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巴蜀春秋之四十九

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文 和運超

白帝城,可謂巴蜀地區聞名遐邇的一處人文勝地。

論歷史,這裡有三國劉備臨終託孤的佳話;論文學,這裡有李白流芳千古的名篇《早發白帝城》;論風光,三峽風光享譽世界,白帝城正位於瞿塘峽口的重要地標,今天屬於重慶市奉節縣。

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但人們可能很少注意,白帝城為什麼以“白帝”為名?其實這裡並沒有供奉這樣一個神靈,這個名字還的確很容易讓人誤解,白帝在這裡的確不是傳說中的神靈,就是一個古人的稱號,白帝城就是這個古人而建,其實距離劉備的時間就百餘年而已。

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白帝廟中託孤堂

一、白帝城的“白帝”到底是什麼來歷?

在神話傳說中,白帝是上古五方神靈之一,主西方白帝之神,金姓,得姓始祖是少昊金天氏,也稱窮桑氏,名玄囂,從西周時代流傳下來的《周禮》中,當時人們就開始供奉了。

少昊之所以又稱“窮桑氏”,以《山海經》等傳說,他的母親在天上織布,工作到筋疲力盡的時候,常到西海之濱的一顆大桑樹下休憩玩耍,也正是在這棵樹下面,她孕育了白帝少昊。正好與東方青帝(太昊)、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北方黑帝(顓頊,也稱玄帝)相對應,統稱五方上帝,這是中華文化中上帝一詞的本源。

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這五方上帝就是被後人廣泛尊稱三皇五帝中的“五帝”,到春秋戰國末期,秦始皇吞併六國創立秦朝,為了推崇自己的功業和古代的三皇五帝相等,對這一稱號來了一個省略就成了“皇帝”。

秦漢以後,白帝及其西方神位並沒有僅僅作為後人崇拜的遠古神靈,還在歷史舞臺對應某些人事在社會中產生影響,這就是隨著陰陽五行流行起來的事。古代陰陽家、讖緯家往往把五帝和五行、五方種種有關事物互相聯絡,進行某種吉凶、感應的解說。所以,白帝、赤帝第一次轟動一時的讖緯效應就是劉邦斬白蛇,寓意他是帶著光環降生的重要人物。

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白帝廟的外觀

漢朝中期,原本屬於陰陽家的董仲舒藉助研讀儒家經典投身宮廷,變成了重要大儒,他把天人感應和漢朝興盛更加神話。儘管漢元帝以後確實儒家學說成為主流,但民間讖緯陰陽學說一直十分流行,從兩漢一直影響到三國。就在西漢末年新莽時期,又一個白帝出現了,這就是佔據巴蜀的公孫述。

二、公孫述為什麼也叫白帝?

公孫述,字子陽,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那個時代,佔據巴蜀達十來年(稱帝十二年),因為與光武帝劉秀長期對抗,還殺了岑彭、來歙兩個大將,被視為反派角色。實際上公孫述不同於王莽、隗囂等人,能力不差,只是缺乏爭雄天下的戰略眼光。

公孫述原本是靠老爸公孫仁的父蔭出仕,二十出頭當了天水郡清水縣小官,將此地治理富足安寧。郡守非常賞識,讓他兼任管理五縣,公孫述照樣將五縣治理的井井有條,幾乎算夜不閉戶,天水一郡都視其為奇才。顯然在西漢末期,無非就是依靠儒家經學仁德與寬厚特色教化民心,在沒有大事的情況下,一般還是能夠起到效果。

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影視劇中劉秀形象

王莽新朝以後,公孫述調到蜀中任導江縣守(導江縣名稱早廢棄,實際是今成都所轄邛崍市)。更始二年(24),更始帝劉玄派柱功侯李寶、益州刺史張忠領兵萬餘人進攻。公孫述依靠地勢險要(邛崍境內至今多山),民眾歸附,派弟弟公孫恢,在綿竹大敗李寶、張忠,此後公孫述威震益郡,屬下就勸說趁機建立名號,公孫述就自為蜀王。

不久,光武帝劉秀在中原重建東漢(25,建武元年),公孫述也稱帝,自號成家(一作大成),尚白色,建元龍興。以李熊為大司徒,弟公孫光為大司馬,公孫恢為大司空,改益州為司隸校尉,蜀郡為成都尹。

當時,越巂(指漢代越嶲郡,今四川攀西一帶)土著任貴殺死王莽任命的大尹枚根,投降公孫述。公孫述使將軍侯丹開白水關(今廣元市青川縣東北,或指今營盤鄉五里埡一帶),北守南鄭;將軍任滿從閬中下江州(今重慶市),東據扞關(就在奉節一帶)。於是所有益州之地盡歸公孫述所有。

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白帝廟明良殿方位歷史上是紀念公孫述的位置

更始帝劉玄失敗後,光武帝劉秀忙於山東事務,關中豪傑呂鮪等擁兵眾達萬,多往歸公孫述,都拜為將軍。於是在漢中一帶積聚糧食,在南鄭修築宮殿,備置公卿百官。

據說公孫述廢除銅錢,置鐵官以鑄錢,也能證明他對經濟有一些因地制宜的辦法。當時的交通條件,巴蜀與外界在經濟方面還沒有後來那麼繁榮。所以,蜀地鐵錢出現是一種特殊情況,歷來也有認為可能地方私鑄在先,未必因公孫述而起,他只是順應了當地的經濟特色。

當時有蜀中童謠說:“黃牛白腹,五銖當復。”人們說王莽稱“黃”,公孫述自號“白”,五銖錢是漢代貨幣,寓意天下當歸還劉氏。當時人們普遍喜好符命瑞應之事,劉秀表現稍好,也不完全例外,這是漢朝以來風俗大流,直到東漢末年著名讖語——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所以曹丕立年號黃初,孫權立年號黃武,都與這一讖語有關,可見這一風俗影響深遠。

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東漢大將岑彭死於征討公孫述

公孫述當然非常迷信符命這一套,以孔子作《春秋》,為赤制而斷十二公,解釋漢高帝至漢平帝已經過十二代,歷數已完,一姓不得再受命為帝。又引《錄運法》說:“廢昌帝,立公孫。”《括地象》說:“帝軒轅受命,公孫氏握。”用種種說法證明黃承赤,而白繼黃,他據西方為白德,正好取代王氏。還幾次將這些理論傳書中原,希望以此影響更多人,公孫述就從五方五行而言,認為自己是感應天命的白帝轉世。

之後,夾在中原劉秀和巴蜀公孫述中間,位於陝甘的隗囂成了牆頭草,投降了劉秀又改投公孫述。公孫述為了獲得盟友和緩衝,積極救援隗囂,另外出兵在荊州邊地搞一些小動作,基本屬於自保。他其實具備關山險要,也有大量人才投靠,可他沒有長遠眼光,缺乏和劉秀爭雄的銳志。

唯一一次較好機會是建武六年(31),公孫述的騎都尉荊邯看到東方將平,漢兵將向西征討,就提出過聯合一些西部殘存勢力,像當年合縱連橫一樣挫敗劉秀,大家可以出擊中原各自發展勢力。結果等劉秀恢復過來,重新解決隗囂和公孫述時,他們兩家很難阻擋劉秀的漢軍了。建武八年,隗囂被滅,部將王元來蜀中投降,公孫述任命為將軍。

建武十一年(35)春,徵南大將軍岑彭(南陽新野人,東漢中興大將之一,雲臺二十八將第六位,平定荊州和隗囂的功臣)發起進攻,漢軍進入蜀地至江州(今重慶市),得知江州“城固糧多”,留一部軍士圍城,主力進攻成都。岑彭順江長驅到達武陽(今四川眉山市彭山縣武陽鎮)。

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東漢大將來歙死於征討公孫述

為避免大戰,光武帝劉秀寫信勸公孫述投降,公孫述說:“興與廢都是命運。哪裡有投降的天子呢!”漢中郎將來歙(南陽新野人,祖上就與劉秀家族有姻親,能文能武,地位在東漢功臣中非常高,收復隗囂和馬援等有功,很得蓋延、馮異等人敬重)急攻王元、環安,環安派刺客殺來歙;公孫述又派人刺殺岑彭。劉秀為平公孫述連損兩大主將,改派吳漢為主帥繼續主持戰事(來歙遺體回洛陽後,劉秀親自送葬),次年九月,終於攻破成都。

在最後時刻,公孫述和將領延岑還進行一次絕地反擊,延岑說:“男兒應當在死中求生,怎能坐著等死!財物是容易聚斂的,不應當吝惜。”公孫述將收藏的金帛全拿出來,招募死士五千多人,在市橋配合延岑,假裝建立旗幟,鳴鼓挑戰,暗地卻派遣奇兵繞到吳漢軍後面,攻破漢軍。吳漢墜落水中,抓著馬尾巴得以逃出。吳漢十分惱怒憤恨,再次追擊,徹底將公孫述、延岑等家族全部剿滅。

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對於公孫述佔據巴蜀,清朝史學家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評價,認為他和其他對抗劉秀的人有所不同:“其於漢也,抑非若隗囂之已北面而又叛也。於一隅之地,存禮樂於殘缺,備法物以昭等威,李業、費貽、王皓、王嘉,何為視若戎狄而拒以死邪?自述而言,無定天下之略,無安天下之功,飾其器,惘其道,徇其末,忘其本,坐以待亡,則誠愚矣。自天下而言,群競於智名勇功,幾與負爪戴角者同其競奰,則述存什一於千百,俾后王有所考而資以成一代之治理,不可謂無功焉。”

三、古代白帝城與今天白帝城是同一座城嗎?

當東漢初年公孫述的勢力到達奉節地區時,當地還叫魚腹縣,公孫述聽到位於瞿塘峽西口北岸的一口白鶴古井白霧升騰,宛如白龍,以流行的符命讖緯學說解讀,公孫述以為是“白龍獻瑞”,他當時正在四處製造合乎白帝化身的種種祥瑞,所以在這裡築造一座新城,名號白帝城,又稱子陽城(公孫述字子陽),所以,白帝城的名稱其實由此而來。

公孫述其實可能並沒有到過他建造的白帝城,對於符命祥瑞和治理蜀地的功績,儘管公孫述目光狹隘,沒有遠見,但巴蜀當地百姓還是十分感念的,所以,約在東漢中期就在白帝城山上有祭祀他的廟宇了。

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三國演義中劉備託孤情節

百年之後,號稱光武帝后裔的劉備再次佔據巴蜀,在這座並不起眼的小城誕生一出君臣契合,弘揚忠義的託孤佳話。都知道,劉備建立蜀漢以後為了奪回荊州,起水陸聯軍數萬討伐東吳,結果在夷陵山區舍舟就步,被陸遜設計打敗,敗退白帝城,憂傷成疾。

劉備既有傷病,更覺羞愧,至此不願返回成都,一直住在白帝城,改名擴建行宮為永安。從章武二年夏天(222年8月)敗退回來,在白帝城養病達半年,章武三年春,感覺身體不行了,急忙叫諸葛亮、李嚴等重要大臣,帶著太子劉禪及其他子嗣來永安宮鄭重其事託孤。在後來的歷史歲月中,劉備託孤的名聲遠遠超過原本公孫述建造白帝城的由來。

晉朝以後,為了淡化蜀漢的影響,把這裡恢復叫魚腹縣,城池沒有大的變化。唐代《元和郡縣誌》記錄“白帝城週迴七里,西南二面因江為池,東臨瀼溪(今名草堂河),唯北一面小差逶迤,羊腸數轉,然後得上”。另外《舊唐書·地理志》稱,白帝城為公孫述所築新城,東北二里開外另有一座赤甲城,是原漢朝魚腹縣舊城。

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奉節舊縣城樣貌

白帝城中白帝廟是今天主要旅遊地,是原永安宮為主的內城核心,完整的白帝城是以白帝山為主的一座小城,到南宋為加強保衛擴建有大城,包括白帝山、雞公山(白帝城以北)、擂鼓臺三處防禦設施,今天已經無法重現了。

隨著後世人們對三國故事、三國文化的喜愛和推崇,很少有人再提白帝城的真正主角公孫述,無數文人墨客遊覽憑弔,除了山水景觀描寫,無一例外都稱頌劉備、諸葛亮的君臣契合。唐代以後,歷代詩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黃庭堅、范成大、陸游等都登白帝,遊夔門,留下大量詩篇。以至於今天白帝廟內集中主打“劉備託孤”的三國人物塑像。

儘管景區內還有瞿塘峽懸棺文物和隋唐以來73座書畫碑刻,以及歷代文物3000餘件,古今名家書畫100餘幅。除了介紹由來的基本文字,整個景區完全看不到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任何文物古蹟留存,實在讓人疑惑,到底什麼時候,公孫述會離奇地從白帝城消失了?

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舊三峽夔門之雄景觀

雖然晉朝時期對蜀漢影響有過排斥,可之後歷朝歷代畢竟都弘揚忠義,三國故事、三國文化在文人墨客和民間百姓心目中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對劉備託孤的推崇,地位提升是可以找到依據。但並不一定非此即彼,公孫述和白帝城本源事蹟就會隨之湮滅。在唐宋以來還是雙方並存的,公孫述的廟宇和塑像一直是在主殿主要位置(今天明良殿的範圍),並沒有因為抬升三國文化就銷燬公孫述的影響。

據說到明朝中期正德年間,程朱理學的儒家忠孝節義觀念已經有些古板,當地夔州巡撫林俊就認為公孫述在光武中興面前不服從漢朝,屬於反派角色,下令搗毀了白帝廟中心公孫述的塑像和一些紀念他的碑刻畫像,另外補充了馬援(馬援不屬於雲臺二十八將,但在東漢初年是穩定邊疆有大功的人物)、江神、土地等塑像。

之後官員繼續多塑關羽、張飛等三國人物塑像,白帝廟開始完全改成以三國文化為特色的勝地,開始失去原本白帝城的意義。即便如此,明朝改建的白帝廟還是在明末義軍戰火中毀掉了。

都知道劉備託孤,為什麼建造白帝城的公孫述遺蹟卻在歷史上淹沒不存?

舊三峽夔門瞿塘峽風光

清朝康熙年間,巴蜀恢復安定,重修白帝城和白帝廟仍然以弘揚三國文化為主,這就是成為流傳今天的白帝城,新中國以後為了開放遊覽,70年代在清朝白帝城基礎上經過一次比較大的維護修葺。

今天奉節縣經過三峽工程的建設,長江水位抬高175米,舊奉節縣包括永安鎮等古鄉鎮全被淹沒。白帝城景區成為被江水環繞的湖心島模樣,新城在江岸重新修建,旅遊船隻基本算是到達過去的半山腰了,原來“夔門之雄”的氣勢客觀上削弱不少。

滾滾長江東逝水,奉節在今天享有中華詩城美譽,人們如果再登臨白帝城,那種千古悠悠詩意比歷史上的感覺要淡很多吧,尤其單一隻有三國文化的遺蹟,號稱白帝城中無白帝,唯有留給後人好奇者去摸索緣由,或者到此憑古懷幽時發出一些單純地慨嘆了。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