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在皇陵禁區裡的“風水果”,200多年禁止採摘,留下千餘棵老

“百里松蔭遮天,荒草鋪地,木材遍野,鮮貨滿溝,鳥禽蔽日,走獸成群,自生自滅,無人取用。”

1661年,河北承德市興隆縣的山民被強制遷移出了世代居住的村落,統治者在興隆縣劃出了一片地設定為“禁區”,該禁區內不再允許任何村民進入。

之所以劃出這一片禁區,主要原因是,當時的清朝皇帝順治要在這一處區域給自己修造陵寢,興隆縣所處的位置恰巧在處於陵墓的“後龍”部位。於是興隆縣大部分地區也就成了當時的清皇陵的“後龍禁區”。

這一禁就禁了254年,到了1915年才開禁。

長在皇陵禁區裡的“風水果”,200多年禁止採摘,留下千餘棵老

後龍禁區在封禁的254年裡,原本禁區內生長的各類果樹也被當成了大清王朝的“風水果”,任由它果實掛滿枝頭也不能採摘一顆。當時禁區內本來是有人居住的,也種了很多果樹,其中種植最多的果樹就是山楂。從明朝嘉靖皇帝時期,興隆縣就開始已經開始種植山楂了,在明代當時興隆縣的山楂還是朝廷的貢品。

但到了清代,這裡的山楂就成了清朝的“風水果”,只能在大自然中自生自滅,不允許取用。

對於興隆縣的山民來說,這肯定不是啥好事兒,漫山遍野的山楂只能遙遙看著,不知道他們的心裡是如何想的。只不過客觀地來看,正是由於清朝設定了這一禁區,才守護住了大片的原始生態農業區,給今人留下了千餘棵百年以上的山楂老樹,這也算是古人在“不情不願”的情況下給今人留下的一大片農業遺產。

長在皇陵禁區裡的“風水果”,200多年禁止採摘,留下千餘棵老

說起山楂這個水果,自然是家喻戶曉的。

山楂是原產於我國的薔薇科山楂屬水果,在我國有著較大規模的商業化種植,有食用和藥用兩個用途。在外國,也有山楂,但原產於外國的山楂與我國的山楂不能算是一個“物種”。這區別與西洋蘋果和中國綿蘋果、西洋梨和東方梨的區別相類似。比如,英國山楂,大多數則是用來當綠化植物的,基本沒有食用價值。

在我國古代,山楂是北方地區山野中到處能看到的野果。它的生命力非常頑強,別的果樹難以生長的地方,山楂反而可以很好地生長。

興隆山楂所在的產區就是在山上,基本上種不了糧食,大多數地方只好種山楂和板栗兩大類果樹。

長在皇陵禁區裡的“風水果”,200多年禁止採摘,留下千餘棵老

興隆山楂又叫興隆紅果,論起知名度來,興隆山楂肯定沒有北京糖葫蘆出名,但你能吃到的正宗的北京糖葫蘆很多都是用興隆山楂來製作的。

如果在山楂圈外,不知道興隆山楂很正常,但對於圈內的人來說,興隆山楂的知名度則是非常高的。

興隆山楂是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興隆縣也是“中國山楂之鄉”,它的山楂年產量目前是我國縣級單位中最高的,年產山楂20多萬噸,產值達到了3億多元,而且河北興隆傳統山楂栽培系統也被列為了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長在皇陵禁區裡的“風水果”,200多年禁止採摘,留下千餘棵老

也就是說,興隆山楂在山楂圈內的地位不亞於煙臺蘋果在蘋果圈內的地位。只是很可惜,我們對山楂這類水果的“鮮食興趣度”實在是太低了,大多數時候都是吃糖葫蘆、山楂片、山楂罐頭等等,都是把山楂當成原材料來用的。你吃蘋果的時候,可能會問問水果店的老闆,這個蘋果的產地是煙臺還是洛川,但你吃糖葫蘆的時候估計你肯定不會刻意去問老闆,你的山楂是哪裡產的。

山楂這類水果的風味特性決定了山楂的命運也只能如此,它註定不會像智利車釐子那樣大火大紫,只能無聲無息地承擔自己的使命。

長在皇陵禁區裡的“風水果”,200多年禁止採摘,留下千餘棵老

當然,對於興隆山楂,它最大的價值其實不在於山楂本身,而在於這塊“寶貴的禁區”。從主觀上來看,它是一個封建王朝殘留下的禁區,可是客觀上來看,這塊禁區卻也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試驗區。

它試驗了什麼呢?

要知道,興隆山楂在封山前是當時的農業區,並非是荒無人煙的深山老林。當一個農業區被封禁後,這個農業區會朝著什麼樣的生態方向發展呢?當時種下的、嫁接的果樹在沒有人管理的情況下,數百年後又會變成什麼樣呢?一個被人類“農業化”過的地區,去除人類的影響後,能恢復到什麼樣的自然狀態呢?

封禁254興隆山楂算是給了後人一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