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人物·文化守望者|唐承德:人生海海,做一名漁夫

「本文來源:天眼新聞」

人物名片

天眼人物·文化守望者|唐承德:人生海海,做一名漁夫

唐承德,全國黨史先進工作者,貴州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省管專家。曾任中共銅仁地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會第一任理事,貴州省中共黨史學會理事,貴州省史學會近現代史研究會理事兼銅仁組組長,銅仁地區社科界聯合會常務委員等。

比起用硬朗、精神來形容81歲老人唐承德,我更願意用慈祥和真誠。約好早上9點在家見面,當我到達目的地時,唐承德老人早已在小區樓下等候。盛夏,小區周圍的樹木呈翠綠色,長勢良好,他站在樹蔭下,面帶微笑遠遠地和我打招呼。“對不住,我的耳朵不好,右耳完全聽不見了,一會得麻煩你說話大聲一點。”開口第一句,唐承德老人便坦白自己的“不足之處”。

儘管已經步入耄耋之年,但唐承德看上去精神抖擻,他住在步梯房的5樓,每天爬上爬下不會覺得麻煩和辛苦,倒是對初次拜訪的客人十分客氣,“我住的樓層有點高,辛苦你了。”來到老人家裡,家中只有他與夫人居住,房裡的佈置簡單整潔,客廳的茶几和桌子上擺放著報紙和一些歷史書籍以及一個放大鏡。

天眼人物·文化守望者|唐承德:人生海海,做一名漁夫

唐承德40多年出版的部分書籍

作為一名史學工作者,唐承德的熱愛不減,儘管已經退休20餘年,但他仍然沉浸在史學的大海中,筆耕不息。在我們長達4個小時的交談中,他花了一半時間來講述自己40多年來在史學研究中獲得的體驗和認知。從青澀懵懂到初識黨史再到愛上史學,唐承德從未在茫茫的史海中迷過路,反而是越深潛越痴迷,他覺得沒有什麼事情比在史海里遨遊更快樂了。談到在史學研究上取得的成果,唐承德認為自己做的遠遠不夠,只是一直在追逐自己熱衷的事業。他覺得自己更像一名在海邊垂釣的漁夫,用時光的等候尋得內心的寧靜。

唐承德的人生高光總是離不開史學研究,但要理清他的“史學之路”,首先要知曉革命烈士、黔東英雄周逸群的生平事蹟。唐承德將周逸群烈士視為自己的人生偶像,40多年的研究之路里,先後撰寫出版了《周逸群傳》《周逸群研究》《黔東革命根據地史論》等著作,為銅仁市黨史研究事業提供了珍貴權威的參考資料。回憶起過去那些辛酸的、艱難的、驕傲的時光,唐承德以平淡的口吻講述了自己平凡且執著的大半生。

蘭珍姐,我的母親

在唐承德的回憶錄裡,母親是最先出場的那一個。

1940年,唐承德出生在銅仁江口縣閔孝鎮,父親是做小生意的商人,母親則是一位目不識丁的農村婦女。母親忠厚老實,不管是在孃家還是婆家,都表現出農家姑娘的樸素勤快。“她善於勤儉持家,對繡花、做鞋、漿洗十分在行。平日裡,她與鄰里和睦相處,樂於助人,大家都親切的叫她‘蘭珍姐’。”談到母親,過去的點滴回憶彷彿在唐承德眼前重現,他語氣裡帶著遺憾和惋惜,“母親是個在苦難裡生長的女人,和貧窮鬥爭了一生。”

天眼人物·文化守望者|唐承德:人生海海,做一名漁夫

唐承德(右一)全家福,攝於1988年

唐承德出生時,正值家裡最興旺的時候,父親的生意穩定,母親賢惠端莊,管好家裡大小事,三世同堂,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可惜的是,這樣的幸福生活並沒有持續多久。唐承德3歲時,父親患上不治之症,只走完了36個春秋便離開人世。當時,唐承德的母親僅有27歲,本可以改嫁他人,但一看見年幼的孩子,便於心不忍。“兒啊,我不忍心你受虐待,我就是討米我也把你盤大,也算對得起你的父親了。”時至今日,唐承德還記得兒時母親常常抱著他痛哭的場景。母親的辛苦,年幼的唐承德都看在眼裡,於是從小便很聽母親的話,常常為母親分擔憂慮。

父親去世後,家裡的重擔就落在了母親的身上,但是這個樸實的女人並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她一邊幹農活,一邊為別人做鞋、補衣服來補貼家用。唐承德記得,因為當時自己年紀小,母親就帶著他去做工,今天去這,明天去那,年復一年地過活。“有一次,母親外出做工,事先沒有告訴我,等我放學回家時才發現房門緊鎖。我進不了屋,也不知道去哪找母親,只好依靠著房門坐在地上等,等著等著,餓著肚子睡著了。母親見我遲遲沒去找她,心裡很著急,於是派人來找我。別人看我睡著了,就叫醒我說,‘群林(我的奶名),快起來,跟我到你媽那裡去。’我流著淚跟著他去找母親,肚子咕咕地叫個不停。”

在唐承德的少年時期,母親給他的形象是堅強的,儘管生活拮据,但母親常常鼓勵他要好好學習、自強自立,家裡實在是太艱難時,母親就會告訴他,“一苗露水一苗草,沒有草中餓死蛇。”在那個動盪的年代,母親是唐承德唯一的盾牌。每當聊起與母親相依為命的點滴,唐承德思緒洶湧,總還是會說起那個故事,那是他唯一一次在母親的眼睛裡感受到絕望和力不從心。

天眼人物·文化守望者|唐承德:人生海海,做一名漁夫

2001年,唐承德參加北京世紀壇

“有一年年關前後,一個遠房伯伯送給我一塊光洋做壓歲錢,我非常開心,除夕前一晚便帶著壓歲錢跑到街上和同伴們玩耍,做‘老鷹抓小雞’的遊戲。由於玩得太痴迷,手一鬆,錢掉落在地上,玩得正開心的我完全忘了這件事。回到家後,母親帶著商量的口氣和我說,‘今天伯伯給你那塊錢,能不能給媽拿去買年貨,往後媽有錢了就給你,好不好?’我理解母親的意思,於是高興地答應把錢給她,當我一摸荷包,才發現錢不見了。我知道自己闖了大禍,沒有錢,我和母親就過不了年,我沒有辦法,只好向母親坦白。母親知道錢沒了,不覺放聲痛哭起來,不停地捶著胸口,呼喊著,‘天,錢沒了,這個年讓我們怎麼過!’她又急又氣,理智被衝動霸佔,抱著我一起向板壁撞去,發出咚的一聲……”

母親褪去鎧甲後的脆弱讓唐承德耿耿於懷,於是他更加理解母親的不易,也更加發憤圖強,暗暗下決心好好學習,要用讀書改變命運。在閔孝小學上學時,唐承德成績優異,名列前茅,兒子理解母親的難處,母親自然也明白孩子的心意,為了給唐承德攢學費,母親努力幹活,日夜忙碌。

母親樸實又厚重的愛,滋養著唐承德長大,也讓他在磨難中養成了為人謙虛、吃苦耐勞的性格。關於母親,唐承德有太多話要說,但千言萬語還是匯成那一句,“我很幸運有愛我的母親。”

較勁生長,終得心之所向

唐承德一直有個執念,“只要活著就步履不停。”實際上,這個想法的最初是為了填補自己未能如願上大學的心願。儘管已經拼盡全力學習,但唐承德的求學之路並非是一路暢通的,用他的話來說,更像是“曲線求學”,一路顛簸。

天眼人物·文化守望者|唐承德:人生海海,做一名漁夫

唐承德年輕時的留影

從閔孝小學畢業後,唐承德面臨著升學問題,由於當時閔孝鎮沒有初中,他們只能到銅仁縣(現碧江區)統一參加考試。上個世紀50年代,銅仁市各個縣區之間的交通並未開啟,十分不便,從江口縣到銅仁縣需步行兩天。唐承德說,“當時我和同學們一起去參加考試,母親給我做了雙新鞋,我捨不得穿,想去新學校後再穿,便打赤腳走了兩天,終於緊趕慢趕到考試前一晚到達了指定學校。或許是因為來得太匆忙,也因為當時錄取名額有限,考試中我沒發揮好,‘名落孫山’了。”想起多年前那個滑稽又可憐的自己,唐承德有點不好意思起來,“這些都是陳年糗事了。”他笑著說。

儘管在唐承德看來這是一件“糗事”,但在當時的環境下,唐承德仍然是一名非常優秀的畢業生。一位陳姓校長得知他沒有考上中學後,覺得十分可惜,便來勸說他去江口縣城補習一年。母親知道兒子讀書願望強烈,為了繼續支援孩子讀書,於是她到江口找到唐承德父親曾經多年的好友,拜託他照看唐承德一年。對方得知情況後,十分爽快答應下來,把唐承德接來縣城讀書。

但就在唐承德即將完成復讀之際,意料之外的情況又發生了。“因為當時我是鎮裡的優秀學生,鄉里很快就發現了我,說我母親忠厚老實,我又是單親家庭,現在鄉里面要成立信用合作社,想要我回去當會計。母親聽說了也很高興,讓我好好學,勸慰我‘萬丈高樓平地起’,以後有機會還會去讀書的,讓我暫時安心做會計。為了讓母親放心,於是我返回閔孝當起了會計,一待就待了兩年。”

唐承德擔任會計時,僅有14歲,但是從小母親就教他做一行愛一行,他跟著鄉里的前輩踏踏實實學習,很快就上手了工作。可隨著兩年過去,唐承德發現自己的同齡夥伴都已經快要步入高中,自己卻還沒完成初中學業,心裡焦急不已。想要回到學校的意願越加強烈,在母親的幫助下,唐承德終於在1956年重返校園,在江口中學就讀初中。

天眼人物·文化守望者|唐承德:人生海海,做一名漁夫

1992年,唐承德在海南三亞考察

上了初中之後,唐承德要比同齡人大一兩歲,因為有社會工作經歷,更是顯得老練,於是被老師同學推薦當班長,後來因表現優異又陸續當了學生會學習部部長、宣傳部部長。初三那年,經人介紹,唐承德母親在銅仁找到一份幫別人照看小孩的工作,於是就先行去了銅仁縣。為了方便母子相互照顧,唐承德轉入銅仁一中讀書,在那裡度過自己的高中生涯。

在高中時期,由於表現優秀,唐承德被學校選為學生會宣傳部部長,負責學校10多塊黑板的黑板報工作,在校的時光過得很充實,積累了很多在宣傳工作上的經驗,也為後來的就業打下了基礎。但讓人遺憾的是,高三結束後,唐承德再一次“名落孫山”,沒有考上大學。“那一年,我們大多數同學都和我一樣選擇了就業,我們3個班一共只考上12人,大家都很惋惜吧。”沒有考上大學是唐承德心中的遺憾,也是他不斷進取的動力。為了減輕母親的壓力,1962年高中畢業後,唐承德沒有選擇繼續復讀,而是走上了工作崗位,在銅仁縣工業管理局辦公室負責文書工作。

結束了校園生活,但並不代表著唐承德結束了自己的求學之路,為了縮短和別人的差距,唐承德每日讀報、每天學習,並不斷練習寫簡報,寫了之後孜孜不倦給《貴州日報》投稿。唐承德笑言,“那時儘管很多文章都石沉大海,但是隻要有一小條登上報紙,我都開心得拍手叫好。”1964年,因在宣傳工作上的出色能力,唐承德被調往銅仁縣委縣政府辦公室,做秘書工作,正式開啟了與文字的深厚緣分。

天眼人物·文化守望者|唐承德:人生海海,做一名漁夫

2002年,唐承德(右一)與學友黃治國(左一)在江口中學合影

在縣委縣政府辦公室,唐承德依然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努力做好自己的事。無論是下鄉蹲點還是領導安排的任務,他都盡心盡力完成。在練就較強的文字功底之餘,他還學會了佈置展覽、做圖畫、攝影等工作。“我那時的想法比較單純,就是想學東西,想讓自己變得更好,趕快跟上別人的腳步。”在工作崗位上辛勤耕耘10多年,唐承德把做好每一件事當成目標完成,還未開啟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探索,對於熱愛的事業,他也還未形成較為主觀的概念。直至1982年銅仁地委開始籌建黨史辦公室,他第一個被調去負責籌建工作,才真正找到了心中熱愛。痴迷程度就如唐承德所言,“我一接觸黨史就一發不可收拾,上廁所都在看史書,恨不得一天讀完所有書。”

站上眺望遠方的燈塔後

1983年,銅仁地委黨史辦公室結構基本形成,儘管整個部門僅有4人,但黨史研究的課題已經循序漸進,整個部門圍繞黔東革命根據地和黔地革命人物兩個課題展開,銅仁地委要求他們完成資料收集等前期工作。在此之前,唐承德對黨史並沒有太多研究,隨著慢慢挖掘和深入瞭解,唐承德彷彿找到了自己為此奮鬥的力量,“在研究周逸群時,我歎服他的英勇和才情,我崇拜他,也追逐他的腳步,那種被照亮的感覺讓我不再感到孤單,好似人生裡有了一座信仰的燈塔,我不用思考太多,向著有光的地方前進就好。”

因為熱愛黨史研究,唐承德對待工作更是廢寢忘食。黨史研究室成立不久,前期資料、文物收集工作毫無頭緒、十分困難。以周逸群烈士為例,當時國內幾乎沒有對周逸群的詳細記錄資料,僅靠著一些簡單的線索難以勾勒出英雄的“輪廓”,圖片、文物等更是少得可憐。“既然沒有線索,那就主動找出線索。”唐承德決定帶著小組成員到周逸群出生地、曾經戰鬥過的地方去尋找線索,做調查。

天眼人物·文化守望者|唐承德:人生海海,做一名漁夫

唐承德撰寫出版的《周逸群傳》

“當時,我們手裡有的唯一資料是周逸群的一張照片,他在日本留學時拍的。這張照片是我們透過烈士家屬找到的,全國就我們有。於是我們把這張照片洗印了很多份,拿去和各個地方交換資料。光是洪湖,我們就去了很多次。”除了獲得新的資料,唐承德一行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更加客觀、完整地記錄好周逸群的生平事蹟。為了做好訪問調查,唐承德去過很多地方。為了查到一份資料,不遠千里坐車前往上海,為了得到一件文物,也不惜走破自己的幾雙鞋去偏遠鄉村。即使辛苦,但唐承德覺得一切都值得。

唐承德記得,有一次為了核實一份資料,他帶著一名新來的小夥一起前往上海圖書館查證。到達上海後,兩人顧不上疲憊便匆匆前往目的地。但是到了圖書館,兩人找了很久都沒有查到相關資訊,只能在上海找個落腳處等待圖書館第二天開門。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兩人依舊沒有找到,正準備買火車票返程時,唐承德找到了那本書,不禁高興得跳起腳原地打轉,“當時,大家都吃驚的看著我,旁邊一位姑娘不耐煩地說了句‘神經病’。我沒有理會,因為只有我們才知道這些資料有多重要。有了更多的資訊,我們才能和家鄉英雄靠得近一點。”唐承德說。

天眼人物·文化守望者|唐承德:人生海海,做一名漁夫

《南昌起義的關鍵人物——周逸群》

在黨史研究室工作的20餘年時間裡,唐承德遭受過許多拒絕,但這並不能消磨他的決心和激情,經過多年的走訪調查和資料收集,唐承德終於將《周逸群傳》出版,不僅為人們後續研究周逸群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讓貴州人看到了有血有肉、敢為奉獻、堅強不屈的黔東驕子周逸群。後來,有了基礎的奠定,唐承德與同事又先後撰寫出版了《周逸群傳》《南昌起義的關鍵人物——周逸群》等專著,為銅仁地委黨史研究室後期工作打開了研究方向,傳承了紅色基因。因為堅持不懈的自學和進步,1991年5月,唐承德還被評為“全國自學成才人物”。

2000年,唐承德告別了黨史研究室,成為一名退休人員。退休之後的生活沒有讓他閒下來,他還在繼續不斷進行黨史研究。清閒之餘,寫寫自己的故事,出版了《桃源情懷》等書籍。60歲之後,他與快速流逝的光陰鬥爭,透過創作獲得自我實現,也讓自己自由感性的天性舒展。唐承德喜歡寫作,對文字也十分較真,別人請他改一些檔案或者作品,他總是認真核對,遇到有疑慮的地方便會向專家、教授請教。他說,“我學識不高,虛心請教是應該做的事。”

到了80歲,這兩年,他身體機能慢慢下降,走不了太遠的路,外出的次數比以前少了。寂寞了,但他有自己的法子——看書、研究書。如果有人前來邀請他去講課,他倒也十分開心,只要條件允許,他都會赴約。2018年,他與銅仁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院長皮坤乾聊天時提到,為什麼銅仁學院不專門成立一個研究所來繼承弘揚周逸群烈士精神呢?就像貴陽一中的李端棻研究所一樣。讓唐承德驚喜的是,自己的建議得到了銅仁學院侯長林校長的重視和支援,建議提出沒多久便收到皮坤乾院長的邀請,聘請他為周逸群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唐承德爽快答應了,理由是“想力所能及為孩子們分擔一點事”。

天眼人物·文化守望者|唐承德:人生海海,做一名漁夫

唐承德在銅仁學院講課

翻過時代的數個巨浪,不可避免要走向衰老,唐承德對此倒很淡然。他認為,能夠看見國家和世界的飛速變化,在黨的培養下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嚐到了國家強大的紅利,已經很滿足了。在很多後輩眼裡,唐承德是擁有成功的那一個,是被標榜看齊的前輩。我問他,到了晚年,您對成功有哪些定義,對自己的人生滿意嗎?他頓了頓,笑著回答,“這麼多年過來,我有過順利之悅,也陷入過逆境之憂,最後才發現,成功或不成功永遠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定義。實際上,我不要求成為一個多麼有影響力的人,我只需要跟人始終保持關係,對生活保持渴求。人生篤定與平靜的狀態,可能是我更大的一種成功。”

人生海海,唐承德把自己定義成一名“漁夫”,專心致志做好一件事,在等待和期盼中攢足勁兒,有“魚”也喜悅,無“魚”也喜悅,因為無論如何,他都享受到了那個無與倫比的過程。

文、圖/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向秋樾

文字編輯/彭芳蓉

視覺編輯/向秋樾

編審/李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