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媽媽,他不跟我玩”,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回答

當孩子說“媽媽,他不跟我玩”,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回答

作者 | 澄子

“媽媽,他不跟我玩!”

當孩子遇到這種情況,一般你怎麼處理?

以下2種常見的錯誤回答,

很多父母都中招了:

第一種:

“不玩就不玩唄,咱不稀罕!”

這種回答屬於忽視孩子的社交、情感需求。

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說:

童年時期一般有兩個世界,

一個是和父母相互作用的世界,一個是同伴的世界。

同伴起著與父母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

長期忽視孩子的社交需求,

會導致孩子缺乏同伴認可,

從而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第二種:

“他為什麼只不跟你玩兒呢?”

這種回答屬於“火上澆油”。

孩子被拒絕,大腦會經歷像身體受傷時一樣的痛苦,

這個時候如果父母還來貶低他,

不僅會加重孩子的痛苦,

還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長此以往,孩子也會對交友產生畏懼。

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交友挫折是很正常的事,

但處理不好,則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

這不僅是孩子的問題,

同樣是對爸媽情商的一次重要考驗。

如果你家孩子也遇到了這種情況,

可以試試下面幾種方法:

當孩子說“媽媽,他不跟我玩”,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回答

當孩子說“媽媽,他不跟我玩”,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回答

學會幫孩子轉念

孩子的世界是一面鏡子:

我對你好,你就應該對我好。

所以被別人拒絕的時候,

孩子會覺得很低落、很困惑,他理解不了,

為什麼這個人不喜歡我,我做錯什麼了?

這個時候父母不要著急講道理,

而是要認真傾聽,告訴孩子:

“別的小夥伴不跟你玩,心裡很不好受是吧?

媽媽小時候也遇到過這種情況,

當時媽媽心裡也很難受,

但是現在我知道了,

他不是不喜歡我,只是還不熟悉。”

看到孩子的情緒,並且接納他,幫助他轉念,

讓孩子意識到這並不完全是自己的問題,

避免孩子進入盲目的自我攻擊。

當孩子說“媽媽,他不跟我玩”,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回答

當孩子說“媽媽,他不跟我玩”,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回答

判斷孩子是否被孤立、被排擠了

孩子們之間的友誼經常是集體性的:

“我不跟他玩兒,你們也不要跟他玩。”

家長要問清楚,

孩子是和某一個小朋友鬧彆扭了,

還是被集體孤立了。

要知道,

很多霸凌的發生,都是從孤立開始。

一般遇到這種情況,

孩子不敢和老師、家長講,

因為他覺得別人孤立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所以對方會更加有恃無恐,變本加厲,

這個時候,

父母要告訴孩子:

“不管別人是孤立你、排擠你,

他們的行為一定是錯的,

爸爸媽媽永遠站在你這邊。”

給予孩子足夠的心理支援,

鼓勵孩子做內心強大的自己。

當孩子說“媽媽,他不跟我玩”,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回答

當孩子說“媽媽,他不跟我玩”,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回答

教孩子更有效的融入方式

很多時候孩子社交失敗,

其實是開場方式出了問題。

“我能和你們一起玩兒嗎?”

這句話是大家最熟知的社交開場白。

但孩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往往會碰壁,

因為它明確給了其他孩子拒絕的機會。

遊戲力工作室創始人李巖老師在談論兒童社交能力時分析說,

我們如果想加入一個群體,

那麼我們需要表現出自己具備2個條件:

我能服從群體的既有規則和秩序。

我能為群體做出貢獻。

基於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引導孩子按照

觀察——給予肯定並討論——做出貢獻——遵守秩序

的方法,

更加從容地社交。

比如想加入一個小團隊,

可以先讓孩子在附近觀察對方在玩什麼,

目的是什麼,需要什麼。

(觀察)

然後再走過去問他們:

“好酷啊,這是什麼呀?”

(給予肯定並討論)

如果其他小朋友搭積木,可以先幫他們拿積木;

如果在打球,可以先從撿球開始。

主動承擔角色,自然而然地融入。

(做出貢獻)

如果孩子比較強勢,一定要提前告訴他:

不要直接就說其他人做得不對,

怎麼做會更好。

因為沒有人喜歡一開始就打破固有秩序的人。

(遵守秩序)

孩子的社交與成人不同,

但也有自己的規則,

瞭解背後的執行原理,才能更好地對症下藥。

當孩子說“媽媽,他不跟我玩”,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回答

當孩子說“媽媽,他不跟我玩”,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回答

每個孩子,

都會遇到人際交往的艱難時刻,

被拒絕、被否認、被排斥,

都是成長路上不可避免的歷練。

正如《直覺養育的力量》中所說:

要形成韌性,勢必需要遭受失敗,

學會處理失敗,才能最終取得成功。

相比為孩子直接解決問題,

父母更重要的課題,是做好孩子的後盾,

教孩子學會坦然的面對拒絕,

培養獨立社交的能力。

—— End ——

當孩子說“媽媽,他不跟我玩”,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回答

作者:澄子。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當孩子說“媽媽,他不跟我玩”,有遠見的父母這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