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距離皇帝只差一個名分而已,為何不稱帝?看看曹操怎麼說

曹操是三國時期實力最為強大的軍閥,靠著數十年的打拼,最終是天下三分佔其二,綜合國力遠超劉備的蜀漢和孫權的東吳;而且曹操手上還牢牢掌控著東漢皇室,說“奉天子以令不臣”也好,說“挾天子而令諸侯”也罷,事實就是如此;如果不是赤壁之戰慘敗的話,曹操早就一統天下了。

這曹操不僅平內亂有功於江山社稷,而且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這在古代不管哪個王朝,都是足以名垂青史的功績;曹操統治時期,實行了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如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曹操之所以兵敗赤壁,除了天時地利的因素外,還與曹操後方不穩有關,不然曹操怎麼會這麼急著發動滅吳之戰呢?兵敗後, 曹操將精力著重放在整頓朝政之上;同年,漢獻帝准許曹操“參拜不名、劍履上殿”,如漢丞相蕭何故事;在濡須口一戰後,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

在公元216年時,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邑三萬戶,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以天子旒冕、車服、旌旗、禮樂郊祀天地,出入得稱警蹕,宗廟、祖、臘皆如漢制,國都鄴城。王子皆為列侯。他名義上還為漢臣,實際上已是皇帝。在公元217年時,漢獻帝又賜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曹操以五官中郎將曹丕為魏太子。

可以說,此時的曹操,距離皇帝只差一個名號了。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表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但曹操自己還不想廢漢獻帝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周文王是周王朝的奠基人,在位期間,克明德慎罰,勤於政事,重視農業生產。禮賢下士,廣羅人才,拜姜尚為軍師,制定軍國大計,收服虞國和芮國,攻滅黎國、邘國等國,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建都豐京,為武王伐紂滅商奠定基礎;演繹《周易》,得到後世儒家所推崇,孔子稱其為“三代之英”。

曹操野心不小,自比周文王,這裡所說的野心並不是稱帝,以曹操的地位和權勢看來,稱不稱帝也就是一個名分的事而已,而曹操想要的是歷史上的名分。但結局是如何呢?雖然曹丕的確稱帝了,但曹操並沒有得到他想要的,不僅是臣子們因此而對他離心,轉而開始效忠曹丕;並且在歷史上,曹操也一直被罵做“千古奸雄”和“奸臣”。一心想做周文王,結果弄得裡外不是人,當真是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