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文科的學生越來越少,文科生的優勢在哪裡?交流、人文如何發揮

現在學文科的學生越來越少。在我們學校,一個年級有300多學生,以前學文科的要達到三個班,基本有120、130個人,現在連60個人也不到,分一個班,人數太多,分兩個班,人數太少,處於非常尷尬的境地,人數少, 氛圍也不好。

這種顯現出現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學文科的學生越來越少,文科生的優勢在哪裡?交流、人文如何發揮

第一,絕大多數的家長認為高考時文科所報的專業越來越少,所報的院校也很少,將來就業也不好,就不想讓學生學文科。

第二,同時這幾年也出現了一個現象,高考錄取的時候,文科的分數線一直在上漲,而理科的分數線相對穩定有時甚至下降,但總是文科的分數線高於理科分數線,文科學生想考一個985或者211很困難,這也導致很多學生和家長不願意讓學生學文科,而願意讓學生學理科。

第三,還有一種現象,許多的理科老師都希望學生去學理科,不管他能不能學好,給學生參謀甚至武斷地下結論你只能去學理科,給學生有誤導。他們總是片面地認為學文科的學生沒有前途。有時候理科的學生想轉文科專業,他們百般阻攔,而學文科的學生想轉理科專業他們愉快的就會接受,我認為這種方法是非常的錯誤。你為什麼要人為地阻礙學生的發展,根據自己的判斷、自己的興趣去阻礙學生憑興趣發展的權力?

學文科的學生越來越少,文科生的優勢在哪裡?交流、人文如何發揮

他們總是認為在科技進步主導社會的今天,數字科技主導社會的今天,人文科學沒有什麼前途。更重要的是沒有“錢”途。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當中也講過一個關學科鄙視鏈的問題,在大學,理科的學生瞧不起文科的學生。文科學生成就感比較低一些。

學生經常跟我諮詢,是學文科好還是學文理科好?我經常講。不管是學文科還是理科,只要學好了都好。

我認為人類本質上總是渴望與他人發生交流、溝通與互動,所以說長遠來看,文科教育將會在未來科技發展當中會走進數字世界的中心,有很多學文科的人創立了科技公司,比如說扎爾伯格,本科畢業於哈佛大學,在校期間他對拉丁語和希臘語很感興趣,專業是心理學;劉強東在中國人民大學學的是

社會學系

;YouTube執行長武伊齊茨基在哈佛學的是歷史和文學等等。

我經常給學生舉的一個例子是比如說修水庫,理科生他可能更注重的是怎麼樣把這個大壩修起來,主要考慮是技術活兒,而文科學生考慮的更多的是人文關懷,比如說水庫修建起來以後,需要淹沒多少土地?在這些土地上生存的人們向何處去?需要需要多少人搬遷故地?以及他們失去家園以後,人們的感情如何安撫?

所以說文科學生更多地關注人的問題,能讓科技的冰冷帶上人性的溫暖,而且我看到一個資料,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文科,理科會發生深度融合,讓服務於我們的產品更加具有溫度,比如說心理學,語言學和神經科學共同打造出了認知科學。社會學和土木工程已經納入了城市政策專業。哲學和工程學合作開設設計能力學。人類學和資料科學合作,開設資料專業素養課程。社會學和統計學合作,開設人類分析課程等等,可能還會有更深度的融合產生細一列的新興學科。

學文科的學生越來越少,文科生的優勢在哪裡?交流、人文如何發揮

同是,文科的精髓是批判、想象、同情,都是與人相關的。

科技產品會解決人們生產生活中許多問題,包括棘手的問題,但是當科技陷入停滯不前的時候,還需要文科思維出現,比如教育資源不足的時候、飢餓問題了事不足的問題等等還需要文科思維的人去做這些工作。有一句話很經典:建設更美好的世界不夠,我們要思考更美好的世界是這樣的。我有時候看到,我們佔用大量良田用於房地產開發在若干年後是否值得。

學文科的學生越來越少,文科生的優勢在哪裡?交流、人文如何發揮

【二手9成新】文科大學生的自然科學修養

檢視

其實在我做老師培養的學生當中,有很多去經商,他們講做市場研究來,頭頭是道,而且很成功,我覺得文科學生頭腦中有歷史,能鼓勵人們去想象過去人們的最美好的生活,學習人類學的學生、學習世界史的學生、學習地理的學生非常熟悉世界不同地方不同的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可以借鑑與融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事業當中。

學文科的學生越來越少,文科生的優勢在哪裡?交流、人文如何發揮

我與世界的裂縫:南京師範大學文科基地文學作品

檢視

所以只要學好了,學到精髓了,文科理科到會對自己有用,都會對社會和人類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