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特產——鄧村綠茶

鄧村綠茶,

湖北省

宜昌市

夷陵區

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夷陵區鄧村鄉素有“中國有機茶第一鄉”之稱,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北岸,距

三峽大壩

僅23千米,鄧村茶葉就生長在這崇山峻嶺的海拔800米—1200米山坡上。由於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加上長江及其水系的水文氣象效應,山中雲霧統繞,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具有得大獨厚的生長優質茶的優越生態環境,所以鄧村茶葉品質優良,據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測定,鄧村茶葉中氨基酸含量達到5。76%,茶多酚、氫基酸比例恰當。

2006年09月0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鄧村綠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鄧村綠茶芽葉肥大壯實,茸毛尚多,黃綠色,1芽3葉長6。6—7。3釐米,百芽重57克左右。 [3]

鄧村綠茶青葉原料以中國首批認定的30個地方良種之一的宜昌大葉種茶為主,經過攤青、殺青、攤涼、去雜、揉捻、初烘、攤涼、滾炒、攤涼、提香、精煉、割末10餘道工序精製而成。海拔800米的茶樹黃金產地,萬畝生態有機茶園,獨特的製茶工藝造就了鄧村綠茶的天然品質,成就了鄧村綠茶“形秀麗、湯明亮、綠豆味、板栗香”的風味。

三峽特產——鄧村綠茶

宜昌大葉種(代號華茶29號)是國家首批認定的30個地方良種之一。支柱小喬木型,樹姿開張,分枝中等,新梢節間長4。5—5。5釐米,葉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居多,一般葉長14。7釐米±2。4釐米,葉寬5。1釐米±1。1釐米,葉面積53。7釐米±2。3平方釐米,成葉綠色,略上斜,老葉深綠色。水平著生,葉面隆起,有光澤,葉質柔軟,葉身平展,葉脈8—10對,葉齒淺有鈍角,葉緣微波狀,葉尖多鈍尖,花序多對生或叢生,花冠展寬25—35毫米,花瓣白花七片,花萼綠色五片,雌蕊高於雄蕊,三開裂,長7—12毫米。果實成熟後為棕褐色,種子為深褐色,多球形,百粒重125克左右。宜昌大葉茶育芽能力較強,春芽萌發整齊肥壯,夏秋季生長亦很旺盛。越冬芽3月上旬萌發,至11月上旬前後停止生長。9月下旬初花,10月盛花,11月中下旬為開花末期,開花結實多,無性繁殖能力也很強,扦插、壓條成活率都很高。宜昌大葉茶抗逆性較強,病蟲危害較少,雖常有秋旱無雨天氣,但無明顯旱害現象;抗寒性也較強,海拔1400米的高山都有種植。

據中

茶所對鄧村綠茶1芽1葉蒸青烘乾樣化學分析:含茶多酚35。8%,咖啡鹼5。87%,氨基酸1。64%,水浸出物46。3%。

據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測定,鄧村綠茶的氨基酸含量為3。3—4。68%,茶多酚含量為18。18—23%。

1。抗氧化,鎮靜,減輕疲勞。

2。富含維生素C及類黃酮,美白面板。

3。磨成粉做成面膜,可清潔面板、補水控油、淡化痘印、修復面板損傷。

4。磨成粉後加入優酸乳、酸奶或蘋果汁吃,能夠治療便秘、瘦身美體、達到減肥的目的。

鄧村綠茶歷史悠久,主產區夷陵區早在唐代,就屬峽州茶的主要產區,以盛產名茶而聞名,產茶歷史已有1700多年。三國時期魏明帝太和年間(227年—232年)張揖所著《廣雅》記載:“荊巴間(峽州茶區)採茶作餅,葉老者,成餅以米膏出之,……用蔥姜芼之”生動地反映了峽州茶區獨特的製茶方法和飲茶方法。唐。陸羽《茶經 ·之源》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茶經 八之出》載:“山南,以峽州上,襄州、荊州次,……”。充分說明峽州地區不但產茶歷史悠久,而且茶葉品質優良。宋、明、清等朝代有關史書中記載:峽州有小江園茶,茱萸茶、碧澗茶、仙人掌茶、明月茶等歷史名茶,這些茶中許多被列為貢品。文學家歐陽修以“春秋楚國西偏境、陸羽茶經第一州”的詩句盛讚當地茶葉。1952年,鄧村建立了以省級鄧村國營茶場為龍頭的一批茶場,透過改進種植方法提高產量和質量,生產的紅茶出口蘇聯,生產的宜紅功夫茶獲得“優質產品”和“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稱號。1956年,依萬諾維奇等5位蘇聯茶葉專家在湖北趙李橋考察茶葉生產時,品嚐了宜昌專署示範茶場(位於鄧村鄉)的綠茶後,給予了極高評價,認為示範茶場的綠茶是和蘇聯最有名的別克茶同樣好的茶。自此,宜昌專署示範茶場生產的綠茶就正式命名為“鄧村綠茶”。1979年,農學家、茶葉專家吳覺農親臨三峽茶區考察時,專門致函湖北省果茶所,指出“西陵峽山川秀麗,當出名茶”。1991年,浙江農業大學茶葉系劉祖生教授到鄧村茶場指導工作時,潑墨揮毫寫道:“鄧村雲霧茶,質優人人誇。高山出高產,興茶促興家”。1993年,中央電視臺神州風采欄目作了《茶鄉鄧村》的專題節目,鄧村茶脫穎而出。

三峽特產——鄧村綠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