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錯覺》:我們瞭解的歷史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

商紂王的荒淫無道,已經成為我們普通讀者的共識,甚至從古至今,商紂王還被列出了70條罪狀,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我們普通人共識的歷史就是真實的歷史嗎?

在我們閱讀歷史著作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相信歷史學家所講述的內容。但其實這些歷史對於歷史學家也都是過去的史實,對於過去的事情,任何人都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還原。特別是很多歷史著作還是由史學家帶著目的而書寫,必然經過史學家的選擇和放棄。即使像司馬遷的《史記》、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這樣被公認的嚴肅的史學著作,都無法脫離史學家自己的觀點。而《資治通鑑》明確的就告訴我們“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這本書也就有了為君王提供治國方針的作用,而在歷史講述時,必定有著自己的指導方針。

歷史學家們想不偏不倚,但因為過去的史實經過幾千年的流轉,也會出現遺忘和扭曲,變得和曾經的歷史相去甚遠。像我國的早期歷史就因為缺少史料而認為很多史實是無法考究的,甚至於被很多學者認為中國早期歷史根本不存在。

而流傳到現在的歷史,也會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說法,在歷史學家眼中,真相往往就不止一個。這就需要我們讀者去認真辨別,去仔細思索,去探尋歷史的各種可能性。而這也是閱讀歷史著作的樂趣之一。盡信書,不如無書,歷史也一樣,需要我們去尋找儘可能真實的歷史。

趙運濤,北京範大學文學博士,他不是史學家,但他也在尋找歷史上的各種可能性,把他們彙總成書,讓各種歷史的可能性並存於其中,並把這些內容介紹給讀者我們,帶我們去接受不一樣的歷史,已就構成了這本書《歷史的錯覺》。

《歷史的錯覺》:我們瞭解的歷史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

《歷史的錯覺》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分講解著我們經常能聽到的那部分歷史史實。這裡有很多我們曾經深以為真的歷史,但他們可能並不是真實發生的,那麼就是當時發生的人、事、時和我們的認識有出入。下部分來自於經常能夠聽到的古詩文,帶我們瞭解這些古詩文背後所不知道的秘密,這也是歷史探幽的一部分。

那我們就去了解這些《歷史的錯覺》吧。比如前面我們提到的商紂王,歷史上的他會是什麼樣子呢?我們普通人對於商紂王的印象更多來自於《封神演義》。但歷史上的商紂王真的有那麼壞嗎?他把七十條罪狀是真實的嗎?經過歷史的探尋,商紂王的七十條罪狀都是後來各朝各代陸續加上去的,戰國增加了20項,西漢增加了21項,東晉增加了13項,顯然商紂王是被故意抹黑了。歷史上需要這樣一個反面典型,商紂王作為一個亡國之君,必然會被承擔起這一角色,所有關於君王的缺點和錯誤都被集中到了商紂王身上。

《歷史的錯覺》:我們瞭解的歷史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

當然,商紂王本身確實有著自己的問題,最早記錄商紂王的《尚書》中列舉商紂王的罪狀僅有三條。“惟婦言是用”,什麼都聽女人的,這也就是妲己被演化出來的出處了;“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不用貴戚舊臣,這就有了迫害比干等事例的出現;“昏棄厥肆祀,弗答”,祭祀不恭敬,這在古代可能是嚴重的指責,但對於現在人卻不是事。當然商紂王喝酒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酒池肉林”是否是真實也有待商榷。作者在這篇關於商紂王的文章中,詳細分析了商紂王這些罪狀的流變過程,指出他們合理、不合理之處,根據我們聯絡商周時可能的社會狀態,去思考真正的商紂王會是什麼樣子的。

《歷史的錯覺》:我們瞭解的歷史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

關於古詩文部分,作者也給我們介紹的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文獻,探尋它們背後可能的歷史。比如《山海經》引用了大量的動植物,而在這些動植物之後經常會出現“食之”,《山海經》就是一部食譜嗎?很有意思的問題。孔子的“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 ”,但孔子的弟子們後來都怎麼樣了呢?好像我們也會有這疑問,但有什麼相應的解答呢?莊子和孟子是同時代的人,而孟子又以善辯、喜歡罵人出名,但他為什麼沒有罵在文章裡經常詆譭孔子的莊子呢?我們經常說司馬遷創作了《史記》,但《史記》可能並不全是司馬遷所寫,也有可能被參假,這可能是真實的嗎?一部《木蘭詩》也有著非常多的爭議,而我們現在流傳花木蘭,但《木蘭詩》中從來沒有提到木蘭姓花?等等等等。這裡有著八十多篇關於歷史真相的文章,一定能夠帶我們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史實。

讀歷史最大的樂趣就是探尋那不一樣的過去,所有人能接受的歷史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而言之合理,自成體系,也可能是歷史的一種解法。《歷史的錯覺》就是把另外不一樣的歷史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帶我們去思考歷史還有著另外的可能性。

《歷史的錯覺》:我們瞭解的歷史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歷史

歷史的錯覺 (上下輯)“商紂王沒有那麼壞”、“觸龍說趙太后”不是歷史、荊軻為何沒能殺死秦始皇?其實是他不想?一本書打破網文、課文、影視劇帶來的歷史錯覺,收穫真知、真智慧 歷史小說書籍 東方出版社

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