果你真的懂了,肯定能夠看到這件事背後的好處和實際的收益,且這個改變對於當下的你來說一定是極其有益的。

為什麼有志者總是立長志?那是因為他們真的懂這些道理。

為什麼你總是“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他們堅信減肥後的自己會更加健康具備魅力,也深信戒菸後的自己會更為長壽。對於他們來說,在消滅某個不良習慣的背後,他們是知道這個不良習慣的改變,會對自己帶來多麼實在的好處。

拿時間管理來說,那些把時間花費在看書和學習的人,他們也是真的深信看書和學習這件事,能夠在未來為自己帶來一些切實的幫助。而那些花費時間在刷劇和遊戲上的人,他們可能是寂寞可能是無聊,但他們一定不太相信把時間花在別的更有意義的地方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好。

否則,我找不出原因他們為何不願改變。

老是常立志的人,根子還是在認知層面上出現了偏差。

就像我同一個抽菸的朋友交談為何戒菸那麼困難時,他告訴我的是:“抽都抽了,不抽菸和抽菸的人相比又能延長多久的壽命呢?”

《哲學通論》裡說:熟知非真知。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那些我們看似都知道的東西,未必就真的知道,認知力不足,會導致我們陷入常立志的窘況。

為什麼你總是“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二、高估自己的能力

曾經有朋友向我請教寫作技巧,我便把這幾年整理的心得一條條告訴他。

可沒等我說完,他就直搖頭:“這麼難,我可不會。”

我說:“這很簡單啊,多多勤奮實踐才能寫出不錯的東西來。”他回答說:“我沒時間看那麼多書,更不知道怎麼轉化成文字,要是我早點入局的話,現在肯定早就出名了。”

其實,真正讓他沒有下定決心入局的是那種“努力一點點,我也可以”的意識。

有的人總以為不用多費什麼時間和精力就能夠改變現狀,但其實根本不然。每一個人成功的背後,往往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和日積月累的總結。愛因斯坦也說,成功是需要天才加上汗水才能夠達成。

但很多人往往過於高估自己的能力。就像我的朋友說,減肥戒菸什麼的,真的很簡單,我也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但現在我並不想減肥和戒菸,因為美食和香菸對我目前的作用還依然很大很大。

這其實也是懶或者是找藉口,在我看來這依然是能力配不上自己的想法。

你越是急切地證明自己,反而可能越是一無所獲。

正如我們在立長志的這一目標下,這可不是什麼簡單的百米賽跑,而是要付出幾年乃至十年的巨大堅持方能完成。

為什麼你總是“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三、執著過於宏大的目標

這世上,本就沒有什麼能夠一朝一夕完成的事。

拿減肥來說,我們不可能一口氣就變成一個瘦子,而學習跑步也是同樣的道理。但很多常立志的人卻不怎麼看,在減肥跑步的第一天,就想迫切快速地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在堅持一週後看著資料不達標,便給自己找了一個心安理得放棄的理由。

但羅馬是一天造就的嗎?想法雖然好,可如果沒有長期的分解拆解目標的步驟,那些過於宏大的目標,反而會降低我們的反饋。

變瘦,這只是我們想要的終極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經歷哪些過程?預計多長時間?是一週瘦兩斤還是每天跑步半個小時?

對我們來說,執著於宏大的目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難就難在很多人不會去拆解量化目標,最終反而導致了目標越來越宏大,我們的進度卻不可知,最後在這種缺少反饋的狀態下,放棄了目標。

其實拆解目標是非常重要的,把大目標拆解為若干小目標,針對這一點,我在《深度 | 一個習慣公式: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年進步37倍》這篇文章中有詳細說明,大家可以看一看,這裡不做過多介紹。

其中的關鍵點是,製造正反饋,制訂拆解目標,把減肥當作是一場遊戲那般,運用上癮的機制,讓我們真正做到立長志,而不是常立志。

為什麼你總是“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

最後,我想說說有志者和無志者。

一個常見的解釋是,有志的人看得更遠更長久;而那些“無志者們”,他們更多著眼於當下的快樂與得失,沒有未來的長期規劃和方向。

這樣的人,也好比井底之蛙。

青蛙目及所見的井口,在它的眼裡竟是整個天空。沒見過外面的世界,一些簡單的快樂就能滿足,它以為的世界就是這樣。

常立志的人,就是青蛙。他們的眼中看不到整個天空,拘泥於自己能夠看見的那個井口,偶爾生出想要探索外面世界的慾望,可在嘗試幾次後,也就安心待在井中。

可對於青蛙而言,那個井中的世界真的就是世界嗎?當我們緩緩老去的時候,最痛苦的也許並不是失敗,而是我原本可以去探索外面的世界。

“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背後,往往只是因為我們根本不懂這些道理罷了。

溫水煮青蛙,煮的不是蛙,而是我們的心。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選【關注】,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成長心得。

為什麼你總是“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