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為人正直、受人尊重,曹操究竟為何要殺他?有可能是因為嫉妒

文/元哥說歷史

前言

【毫無疑問,曹操是一個性格十分複雜的人,他既有寬宏大量的一面,又有心胸狹隘的一面,既有真實可愛的一面,又有陰險狡詐的一面,有時深信不疑,有時卻又疑神疑鬼。比如,有人多次背叛他,他卻選擇原諒,照樣封官進爵,比如張繡;很多人吃裡扒外,暗地裡跟袁紹互通書信,他卻選擇將書信全部燒燬,一概不咎。而孔融和許攸只是罵了他曹操幾句,他就要置他們於死地。善惡交織,真假難辨,這就是歷史上真實的曹操!是呀,三國時期的崔琰(yǎn),是曹操手下的謀臣,他為人正直、受人尊重,卻被曹操逼死。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在這篇文文章中,我就來給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一、崔琰生平簡介

崔琰為人正直、受人尊重,曹操究竟為何要殺他?有可能是因為嫉妒

崔琰劇照

崔琰,子季珪,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故城縣)人。他從小敦厚淳樸,喜歡舞劍,崇尚武術。年僅23歲的他,就被家鄉的人公認是個正直善良的人。崔琰心懷感激,於是開始發奮讀書,讀《論語》、《韓詩》之類的經典古籍。29歲的時候,崔琰就結交一些人,一同師從鄭玄。

可惜的是,崔琰學習還未能結束,恰逢黃巾叛亂。

是呀,崔琰所處的時代,戰亂紛爭,軍閥割據,民不聊生。一個人,能在亂世中倖免於難,就值得慶幸了。

中止學習後,崔琰只好到處去避難。逃難的那段日子裡,極大地錘鍊和塑造了崔琰的高尚人格,他常常彈琴、看書,權當自娛自樂,以排遣內心的抑鬱之情。

毋庸置疑,在亂世的時候,人才是難能可貴的。每一個致力於一統天下的諸侯,都在為爭奪人才,絞盡腦汁,曹操也罷,劉備也好,袁紹也罷。

很快,袁紹經過打聽,知道了崔琰這個人,就將他納到自己門下。

袁紹大家都知道,是個平庸、無為的人,也沒有什麼遠大抱負。他手下的兵,橫徵暴斂,打到哪裡,搶光哪裡,還盜掘古墓。

崔琰當然看不下去,於是當著袁紹的面,狠狠地勸諫他:

“昔孫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雖湯武不能以戰勝。’今道路暴骨,民未見德,宜敕郡縣掩骼埋胔,示憯怛之愛,追文王之仁。”

荀卿,指的是荀子,戰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崔琰的意思再簡單不過,就是勸袁紹不要放縱士兵,要嚴加管教,善待百姓,否則將來只有死路一條。

袁紹一聽,覺得崔琰說的有道理,就封他為騎都尉。

後來,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後,袁紹嫉妒得不得了,非要跟曹操一決雌雄,爭個你死我活。

崔琰再次勸諫袁紹:

“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

可惜,袁紹就像一頭拉不回的牛,對崔琰的話不當回事。結果,官渡之戰,袁紹一敗塗地。

二、崔琰拜入曹操門下

崔琰為人正直、受人尊重,曹操究竟為何要殺他?有可能是因為嫉妒

崔琰劇照

崔琰義正言辭,讓曹操難堪

袁紹死後不久,曹操當上了冀州牧,封崔琰為別駕從事,還對他說:

我昨天讓人看了下戶籍,估計冀州這個地方呀,有三十萬老百姓,真的是個大州呀。

誰知崔琰聽到後,大聲呵斥曹操,說現在天下大亂,他非但不想法子治理天下,讓百姓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反而想著自己能得到什麼好處。

毫無疑問,曹操尷尬了,他本想向崔琰炫耀一番,彰顯自己的功德,卻被崔琰給“羞辱”了一番。不光是曹操,當時聽到崔琰說話的人,無不改顏易色,羞愧不已。

崔琰勸曹丕,不要得意忘形

曹操討伐幷州的時候,留下崔琰輔佐曹丕。

曹丕等到曹操一走,就天天出去狩獵,過上了優哉遊哉的生活。崔琰當然看不下去,當即諫言,跟曹丕講了大道理,還把古代聖賢周公、孔子這些人的言行舉止搬出來,希望曹丕做事要符合“禮”,不能重蹈殷商之轍,要做個正人君子。

曹丕當然懂崔琰的意思,當即表示再也不去打獵了。

崔琰被曹操懷疑

曹操有很多兒子,這些兒子中,有才華的也不在少數。比如長子曹丕,散文寫得不錯,次子曹彰,會打仗,三子曹丕,那就不用說了,是曹操所有兒子中,最有才的。

曹操還有個最小的兒子,即曹衝,他天資聰穎,智慧過人,深得曹操寵愛。應該說曹衝要是不出意外的話,是很有可能被選為曹操的接班人的。但是不幸的是,曹衝13歲就去世了,原因不詳。有說是病死的,有說是被曹丕下毒害死的。在這篇文章,我就不討論這個問題了。

曹彰,雖有將才,卻無將帥,更沒有政治智慧,曹操沒怎麼想過讓他當繼承人。

也就是說,晚年的曹操,大致會在曹丕和曹植中,選擇自己的接班人。

崔琰被懷疑,就跟“奪儲之爭”有關。

當時曹操偏愛曹植,於是拿著一個信函,讓大臣們說說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誰知崔琰看到後,義正言辭地說:

我只知道,自古以來都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的,曹丕公子理應繼承大統。我崔琰,就算是死,也要堅持這個觀點。

崔琰為人正直、受人尊重,曹操究竟為何要殺他?有可能是因為嫉妒

曹操劇照

曹操大失所望,用《三國志》的說法,是“喟然嘆息”。

曹操被封為魏王后,他手下一個叫楊訓的人,就上表漢獻帝,大肆誇讚了曹操一番,大意就是說曹操討伐逆賊有功,被封為魏王當之無愧。

有人就說,楊訓是個沽名釣譽的人,為人浮誇,舉薦崔琰也不得當。崔琰聽說後,就拿著楊訓上表的奏章來看,然後寫信給他:

“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大意就是說,這封表文,我崔琰看過呀,內容寫的很好。這只是一時的變化而已,以後還會再變的。

這封表文,也不知怎麼地,被嫉恨崔琰的人看到了。那人借題發揮,跟曹操說崔琰是在誹謗他。曹操當即大怒,下令將崔琰貶為奴隸,還讓人把他的頭髮剃掉,即“髡刑”,然後讓他招搖過市,讓大家都看看他那般模樣。

誰知崔琰沒有被“羞辱”到,仍然像往常那般,面不改色。

這下,曹操“受不了”了,下令說:

“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虯鬚直視,若有所瞋。”

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曹操僅僅憑藉崔琰信上說的那幾句話,就說他對自己有不滿之心,心懷怨恨。

據《三國志·崔琰傳》裴松之注引《魏略》,曹操萌生殺意後,讓人到牢裡去給崔琰帶話:

“三日期訊息。”

意思很簡單,崔琰呀,我曹孟德三天後,等待你的“訊息”。

崔琰沒有聽懂帶話人的意思,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

三天後,獄卒帶話給曹操,說崔琰還活著。

曹操得到訊息後,勃然大怒道:崔琰,你難道要我拿著一把刀,親自下手嗎?

獄卒把這句話,帶給崔琰。崔琰這下才明白了曹操的意思,當即自盡。

對於崔琰的死,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都看不下去,他在給崔琰作傳的結尾,寫道:

“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殊。而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陳壽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曹操喜歡猜忌,動不動就殺人,孔融、許攸、婁圭的死,都跟這個有關。但是崔琰跟那幾位不同呀,他的死,乃是曠世奇冤,我現在都替崔琰感到惋惜。

三、曹操究竟為什麼要殺崔琰?

崔琰為人正直、受人尊重,曹操究竟為何要殺他?有可能是因為嫉妒

崔琰劇照

最後來回答這個問題。

按照前文所述,崔琰的死,可能跟“奪儲”一事有關,那就是他不該站在曹丕一邊,更不應該公然替曹丕發聲。此外,也有可能跟“書信”一事有關,那就是崔琰不該“誹謗”曹操,背地裡說他“壞話”。

應該說,以上兩種說法,都不太靠得住。

首先,要知道曹植可是崔琰哥哥的女婿,但是崔琰卻沒有偏袒他,而是遵從了自己的內心。這樣一個大公無私的人,曹操忍心殺他嗎?

其次,崔琰寫的那封信,完全看不出是在諷刺曹操呀!

“省表,事佳耳”,意思不言而喻,即:楊訓,你那封表文,我看過了,寫得很好。

“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可以理解為:隨著時間的變化,人們對你楊訓的看法,會有所改變的。這種理解,跟前文一脈相承,就事論事,順理成章(楊訓被誣,崔琰安慰他)。

易中天先生在分析“崔琰之死”的時候,就明確地說道,曹操不會是因為那封信,才殺他的。

那麼,易中天先生是怎麼認為的呢?

他說,曹操是因為報復殺人。曹操在攻下冀州的時候,崔琰說的話(前文已述),讓曹操懷恨在心。

易中天先生還論證道:

“專制時代那些掌握了權力的傢伙,沒有一個是喜歡部下頂撞自己的,也沒有一個不想打擊報復、公報私仇,就連最窩囊最低能的皇帝和官員都會這一手。”

崔琰為人正直、受人尊重,曹操究竟為何要殺他?有可能是因為嫉妒

曹操劇照

我個人認為,曹操殺崔琰,還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因為嫉妒殺人。

崔琰有什麼值得曹操嫉妒的嗎?

有,而且有很多。

第一,崔琰長得帥,可謂是英俊瀟灑,一表人才。

陳壽說他是“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

而曹操呢,長得估計不怎麼樣。因為陳壽在《三國志·武帝紀》裡面,沒有關於曹操身高和外貌的描寫。而這是極不正常的,因為在《三國志》裡面,很多重要的人物,都有身高或外貌的描寫,如劉備是“身長七尺五寸”, 諸葛亮是“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周瑜是“長壯有姿貌”,等等。陳壽是西晉人,他寫的《三國志》,是以曹魏為正統的,如果曹操長得帥,哪怕看得過去,陳壽也不至於一點都不描寫。

第二,崔琰威望大,名聲好,人品佳,受到名士們的一致讚美。

據《先賢行狀》的記載,崔琰是:

“清忠高亮,雅識經遠,推方直道,正色於朝。”

據《魏略》記載,崔林曾經和陳群一起探討天下名士,他說崔琰應該排得上第一。

按照曹操手下人的話說,崔琰是“有伯夷之風,史直之直”。

我想,是人就有嫉妒之心,像崔琰這樣的人,曹操恐怕早就嫉妒得不行吧?而當嫉妒累積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變成嫉恨了。

結語

【崔琰的死,充分暴露出了曹操的生性殘忍,也體現了專制社會的弊端。那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殺臣,是不需要什麼理由的,哪怕需要理由,也可以隨便找個。就像曹操,以“腹謗心謗”的罪名,就能殺掉像崔琰這樣一個天下名士。】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的注、易中天《品三國》。

文章原創,請勿轉載。

圖片來源於網路,若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