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他們是如何與洋人進行交流的呢?

中國古代歷史中,為了促進文化的傳播經濟的交流,有很多的標誌性歷史事件,在兩千年以前就有過西漢文成公主出嫁,張騫去西域創造的絲綢之路,唐朝時期玄奘取經,這些事件在當時通訊裝置還不發達的時候,就與外國部落和民族極大的促進了文化傳播和經濟交流,而歷史上最後一次出使西域進行傳播與交流就是鄭和下西洋了。

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他們是如何與洋人進行交流的呢?

不過令後人非常疑惑的是,鄭和從小就生活在中國,只會說漢語,那麼到了外國,他要如何溝通呢?難道是現學,這種現學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出行遠航很定是會帶翻譯的,而這些翻譯的由來其實在很早以前就有了。

在元朝時期的時候,馬可波羅就曾經來到了中國,也讓蒙古的皇帝知道了除了北方那些戰亂的民族之外,還存在金髮碧眼的民族,於是在元朝時期就開始有了翻譯部門,並且經過元明清的翻譯部發展,越來越完備。

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他們是如何與洋人進行交流的呢?

其實除了在元朝以前,漢族人民就知道了有金髮碧眼的人存在,唐朝就知道了還有很多民族與漢族的語言是不一樣的,那個時候唐朝的文化經濟都是多元的,所以才有了萬朝來商的說法,並且那個時候還有不少的外國商人來做生意。

明時期永樂皇帝鄭和下西洋的首要目的其實並不是為了國家的經濟文化,而是為了宣揚明朝大國的權威,不過有些人卻不是這麼認為的,因為當年明朝的史料記載中,關於朱棣讓鄭和一次次下西洋是為找尋自己失蹤的那個侄兒。

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他們是如何與洋人進行交流的呢?

當年朱棣竊取皇位後,心中難免會覺得帝位不穩,於是便開始加強自己的權力,雖然朝中的力量已經被朱棣清君側而削弱了很多,可是失蹤的建文帝一直是他心裡的一塊疙瘩,為了不讓建文帝東山再起,威脅自己,朱棣便召集了宦官鄭和等人,找尋關於建文帝的線索和蹤跡。

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他們是如何與洋人進行交流的呢?

鄭和歷經幾年的尋找還是沒有找到,而他們沿途經過的許多國家基本上都會阿拉伯語,所以鄭和只要帶上會阿拉伯語的翻譯官就行了,根本不會發生語言不通的事情,所以說,古代人外國語言系統早就已經建立了,只不過沒有普及而已。

況且,到了明朝中後期,再也沒有出現過下西洋這樣有利於傳播文化的事情發生了,因為統治者都被自己國家的權威給迷惑了,忽視了外面的世界,於是在世界全球的國家中慢慢的落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