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秘的角落》為何頻繁提到笛卡爾?現實與童話,未必是說大結局

數學家笛卡爾和一個比他小三十歲的公主克里斯汀相愛了。

國王知道後非常生氣,不僅流放了笛卡爾,還把公主軟禁了起來,笛卡爾不敢在信裡直接表達愛意,寫了一個公式:r=a(1-sinθ),國王以為不是情話,就把它交給了日漸消瘦的克里斯汀。

克里斯汀很開心,很快把圖形畫了出來,收到了笛卡爾的“比心”

國王逝世後,克里斯汀登基,立刻出發尋找心上人的時候,奈何笛卡爾卻先走一步,只留下了這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這就是《隱秘的角落》裡頻繁提到的有關心形線的故事

《隱秘的角落》為何頻繁提到笛卡爾?現實與童話,未必是說大結局

“不過也有人說,笛卡爾不是死於流放,而是死於背叛”,張東昇講完故事後,接著補充道,“相信童話還是現實,看你們自己的選擇”

童話還是現實?這個考量貫穿了《隱秘的角落》裡的整個故事

這個梗被很多人用來被形容大結局。

你選擇相信童話 那你可以覺得普普、老陳、嚴良,都還活著,大團圓。

《隱秘的角落》為何頻繁提到笛卡爾?現實與童話,未必是說大結局

你看呀,導演給了這麼多鏡頭,大家都有了新的生活,風和日麗陽光明媚。

如果你選擇面對現實。

是的,嚴良、老陳的畫面,都透著心思和詭異。

老陳廣場舞的畫面,只有他那一排多出來一個人

《隱秘的角落》為何頻繁提到笛卡爾?現實與童話,未必是說大結局

嚴良穿著白衣服進入開學典禮,大家都像沒看到一樣。

《隱秘的角落》為何頻繁提到笛卡爾?現實與童話,未必是說大結局

他們已經不在了。

但要說結尾幾個畫面是給觀眾構築的童話,那這個童話給得可太不走心了……

且不說前面提到的各種暗示,張東昇結尾的那句“我早就把她(普普)送醫院了”

《隱秘的角落》為何頻繁提到笛卡爾?現實與童話,未必是說大結局

前一秒說要讓他們活得像他一樣,下一秒說普普還活著。

前一秒說要讓他們活得沒有陽光,下一秒親手給了他希望和陽光

前後邏輯實在有點突兀,就像是為了交代普普沒有死刻意說的一句臺詞

且之前張東昇起結束通話了叫救護車的電話,下一秒就把普普送醫院去了,也完全沒有轉折點

童話,也要能讓人相信,才能叫童話。

給的這麼敷衍的,只能叫自欺欺人。

《隱秘的角落》為何頻繁提到笛卡爾?現實與童話,未必是說大結局

那麼,為什麼要提到笛卡爾的故事呢?

之前,我對

片頭動畫小人推的動作

給出了一個新的解讀:

不是暗示朱朝陽推朱晶晶下樓,而是朱朝陽推著自己變成了“朱東昇”

那麼關於“童話”,也就可以有另一種解讀

記得之前朱朝陽問張東昇的那句,“張老師,你相信什麼嗎?”

《隱秘的角落》為何頻繁提到笛卡爾?現實與童話,未必是說大結局

這段劇情,發生在《蒼蠅》一集,朱朝陽半編半真心地說了一段煽情的話,成功激起了爸爸的愧疚心,開始決心補償兒子

這時,他第一次嚐到了“套路”的甜頭

他發現“童話”沒有用,“現實”才能帶來實際利益但他此時還有一點良心在作祟,因為普普和嚴良,待他是那麼真心

這時候的朱朝陽,夾在現實與童話之間。

“現實”的父母

“童話”的嚴良和普普

《隱秘的角落》為何頻繁提到笛卡爾?現實與童話,未必是說大結局

所以他把這個問題丟給了張東昇,他知道,張東昇會給他他想要的答案

——我們是朋友

——朋友還讓你一個人來找我要錢,可真是好朋友

——我相信他們

——輕易相信別人,是要付出代價的

……

然後朱朝陽心安理得地選擇了現實,徹底“黑化”

《隱秘的角落》為何頻繁提到笛卡爾?現實與童話,未必是說大結局

導演反覆提到“笛卡爾”的故事,不只是說觀眾對於大結局,童話和現實的選擇。更是說,朱朝陽對於童話和現實的選擇

也是當我們站在岔路口的時候,對於童話和現實的選擇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吃虧是福”,這句話不是讓我們活得像個聖人,不爭不搶

而是告訴我們,不要和邪惡糾纏

即使你能從中奪得利益,卻已經被它拖下了水

善良在邪惡面前總是輸得很慘,但邪惡是同歸於盡的沉淪

我們都知道童話是假的,但相信童話,能夠引人向善

這就是童話的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