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氏是洛神原型?(曹植與洛神 中)

今年端午節,舞蹈《洛神水賦》再現了“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洛神形象,也讓很多人想起了千古名篇《洛神賦》的作者曹植。

神話傳說中,洛神名叫宓(Fú)妃,是從遠古走來的伏羲氏之女。然而,人們更願意相信,曹植筆下的洛神原型另有其人,那就是他的嫂子甄氏。

傳說甄氏即洛神

曹植與甄氏的愛情故事,在唐代已廣為流傳,如中唐詩人元稹有“思王賦感甄”的詩句,晚唐裴鉶(xíng)也在《傳奇》中說,“陳思王《洛神賦》乃思甄后作也”。

一般認為,這種說法源自唐人李善的《文選注》。

南北朝時,南梁昭明太子蕭統主持編撰《文選》,其中收錄了《洛神賦》。到了唐代,崇賢館直學士李善為《文選》作注,並上呈唐高宗。李善是書法家李邕的父親,當過皇子李賢的老師,後以講授《文選》為業,人稱“《文選》學士”。

李善治學嚴謹,在《文選注》中引用了大量文獻,幾乎字字有出處。他說曹植求娶甄氏而不得,《洛神賦》是其為感懷甄氏而作,出處卻有些模糊。清人何琇就說,《洛神賦》注感甄事,題為“《傳》曰”,不知出自何《傳》。也有學者認為,這段故事出自南宋尤袤刻本的《文選注》,其他刻本中沒有,應為後人所加,並非李善原注。

不過,《洛神賦》中有一句“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文選注》的各刻本都稱:“盛年,謂少壯之時不能當君王之意,此言感甄后之情。”

大概是為了坐實曹植與甄氏的“緋聞”,裴鉶在《傳奇》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唐代處士蕭曠月夜彈琴,忽聞洛水之上有人長嘆。他走近一看,原來是位美人。美人自稱洛神,蕭曠便問:“聽說甄后去世後,陳王在洛水邊遇其精魄,遂作《感甄賦》,後覺事之不正,改為《洛神賦》,託意於宓妃,是這樣的嗎?”美人道:“我就是甄后,當年因慕陳王才調,被文帝怒而幽死,後來精魄遇陳王於洛水之上,發生的事情和你所說的一樣。”

對曹植與甄氏的愛情悲劇,唐人寄予了無限同情。那麼,在唐代之前,人們是否已將《洛神賦》與甄氏聯絡起來了呢?從大畫家顧愷之所繪的《洛神賦圖》中,有人發現了端倪。

顧愷之是東晉人,他所繪的洛神頭綰靈蛇髻,而據晉人所著《鄴中記》等記載,靈蛇髻就是甄氏發明的。從這樣的巧合來看,唐代流傳的洛神故事也許並非捕風捉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