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收的角度看銀行的內生性增長——速覽招商、平安、興業銀行年報

營收的角度看銀行的內生性增長——速覽招商、平安、興業銀行年報

2021

年招商銀行年報顯示:報告期內,本集團實現營業收入

3,312。53

億元,同比增長

14。04%

;實現歸屬於本行股東的淨利潤

1,199。22

億元,同比增長

23。20%

;實現淨利息收入

2,039。19

億元,同比增長

10。21%

;實現非利息淨收入

1,273。34

億元,同比增長

20。75%

;歸屬於本行股東的平均總資產收益率

(ROAA)

和歸屬於本行普通股股東的平均淨資產收益率

(ROAE)

分別為

1。36%

16。96%

,同比分別上升

0。13

1。23

個百分點。

2021

年平安銀行年報顯示:

2021

年,總資產接近

5

萬億元,營業收入

1,693。83

億元,同比增長

10。3%

;淨利潤

363。36

億元,同

比增長

25。6%

;不良貸款率

1。02%

,較

2016

年末下降

0。72

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

288。42%

,較

2016

年末

上升

133。05

個百分點;資本充足率滿足監管要求。

2021

年興業銀行年報顯示:經營業績持續提升。公司

輕資本、輕資產、高效率

轉型成效持續顯現,資本內生能力不斷增強。總資產

8。60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8。98%

;風險加權資產

6。10

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

7。75%

;營業收入同比增長

8。91%

2,212。36

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同比增長

24。10%

826。80

億元;

ROE

回升

1。32

個百分點至

13。94%

。總資產、營業收入、淨利潤增速高於風險加權資產增速,風險加權資產佔總資產比重較上年末下降

0。81

個百分點,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較上年末上升

0。48

個百分點至

9。81%

銀行營收增速和宏觀

很多觀點認為銀行與國家宏觀經濟相關性比較強,透過對比10年GDP複合增速9。26%,國家廣義貨幣供應量(

M2)複合增速10。78%,各項存款餘額增速11。18%,各項貸款餘額增速13。05%。幾家股份行看,招商銀行和興業銀行的營收年化增速為13。17%和13。96%,穩健增長,均高於M2和GDP增速,與貸款餘額增速相當且略高。平安銀行的營收復合增速為19。04%,增速快,比較激進。工商銀行的營收增速由於沒有公佈2021年業績,故採用9年複合增速資料7。12%,與GDP增速相當。再看看城商行寧波銀行的情況,營收復合增長率為20。80%,增速迅猛。說明:

銀行業不像很多人說的,我們銀行業已經世界最大沒有什麼成長空間。銀行業是經營貨幣的,只要經濟增長,M2會不斷增加,銀行的規模就會增加。銀行的營收增速是高於M2和GDP增速的,國有大行增速與GDP和M2大致相同,股份行的增速高於GDP和M2

銀行增長不是與GDP和M2增長速度完全同步,銀行業有固有的週期,且與經濟週期不完全同步。

營收的角度看銀行的內生性增長——速覽招商、平安、興業銀行年報

個人整理自國家統計局和公司年報

本文從營業收入的角度來分析到一下銀行的內生性增長和經營可持續性,從銀行的收入結構上看,銀行業的營業收入分為淨利息收入、中間業務收入(手續費和佣金淨收入)和其他收入。在我國的銀行業中,收入都是以淨利息收入為主,隨著銀行業引入巴塞爾銀行協議(資本充足率的要求使銀行的槓桿受限)和依賴資產規模擴張的舊模式遇阻時,淨利息收入為主的銀行面臨的轉型壓力更大。

中間業務收入

中間業務是指銀行不投入資金,只是依靠銀行信譽、業務、技術、機構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不形成銀行資產負債表內的負債和資產,給銀行帶來非利息收入的業務。銀行的中間業務品種繁多潛力巨大。國際先進銀行的中間業務佔比巨大,目前有部分國際先進銀行的中間業務高達

70%

以上。我國銀行業中間業務佔比比較低,而且某些中間業務收入佔比高的銀行也是將某些利息業務偽裝轉移列入到中間業務。整體上我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整體上處於發展初期,加上①我國銀行業目前實施分業經營制(國外好多銀行是混業,多牌照),同時②很多中間業務受法律限制。

個人整理招商銀行、平安銀行、興業銀行

3

家股份行,工商銀行

1

家國有行,寧波銀行

1

家城商行年報資料,如下:

營收的角度看銀行的內生性增長——速覽招商、平安、興業銀行年報

個人整理自司年報

發現招商銀行的中間業務穩步提升。而其他的銀行在

2020

年資料突然大幅向下,招商、平安已披露

2021

年年報,整理資料時我感覺很奇怪,平安銀行

2021

年披露

2020

年的中間業務收入計算中收比為

19。3%

,而

2020

年年報披露的

2020

年的中間業務收入計算中收比為

28。3%

,資料對不上,差異比較大而且年報中沒有找到註釋。同樣的問題出現在興業銀行、寧波銀行和工商銀行。後來反覆檢索,終於發現興業銀行在

2020

年報有註釋:

2020

年起,公司將信用卡分期業務收入進行重分類,將其從手續費及佣金收入重分類至利息收入,往期與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和利息收入相關的財務指標已重述

。同樣發現寧波銀行

2020

年年報也有同樣註釋。工商銀行

2020

年資料計算

2019

年中收比為

15。9%

2019

年資料計算

2019

年中收比為

18。2%

2020

年報也沒有找到註釋。

我發現是個會計準則變更的問題,

2021

2

5

日,財政部、國資委、銀保監會和證監會發布了《關於嚴格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切實加強企業

2020

年年報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如下:

營收的角度看銀行的內生性增長——速覽招商、平安、興業銀行年報

我先後和平安銀行和招商銀行打電話確認:

1、

問:平安銀行的

2021

年年報計算的

2020

年中收比為什麼大幅降低?是不是會計準則變更問題?即:信用卡分期業務收入從手續費及佣金淨收入轉回到利息收入。

平安銀行

:是的,是2020年2月會計準則新規,銀行卡分期業務列入到利息收入。平安銀行年報披露比較早,1月推出,所以年報沒有註釋,但是我們銀行2021年1季報有披露。這個不影響銀行利潤。

2、問:我關注到很多銀行受會計準則影響,銀行卡分期業務不能列入到中間收入,導致很多銀行2020年中間業務營收佔比大幅下降,招商銀行的2021年報中為什麼沒有出現2020年中間業務收入佔比由於會計準則調整大幅降低的問題?年報中沒有會計準則的調整解釋。

招商銀行:

我們不存在這個問題,我們銀行年報披露很詳盡,我們銀行要求比較嚴格,很早以前我們就將分期付款的業務收入嚴格按照按規定列入到利息收入,所以這個會計準則對我們沒有影響。我們銀行一直是專注於零售業務。比如我們的負債端都是存款為主,有的銀行負債端同業佔很大部分,每家銀行可能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模式,這就和個人一樣,差異化,我們不好做出評論。

3、 問:是的,招行年報披露很詳盡,比如加權風險資產高階法和權重法招行年報都做了披露,其他系統性重要銀行都只是披露高階法。這個準則會對未來銀行業務有什麼影響嗎?我聽過戴相龍行長一個講座,講到國內外銀行的差異,國外銀行的中間業務發達,佔比很大,有的在50%以上。假設未來像國外一樣低利率甚至零利率,營收佔比的銀行就會有很大的競爭優勢,畢竟中間業務的營收不消耗銀行資本金,是這樣嗎?另一個就是國外銀行的國外業務佔比很大,美國的銀行國外業務佔比超過50%,而我們銀行業的國內業務佔比在80%以上,國際化這塊會有很大潛力嗎?

招商銀行:

一、國外的利率的其實並不低,有的在2%左右。二、國外的銀行是混業經營,好多銀行有投行業務,不像國內銀行業務分業經營,牌照受限。所以(國外銀行)中間業務收入佔比顯得比較高。三、目前招行還是零售為主,立足於國內,拿不到國外的零售牌照。就像渣打銀行也是以亞洲地區為主,不像巴克萊銀行等,他們是全球化同時業務廣泛。四、很多銀行把信用卡分期業務收入列入到中間業務提高(報表)中間業務佔比,並沒有改變銀行利潤,但是,中間業務不消耗資本金,銀行增速上規模誰來給錢(融資)呢?

4、 問:就最後一點,很重要,作為一個投資者來說,我們投的是生意和公司,不是博取股票差價,希望投的是銀行能有內生性增長特徵,銀行的內生性可持續發展很重要,是嗎?比如:銀行透過自我造血來發展或者擴規模。混業經營含有投行業務是不是風險更大呢?

招商銀行:

混業經營含有投行業務的銀行比傳統的銀行風險可能要高一些。

透過中收入比得出簡單結論

1、 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雖然佔比很小,但能體現一家銀行的競爭力,中間業務的收入不消耗銀行資本金,靠的是銀行信譽、業務、技術、機構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也許中間業務收入高就是某銀行具備一個微弱護城河的表現或者在行業競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

2、 很多銀行將利息收入偽裝轉移到了手續費及佣金收入,提升了中間業務佔比,雖然不影響銀行利潤,但是影響了經營情況的真實性,可能會影響到我們對銀行的競爭優勢分析,要還原真實資料看。同樣估值和利潤情況下,我比較傾向於支援選擇真實中間業務佔比高的銀行這一觀點。

淨利息收入

銀行的利潤

調節空間太大,相對來說,營收可靠性就要強很多,淨利息收入在銀行業的營收中佔比較大,是營收研究的重點,獲取資金利息差便是銀行的利差業務了。

淨利息收入=生息資產×生息資產平均收益率-計息負債×計息負債平均成本率。

換一種說法是淨利息收入與資產規模和淨利差、淨息差相關,本文先不討論利息相關的因素,我們討論另外一個因素——資產規模。

從規模上看,目前的銀行的資本擴張受限與資本充足率相關,資本充足率是引入巴塞爾銀行協議以來給銀行帶的緊箍咒,防止銀行無限制上槓杆。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淨額/風險加權資產×100%。資本充足率提升的辦法有兩種:

一、提高分子,而提升核心一級資本增長由兩個途徑可以實現,即:外部股權融資實現增長和自身創造利潤實現增長,

要實現內生性增長就是不依賴外部融資,僅靠自身盈利來實現增長

。目前提升核心一級資本的辦法有①定向增發、配股、優先股和可轉債(需完成轉股)。這裡面可能還產生了一種隱含的套利機會,這屬於我投資體系的另外一部分,暫且不談。定向增發會稀釋老股東權益,配股就是向股東配股融資,可轉債介於兩者之間。②最好的是自身創造利潤留存資本金充實核心一級資本實現增長,內生性增長就源於此。

二、降低分母,相當於將風險加權資產配置在低權重資產上(調整風險加權資產結構),或者直接收縮信貸規模。這個最大的後果肯定是利潤和營收增速受限,畢竟規模減小了嘛!

這裡面最優秀的模式肯定是銀行依靠自身創造利潤實現增長,不依賴外部融資,充實核心資本保證規模擴張兼顧分紅回饋股東,可持續經營。從生意的角度講,這個和我們投資一家公司一樣,公司每年靠經營利潤完成業務擴張和分紅且可持續,不依賴外部融資(就是我們後面不需要在不斷的追加投資)。這也許是我們選擇銀行的一個好視角。

《2018年巴菲特致股東的信》中描述到:

尋找收購物件的時候,我們的原則是:

可持續的競爭優勢、優秀的管理層、基於有形運營資產的高收益率、高內生性增長,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價格一定要合理,我們要的是物美價廉、童叟無欺

風險加權資產收益率RORWA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自我補充能力基本上可以認為是於銀行的內生性成長能力,衡量銀行自我補充資本充足率的指標就是

RORWA

,單位風險資產的獲利能力往往決定了一家銀行是否具有內生性增長的潛質,

RORWA

計算中的淨利潤和風險加權資產這兩個因子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有密切的關聯。統計股份行、國有大行、城商行和農商行的

RORWA

如下:

營收的角度看銀行的內生性增長——速覽招商、平安、興業銀行年報

個人整理自銀行年報

顯然,按

RORWA

計算看:①招商銀行在自我補充資本充足方面有一定的優勢,當然這個指標也是僅供參考。因為

RORWA

指標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銀行風險加權的結構不變,政策原因,調整資產承擔的係數導致風險加權資產變化。風險加權資產,就是以銀行持有的各項資產所承擔的風險的不同,分別乘以監管部門規定的不同加權係數(如:國債為

0

,個人房貸為

50%

,普通企業貸款為

100%

等)後加總得出。監督政策會引導銀行對資本的高效利用。就是監管部門強制要求銀行按照其持有的風險加權資產總額配比固定比例的自有資金。同樣總額的資產,若加權係數不同,銀行為之準備的本金也不同。因為權重是人為劃分的(監管),有時不是真正的資產風險決定的。比如:國家鼓勵小微企業貸款,就降低小微企業權重,直接改變了風險加權資產,

RORWA

就會有變化,而實際上銀行的風險資產配置沒有任何變化。從這個角度說:②銀行受政策性因素影響還是很大的。

最後我們還是參考銀行公開的有沒有融資+分紅+核心資本充足率的綜合角度來思考銀行的內生性增長。

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

核心資本充足率對銀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達標,監管部門會限制銀行放貸規模;限制銀行員工薪酬;限制銀行向股東分紅;限制銀行開設分級機構;限制銀行投資其他金融機構;停止銀行某些業務等等直到資本充足率達標。

營收的角度看銀行的內生性增長——速覽招商、平安、興業銀行年報

個人整理自銀行年報

其中,興業銀行有2017年260億定向增發和2021年發行500億可轉債融資,平安銀行有260億可轉債融資(已完成轉股),寧波銀行有100億可轉債融資(已完成轉股)和120億配股(2021年11月已完成),張家港行有25億可轉債融資。2017年260億定向增發完成後,明顯看到2018年興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提升。寧波銀行有100億可轉債融資,2019年已完成轉股後2019年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提升。

規模增長和股東回報的平衡

保持新增風險加權資產的監管最低核心資本充足率的情況下銀行的極限分紅能力(不考慮融資):

營收的角度看銀行的內生性增長——速覽招商、平安、興業銀行年報

個人整理自銀行年報

這個要結合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看,就是新增的加權資產滿足監管的情況下的,估算的銀行極限分紅能力,像招商銀行和建設銀行,核心資本充足率比較高,利潤扣除留存資金後,可分紅的能力比較強且有持續經營能力。興業的核心資本充足率9。81%高於8。5%,扣除留存資金,2021年極限分紅能力也是比較高的,最近年報資料計算可達到54。86%,且有持續經營能力,實際分紅預案為2021年利潤的27。45%,按當前股價計算,股息率5。2%,說明內生性增長能力在好轉。如果預測資料準確,那麼農商行代表張家港行今年的極限分紅能力有所提升。平安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8。6%剛剛高於8。5%的監管紅線,扣除留存資金,2021年極限分紅能力已經很低了,說明平安最近規模衝的太快了或者風險加權資產配置激進,從而消耗的留存資本金大增,如果維持分紅率和,要麼降核充(但沒什麼可降空間)或調整風險加權資產配置(配置低加權係數資產,可能會影響營收和利潤),要麼融資維持擴張和分紅,融資需求看來很迫切!寧波銀行同樣有類似的問題,不過寧波銀行的核充比較高,維持分紅可以適當降低核充(利潤不能覆蓋新增風險加權資產的監管最低核心資本充足率)或調整風險加權資產配置,另一方面說明寧波銀行這兩年規模擴張的有點快或者風險加權資產配置激進(追求營收和利潤)。最慘的是民生銀行,比平安銀行更窘迫的境遇是除了面臨相同的情況還面臨著不能擴張規模導致的利潤下降,降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了,2021年8。51%比2019年8。89%明顯降低,說明民生銀行還在谷底掙扎,要麼融資(2016年預案的幾百億的轉債還在路上),要麼時間換空間。

保持新增風險加權資產的當前核心資本充足率的情況下銀行的最大分紅能力(不考慮融資):

營收的角度看銀行的內生性增長——速覽招商、平安、興業銀行年報

個人整理自銀行年報

這個表的意思是維持現有資本充足率情況下(維持目前資本擴張能力)可分紅能力。就是利潤在留存資本(充實核充,維持規模擴張能力)

+

分紅(回報股東)之間的平衡,內生性增長的銀行應該是前面的利潤能滿足後面兩者。

當然,以上很多資料(除了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和昨天興業銀行已披露2021年年報)沒有年報披露,只是個人推算,所以只是尋找模糊的正確,僅供參考!只是提供一種探討分析銀行內生性增長的思維框架和視角。

最後,內生性增長本身不是一個明確的報表指標,而是一種銀行經營的狀態。對於

高內生性增長、有可持續競爭優勢

的公司(銀行)有哪個投資者不喜歡呢?

營收的角度看銀行的內生性增長——速覽招商、平安、興業銀行年報

宣告:本文所列舉銀行只是用於分析研究,不代表任何機構,也不是推薦股票,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投資股票有風險,買者自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