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質疑:愚公為何移山而不移人?老師怎樣解答如此挑戰性問題?

學生質疑:愚公為何移山而不移人?老師怎樣解答如此挑戰性問題?

《愚公移山》是初二上冊的課文。

這篇文言文的內容大家已耳熟能詳,主要寫的是愚公帶領一家人去挖擋在家門前的太行和王屋兩座大山,後來感動了天帝,天帝命令誇娥氏二子揹走了,幫助他實現了願望。而文章的主題則是讚揚了愚公不怕困難、意志堅定、堅持不懈的精神,也揭示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深刻道理。

學生質疑:愚公為何移山而不移人?老師怎樣解答如此挑戰性問題?

此文因結尾之處引入了神話人物,是藉助了神的力量才得以在短期內實現了“移山”的願望,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講,它的主題也不是單一的,也可以再得出“自助者天助”這個人生道理。

原本,課文的故事內容並不複雜,主題思想也不難理解,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卻遇到了一些情況。

學生質疑:愚公為何移山而不移人?老師怎樣解答如此挑戰性問題?

“如何看待愚公移山的行為到底是聰明還是愚蠢”

這個問題上面,有學生卻這樣提出質疑——

移山困難之大,與其移山,不如移人,移人比移山相比,不是更加容易嗎?

愚公為什麼想不到這個辦法?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上述問題,又該如何解答學生的質疑呢?

學生質疑:愚公為何移山而不移人?老師怎樣解答如此挑戰性問題?

一般情況下,類似這種遊離既有文字解讀之外的問題,我們通常稱之為“反向解讀”或“反向理解”,能夠提出這樣質疑的學生,他們的質疑精神不應該強硬壓制,而應該加以肯定和鼓勵。

至於如何解答此類看似“意料之外”的問題,於語文教師而言,這往往既考驗語文教學的基本功,又考驗課堂的應變能力。

學生質疑:愚公為何移山而不移人?老師怎樣解答如此挑戰性問題?

我認為,語文教師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解答學生的質疑。

首先,要正確看待文學作品的內容和主題的內在統一的關係。

在文學作品中,有一種主題先行的現象,即是先確定一個主題,再按照這個主題去選擇或安排或虛構故事情節。後來,這種現象又發展演變為一種文學創作原則。基於這種文學現象和創作原則的考慮,《愚公移山》一文想要表達的主題是重在表達在巨大困難面前的“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而不是“解決問題須靈活變通”的方法。所以,要解面對“懲山北之塞”這個困難,要解決“出入之迂也”這個問題,愚公只能是“移山”而不能“移人”,否則的話,就不能表達文章原來的主題,也不能表現愚公的精神。

學生質疑:愚公為何移山而不移人?老師怎樣解答如此挑戰性問題?

其次,要正確看待文字解讀和實用主義兩者之間的區別,不能單拿實用主義去解讀文字。

文學作品分析,也可稱之為文字解讀。文字解讀雖有“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但也有“文無定法大體雖有”的原則。雖然後者原本是用來解釋文學創作的方法的,但我認為它同時也適用於文字解讀。所以,文字解讀也是有基本原則的,而其中最為基本的前提條件就是“基於作品的主要內容和忠於作品的主題思想”。

學生質疑:愚公為何移山而不移人?老師怎樣解答如此挑戰性問題?

而實用主義,往往是從生活的經驗出發去分析、思考和評價一切生活現象。這種主義若只用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那是沒有什麼不妥的。但若是用在文學作品的解讀上面,那就是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因為它往往讓人陷入“偷換概念”的陷阱而誤入歧途。

很顯然,上述學生提出的質疑,就是一種實用主義用於文字解讀的“現象”,它恰恰是偷換了概念,即用“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代替了“克服困難需要什麼精神”。也很顯然,這是不適用於文字解讀的忠於文字原則的。

學生質疑:愚公為何移山而不移人?老師怎樣解答如此挑戰性問題?

誠然,學生提出的“移人”比“移山”或許是一種更好的“解決問題”辦法,但這並非是作品想表達的主題。

因此說,愚公為什麼“移山“”而不“移人”,這不是愚公本人思考的問題,而是作者思考的問題。

從作品的內容和主題看,只有安排愚公“移山”,才能突出愚公“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此外,從故事的結局來看,結尾處引入了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和情節,使文章既具有神話色彩,又具有深刻寓意。而這些,更是不能單憑實用主義去思考和解釋的。

學生質疑:愚公為何移山而不移人?老師怎樣解答如此挑戰性問題?

綜上所述,最後我用一句話來回答學生的問題——

愚公移山不移人,並非是愚蠢,而是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愚公精神,而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主題體現。

以上看法,歡迎留言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