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鞋從古至今都一個樣?開局一張皮,進化到今天,造型千百怪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中外生活史1#中國古代史70

你以為鞋從古至今都一個樣?開局一張皮,進化到今天,造型千百怪

鞋作為服飾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具有抗寒防水等實用功能以外,還承擔著區分等級的政治功能。在工業化浪潮的席捲之下,全球服飾審美趨向同一,很多傳統鞋類更改了樣式甚至消失不見了,但在漫長的古代社會中,鞋子的樣式豐富繁多,隨著時代的演變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一、早期鞋類的演進

早在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北京人就已經開始用鋒利的石器切割野獸毛皮製做衣服與裹腳。所謂“食其肉而用其皮”,古人常將獸皮切分為一張張小片,然後用藤條、皮條將足部捆起,這樣製成的“裹腳”能夠起到保暖、禦寒與保護腳腕等部位的作用,使得在林間、沙地等硬質地面上活動起來更加方便。

你以為鞋從古至今都一個樣?開局一張皮,進化到今天,造型千百怪

原始的“裹腳”

商周時期的考古遺址出土了許多樣式精美、色彩斑斕的緞面鞋。此時國人的造鞋技術已相當精湛,包括鞋的縫製、鞋料的選用和鞋身的樣式都十分考究。除此之外,民間百姓常穿用蘆葦、稻草或蒲草等植物編織的草鞋。這樣的鞋通常鞋面寬大,鞋帶依據本人腳圍可做微調,鞋身透氣而輕盈,特別適合漁夫、販夫等需要長時間站立或移動的人穿。

周代還出現了雙層鞋底的“舄”[xì],上層用皮料做底面,下層用木製鞋底。這樣一來,鞋子的“鞋身”與“鞋跟”正式分離開來,為今後出現更加豐富的鞋類造型做下了鋪墊。舄,本是王侯在祭祀活動中穿的鞋,這類鞋子的鞋身一般裝飾華麗,可按階級的高低飾以不同形狀的玉片,生活中一般不大常見。

你以為鞋從古至今都一個樣?開局一張皮,進化到今天,造型千百怪

周人

周代與春秋時期出現了模仿胡人風格而制的“靴”,靴與鞋的區別常按用料、鞋幫長度來區分。皮質靴在北方少數民族中已十分常見,皮毛的抗風性與耐用性較強,能夠承受得起遊牧民族頻繁的遷徙活動。在騎兵訓練中,工藝更加精緻、用料更講究的專用馬靴也出現在了歷史舞臺上。這種短靴鞋幫更短,常選用硬皮鞣製,曾一度在北方邦國流行。

你以為鞋從古至今都一個樣?開局一張皮,進化到今天,造型千百怪

春秋時期風靡北方的馬靴

二、製鞋藝術進一步人性化、實用化

秦國由於多養馬,穿皮靴就成為一種大眾時尚。秦代以後,由於西北秦人加速了同中原國家的文化融合,這時開始出現了風靡全國的“木屐熱”。木屐是一種較為靈便的日常用鞋,適合在泥濘的硬土上步行。這也說明,秦人對通行全國的馳道、步道的修葺,以及對城市路面的修復等,都為木底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人們選用不那麼“貼腳”但鞋身高出地面的木屐,以免泥水浸入鞋體,提高了鞋子的通用性。

據考古資料顯示,兵馬俑所穿的麻料鞋是士兵們在戰場上常穿的一種“軍靴”,這種鞋的鞋底制有緊密排布的“釘頭”,樣式很像我們喜愛的“雙星名人足球鞋”。這種設計是為了增大鞋底的摩擦力而刻意為之,由此可以看出,秦朝人設計鞋履的思路與今天的我們相差無幾。怪不得秦軍的戰鬥力這麼高,應該與他們的軍備後勤有不小的關係。

你以為鞋從古至今都一個樣?開局一張皮,進化到今天,造型千百怪

兵馬俑·跪俑的鞋底

從漢代到魏晉,國家由極盛的大一統轉入大分裂時期。漢代宮廷的鞋子一般絲制較多,鞋身造型開始出現多樣化的趨勢。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一雙絲履造型就十分獨特,履身用青絲線縫成,鞋幫又淺又直,鞋頭上翹,鞋底選用麻線溜邊,從而增強了鞋的“趁腳性”和實用性。

你以為鞋從古至今都一個樣?開局一張皮,進化到今天,造型千百怪

馬王堆青絲履

魏晉時期的鞋履又開始沿襲了胡族風尚,裝飾花哨、配飾獸紋成為時人的流行元素。此間較為有趣的故事是謝靈運發明的“謝公屐”,這種鞋是在基礎款木屐的造型上改造而成的。據說家資甚巨的謝靈運特別喜歡登山,他覺得傳統的木屐走起山路來十分硌腳,鞋子的兩跟會為登山人帶來極大的阻力。他靈機一動,將木屐的前後兩個鞋跟改做成“可拆卸”式鞋跟,上山時便去掉前底,下山時去掉後底,這樣靈巧方便的鞋式就被後人沿襲了下來。

你以為鞋從古至今都一個樣?開局一張皮,進化到今天,造型千百怪

南北朝時期的陶製木屐模型

三、審美主義與等級:鞋身式樣與文化習慣的發展

唐宋時期的鞋式隨著裝的變化而有所調整,唐宋婦女下身多著長裙或寬褲裝,與現代皮鞋十分接近的“高跟鞋”就應運而生。高跟鞋的出現方便了婦女在身著寬衣時的行動,避免其在勞動工作中發生崴腳、踩褲的尷尬。但是,高跟鞋的發展卻為中國文化帶來了一種特殊的審美方式,也就是喜歡“尖尖小腳”的特殊癖好。此後,小腳、高跟便成為一種具有濃厚暗示色彩的文化符號。

唐朝市場貿易較為發達,鞋履生意也在長安、洛陽等大城市中可以得見。所穿鞋履造型的不同,能夠凸顯出鞋主自身的修養道德和文化品位,一些鞋式與鞋主本人的官位、職業也都聯絡了起來。比如,在朝做官的要員靴上可飾以虎紋、鳥型紋,搔首弄姿的老鴇常著顏色鮮豔的布鞋,平民百姓則仍以輕便的草鞋為主。

你以為鞋從古至今都一個樣?開局一張皮,進化到今天,造型千百怪

小金蓮

明朝曾大力提倡恢復漢唐時代的文化傳統,因此對鞋的樣式等級做了嚴格的規定。尤其是在朝為官的大臣,必須按照等級制度規定的方式穿著鞋服,否則會有被風紀官彈劾的風險。此外,統治者還為民間人士制定了一套嚴格的衣服品級制度,如規定儒生參加考試時需身著素衣、短靴,庶民商賈則不許穿靴,等等。

清朝受女真人“削木為履”習慣的影響,講究鞋底要為木質,尤其是滿族婦女,更遵循著這樣的傳統。滿族女人喜歡穿長袍、頭戴高佩,因此行動異常不便。她們遂在鞋底復加上高高的木底,由此使自己能“騰空而起”般行走,頗有些“女菩薩”的味道。有傳言說,這是滿族人在林間採果時為了驅逐蚊蛇而採取的妙法,一直延續到了統治時期。如此誇張的“鬆糕鞋底”也只有在清朝才能見到了。

你以為鞋從古至今都一個樣?開局一張皮,進化到今天,造型千百怪

清代的女鞋

民國時期,民間的鞋類市場發展到了極盛。男女著裝服飾的式樣開始西化,出現了西裝、禮服、長裙等歐式衣裝,鞋子自然也從歐洲引了新的樣式。在隨處可見的裁縫市場中,人們通常能見到售賣皮鞋、高跟鞋的商販。人們不但將鞋子看作是身份等級的象徵,也開始視之為區別“開明與封建”的一種符號。穿什麼衣服、出入什麼場合,這一舊一新之間充滿了變革與守舊的碰撞與較量。

你以為鞋從古至今都一個樣?開局一張皮,進化到今天,造型千百怪

民國踩高跟鞋的女人

文史君說

高跟鞋在近代中國的普及是分別在民國和改革開放這兩個時代發生的。20世紀初,穿高跟鞋的主要是有經濟能力的貴婦人或有職業需要的歌姬等群體,因此,在老百姓心目中,穿著高跟鞋、搖著“含羞扇”、身著旗袍的麗人令他們又羨慕又憎恨。一些較為保守的老人直到世紀末期,還認為高跟鞋就代表著不檢點。如今,各式各樣的傳統鞋類在工業化的衝擊下更改了樣式,世界各國的審美和穿著開始趨同,誰知道這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參考文獻

鍾敬文:《中國民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範成傑:《中西方高跟鞋文化發展對比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作者:浩然文史·瓷國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