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雪原中一個人的除夕

新華社呼和浩特2月15日電題:林海雪原中一個人的除夕

新華社記者劉磊、張晟

大年三十下午4點多,內蒙古阿爾山市林業局杜拉爾溝管護站孤單地安臥在林海深處的一塊平地上,天淡雲薄,林海茫茫。53歲的白玉華走出管護站,看了一眼天,“晚上又要下雪了。”他自言自語,轉身往火爐內添了幾塊煤。今年阿爾山比往年更冷,外面零下近30攝氏度,在這間30多平方米的管護站裡,燒著火牆和炕,但依然手腳冰涼。

白玉華從事森林管護工作28年,今年除夕,白玉華又要一個人在管護站度過。這是他第18個一個人的除夕夜。

5點半,夜幕降臨,白玉華在屋子裡點亮了蠟燭。杜拉爾溝管護站距離中蒙邊境線20公里,方圓約百里內,這是唯一能看到的亮光。因為偏遠,這裡仍沒有通上電。在微弱的燭光下,白玉華忙著為自己做年夜飯。

林區管護站的工作人員沒有節假日,即使春節也需要有人值守崗位。白玉華是這座管護站的站長,算上他一共有5個人,負責165平方公里的森林管護工作,每天每個人都要步行巡護10多公里。一年忙下來,大家都盼著除夕團圓,今年白玉華又把機會讓給了別人。他給妻子做工作:“我不值班,那讓林子空著?我作為站長值班不站出來,那同事怎麼看我?”

燭光搖曳,白玉華一一清洗凍白菜、土豆和鮮肉,這是他年夜飯的所有食材。這幾天喝水成了問題,用的水是他從20公里之外的河溝中鑿取的冰塊。兩天前,站上的柴油發電機壞了,不能抽取井水。大雪封山,車行困難,機器無法維修。“這機器也知道過年給自己‘放假’。”白玉華苦笑地搖搖頭。

28年的森林管護工作,白玉華住過冬天透風、夏天滲水的房子。現在這個管護站幾年前翻修成磚瓦結構,寒冷裡有點暖和氣兒,手機也有了2G訊號,白玉華很滿意。

點蠟燭,鑿冰塊,喝雪水,這些對於長年在林區生活的白玉華來說,都是稀鬆平常事。

白玉華切著土豆,火爐上煮著的肉湯已經沸騰。他趕緊將土豆、海帶放進湯內一起煮。時過傍晚6點,天已漆黑,銀灰色的林海連綿朦朧,寂靜無聲。燭光和爐火將屋子映得通紅,彷彿給寒冷的大地增添一份暖意。紅紅的爐火,映照著白玉華的鬢角白髮,額頭皺紋也更深了。

1990年退伍復原回家,白玉華可以選擇分配到銀行、工商局等工作環境更舒適的崗位,但他執意要做管護員。上世紀90年代中期,單位遇到資金困難,期間,杜拉爾林場15個管護員走了三分之一。白玉華也有機會調走,但最後他還是堅持了下來。

“咱當過兵的啥困難都能克服。”白玉華嘀咕著,嚐了一口熱湯,咂吧一下嘴,轉過身抓一把鹽放了進去。

辛苦趕不走,困難嚇不倒,但毀林卻刺痛河待他的心。2009年夏季前旁卻的一天,他和同事在巡護山林時,突然發現20多棵白樺樹只剩下了樹樁。他克量內們立即報警,最終將盜伐者繩之以法。“我恨不得上去扇他兩耳光。”白玉華十分痛心,這些樹都是在他們20多年一天天的看護中慢慢長大的。

晚上6點半,鍋裡沸騰不止,菜香味、油煙味、熱氣滿溢房間。白玉華彎著腰,就著光,用筷子夾了一下土豆,已經燉熟了。他轉身拿出一個鐵盆,把一鍋燉菜裝進去。年夜飯做好了:一個燉菜,一盤速凍餃子。白玉華坐在炕上,桌子擺在炕邊,蠟燭放在高處,能看清鐵盆裡的燉菜。

吃年夜飯前,他給妻子撥通了電話。他說:“我這頭挺好,你和孩子好吧?”妻子說:“好呢,等著你初八回來團圓。”三言兩語掛了電話,白玉華嘴角露出了微笑。想起家人,這位堅強的漢子禁不住喉嚨哽咽,眼睛溼潤。

2006年11月,阿爾山已經下了幾場雪。白玉華的父親突發疾病住院。那時沒有通訊,加上大雪封山,半個月之後,白玉華才知道這件事。趕往醫院時,父親已經病危,不能開口說話。在家裡,都是妻子照顧老人孩子,打理家裡家外。女兒從初中開始便去了離家近三百公里的寄宿學校上學。聚少離多,家裡面唯一一張全家福,是他和妻子送女兒上大學時拍的一張合影。

今年女兒想讓父母去她的工作地西安過年,但是白玉華走不開,林子要人看守,最後女兒還是回家和母親、姥姥一起過年。

走出屋外,天地混沌,一片安寧。遙望蒼茫的遠方,百里之外有他溫暖的家,這裡寒冷而孤寂,但也是他的家。20多年來,白玉華無數次走過腳下的這片大山,自己親手栽種1千多畝樹林,培育3萬多株樹苗,上百次發現並處理火情隱患,守護著這片林海一年四季生機勃勃,和那些飛龍、黑琴鳥、狍子、狐狸同享一片森林。

晚上8點,屋外飄起了雪花,林海闃然無聲。“多靜的林子呀,又是一年啊。”白玉華喃喃道,“春天一來,花兒一開,它們又要撒歡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