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永遠不要輕易撩一個,長相好看的40歲女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人的外在形象和容貌特徵,確實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紅顏易老,美人遲暮。”

而男性步入40歲之後,往往會更加的成熟穩重,富有生活閱歷,而女性進入40大關之後,也就意味著正式告別了自己的青春年華,面容也初現衰老之態。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輕易撩一個,長相好看的40歲女人

事實上,隨著年齡不斷增長,男女之間在心理上也會出現很多的差異,

男性隨著年齡不斷增大,他會更加傾向於年齡較小的女子,因為看起來更加的年輕貌美,性格也更活潑,而女性則會更加青睞於成熟睿智的男士。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很多男人都並不會追求長相好看的40歲女性,心理學對此事背後的原因也有深度的解析。

Sarah·Bluffer·Hrdy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心理學家,經過他的一番研究就曾明確表示,在兩性關係當中,女性佔據擇偶的決定權,而物種的進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女性擇偶的影響。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輕易撩一個,長相好看的40歲女人

事實上在自然界當中,尤其是動物群體之內,一般來說都是由雌性動物佔據著主導地位的,而雄性如果想要獲得雌性的垂青,則需要不斷地透過競爭,展現自己的過人實力,才能夠獲取對方的青睞。

而同樣在人類社會當中,

女性也有著擇偶的決定權,女性有權選擇更加優異的男性,為自己的下一代挑選更加優異的基因。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人們會更加註重自我提升,尤其是女性,不再仰仗著丈夫的關懷,不再尋求丈夫的庇護,女性也開始懂得提升自我,擁有優秀的才能。

男人可以追求一個年輕漂亮的女孩,但是永遠不要輕易撩一個長相好看的,40歲的女人,原因如下。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輕易撩一個,長相好看的40歲女人

比如現如今就有很多叱吒商界的女強人,雖然說,她們很可能已經年過40,但是透過多年的努力,早已經擁有了富裕的生活和優渥的環境,這都是透過多年的拼搏所獲得的成就。

這些女性往往在年輕的時候,就沒有找到合適的另一半,因為她們本身就有著較高的眼界,對於另一半有著更加嚴格的要求。

更何況現

如今已經40歲,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早已沉澱了更多的人生閱歷,所以在尋求另一半的時候,也會有更高的準則。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輕易撩一個,長相好看的40歲女人

而反觀男性,也一般不會再去追求40歲左右的單身女性,主要是因為此時的女性一般來說都已經事業有成,而她們所擁有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甚至要比大多數男性更加的優越。

還有一些男性本身自身條件也是比較優越的,他們不存在與女性之間有差距的現象,但是他們也並不會考慮這些40歲左右的女性,畢竟男性在心理層面一直都是更加傾向於一些年輕漂亮的女子的。

而且一般來說,

年輕女子的生育能力和身體條件都正處於女性人生當中最好的階段,所以男性在選擇自己伴侶的時候,會進行多方面的考慮

,傳宗接代也是不容忽視的一項重要因素,20多歲的女性更容易受到男性青睞。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輕易撩一個,長相好看的40歲女人

一直以來,中國大多數的男性對女性總是有著刻板的印象,他們總是固執的認為女性應該在家中相夫教子,在外面工作就等同於拋頭露面,甚至是不賢惠的一種表現。

但是一些40歲的女性,她們有著自己的工作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在結婚之後往往不願意依附於男性生活,

這些女性甚至還擁有著自己的事業,事業正如日中天的發展著,又怎麼會甘心放棄如此鼎盛的工作,反而去成為一個家庭主婦呢?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男性總是有一些所謂的“自尊心”,他們不願意讓自己的伴侶在事業上表現出比自己更加優秀的能力,這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尊嚴受到了打壓。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輕易撩一個,長相好看的40歲女人

所以大多數的男性更加喜歡年齡比自己小,對自己充滿崇拜心理的女子。

而反觀那些崇尚自由,崇尚獨立的女性,往往很難找到彼此靈魂契合的另一半,事實上,一

個真正內心強大足夠優秀的男性,他更加希望自己的伴侶,也是擁有獨立人格,擁有事業心的女子,這樣的愛情往往是旗鼓相當的,這樣的婚姻也能夠更加的長久。

人們的思想正在不斷地進步和發展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女性自由,女性獨立,但是這個社會之上仍然有一些人帶著成就和封閉的思想來苛責女性。

心理學家:永遠不要輕易撩一個,長相好看的40歲女人

事實上,年齡不應該成為女性的負擔,這是一種人生閱歷的表現,如果有些人因為所謂的年齡,而對女性抱有異樣的眼光,這隻能說明這個人的思想境界太低,思想覺悟太過淺薄。

- The End -

作者| 湯米

編輯|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