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思維如刀鋒般犀利,提升邏輯思維的3個方法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這些場景:

“爸爸,你說玩手機對眼睛和學習不好,你不讓我玩手機,但你下班之後總是坐在沙發上看手機!”

(當你孩子抱怨不能玩手機時)

“這位同學,你指責我在電影院裡,不能大聲喧譁,你現在難道不是在大聲喧譁麼?”

(當有人在電影院大聲吵鬧被你制止時)

“小明買了電腦,成績提高了,小紅買了電腦,成績也提高了,所以,爸爸,如果你給我買電腦,我下次考試肯定能考好!”

(當孩子提出請求買電腦時)

……

你覺得的確很有道理,但是細細想一下,又覺得哪裡怪怪的,有點不太對勁。的確,這些話裡都存在邏輯漏洞,是經不住推理的。布蘭登·羅伊爾在《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裡,這樣說到:所謂的邏輯推理,

在廣義上就是”我們評估資訊的過程”。

我們需要善於提出問題,蒐集相關資訊,用正確的方式對這些資訊進行評估,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讓思維如刀鋒般犀利,提升邏輯思維的3個方法

為什麼我們要訓練邏輯思維?

首先,我們必須瞭解一點,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可能會受到自身的影響,由此,我們會更加留意自己需要或者喜歡的資訊,而忽略真實的資訊,這就導致,我們看到的不是客觀的世界,而是“想要看到的”世界。

這就是羅輯思維裡說到的“選擇性感知”。“

當一個人手裡拿著錘子,他看什麼都像是釘子。”就是這個道理。

其次,我們在盡力尋找世界的普遍性規律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把相關關係當成因果關係。有的時候,我們甚至會將一些巧合事件當成是因果關係,作者為我們舉到一些例子:

林肯遇刺前一週曾經待在馬里蘭州的夢露市;肯尼迪遇刺前一年曾跟瑪麗蓮·夢露交往。

但其實,選擇性感知和巧合事件的背後,隱藏的是

“光環效應”

,就是指人們總是喜歡根據某起單一事件或某個單一特質來積極看待某個人,地點或者事物。

作者將人們的思維模式分成四種類型:現實型,理想型,分析性,綜合型。現實型以結果為導向,比較注重“完成任務”。理想型以過程為導向,比較注重找到正確答案。分析性以分析為導向,比較注重進行一套完整的評估。綜合性以整體為導向,比較注重獲取綜合而全面的資訊。

人們思維方式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也不一樣,所以獲得相關資訊,用正確的方式對資訊進行評估的邏輯推理過程,就顯得太重要了。

我們在生活中,會面對很多問題,尤其是當孩子向我們提出一些問題時,我們該如何開啟我們的思路,解決問題呢?作者為我們提供了7種方法:

水平思考法,發散性思維和聚合性思維,思維導圖,逆向思維,點子孵化器,頭腦風暴,重述問題。

讓思維如刀鋒般犀利,提升邏輯思維的3個方法

如何做決策

無論是解決問題,還是把握機會,都要學會及時做決策,作者為我們介紹了一些有用的決策工具,這些決策工具的最大價值就是幫我們理清思考結構,讓我們的思考脈絡更加清晰。工具包括:利弊分析法,矩陣分析法,決策樹,機率樹,加權法,效用分析法,沉沒成本,假設測試法和囚徒困境。在這裡,我們主要介紹4中決策工具。

假設我們現在面臨一個選擇:在一個很特殊的日子,正好也趕上了一次打折很厲害的旅行,你在考慮,是否要請假兩天,利用工作日的時間帶著孩子去旅行。而當你一切準備妥當之後,領導給你打電話,有一個專案需要你完成,而這個專案對升職有很大影響。你該怎麼辦呢?那麼,我們在做全盤考慮的過程中,一定會用到一些工具幫助我們做出最恰當的選擇。

決策樹:

就是用圖形的方式列出某個決策可能導向的多種結果。比如說,你可以將兩種選擇展開聯想,用樹形圖羅列出帶來的諸多結果,從而加以比較。

加權排序法:

所謂的加權排序法,就是將你認為的重要的因素加以排序,根據重要的程度賦予不同的值,然後和當前的結果相乘,得到一個新的結果,舉個例子:現在某所學校要進行獎學金評選,設定期中考試佔70%,期末考試佔30%。這時候有兩個學生,A期中考試得100分,期末考試得90分,B期中考試得90分,期末考試得100分。如果按照平均分來看,兩個學生不分上下,但是透過加權方式的計算,A綜合得分97分,B得分93分。A排名在B前面。

沉沒成本:

假設這時候,你經過權衡,決定放棄帶孩子出行的機會,回到公司上班以求升職。那麼前期付出的因為打折不可推定的機票,推掉住宿必須支付的現金等等,就成為了沉沒成本。作者指出,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任何已經發生的成本都不應該影響你對未來的決策。唯一能影響你未來決策的因素是兩種選擇的利弊分析。人之常情,我們會想要去做一些彌補,來挽救我們付出的成本,但是從理性角度來說,最好忘掉這些,因為另一種選擇帶來的收益在你看來更加重要。

讓思維如刀鋒般犀利,提升邏輯思維的3個方法

如何進行論述分析

現在,我們來看看文章一開始的場景,那些讓我們感到困惑的觀點。如果我們能夠懂一些論述的最基本的知識,我們是可以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正確的回答的。首先,我們來看看經典的論述的要素:

經典的論述包括論據、關鍵假設和論點三個要素,三者的關係為:論點=論據+關鍵假設。

如果想要駁倒一個人,通常兩種方式:質疑對方的論據,或者攻擊對方的論述過程。我們必須認真分析對方的論點,論據和論述過程。

比如說孩子希望你能給他買一臺電腦的例子。他的論點是:應該買電腦。論據是小明和小紅買了電腦成績提高。其中隱藏的假設是,學生買了電腦可以用來查詢資料,方便學習。如果按照論述的要素,我們可以發現,這裡的假設是不成立的,歸納原因不完全,成績提高的要素有很多,不一定是買電腦,其次,孩子所舉的論據是以偏概全,不用用個例代替整體,有的學生因為沉溺電腦遊戲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的例子,孩子有意的忽視了。

所以在這裡,我們介紹5個常見的推理漏洞:

比較和類比假設漏洞:

即把兩個雖然不同,但邏輯上卻相等的事物進行對比。舉個例子,某項在小白鼠身上做實驗的醫學實驗成功了,但是不能代表完全適用於人類。

代表性假設漏洞: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偏概全。我們不能說馬雲是男人,他成功了,俞敏洪是男人,他也成功了,就證明,只要是男人做事業都會成功。很顯然,這個結論是錯的。

好證據漏洞:

人們為了在論述中獲勝,總是會選擇那些支援自己觀點的證據。比如說,有人想抽菸,就會說“抽菸有利於創造”“抽菸有利於減肥”,而反對抽菸的人,則會說“抽菸有害身體健康”“吸菸浪費錢”等。如果想要保持客觀,就要列出所有和手頭問題相關的證據。

因果假設漏洞:

我們說兩件事之間的關係可以分成有因果關係和無因果關係兩大類。如果再要細分,可以分成六類關係。

讓思維如刀鋒般犀利,提升邏輯思維的3個方法

圖片來自原書

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

我們常常把相關關係當成因果關係。

比如說個子高的人更容易成為NBA球員,然而並非所有的球員都是高個子。身高和成為球員只能算是高相關關係,而非因果關係。

實施假設漏洞:

網路上曾經有個段子:我曾經一直在思考,我到底是上清華,還是上北大呢。後來發現我多想了。那麼這句話的前半段就屬於實施假設漏洞。這句話預設的前提是,這個孩子具有上清華或者上北大的能力,可以二者擇其一。

邏輯方式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出現邏輯錯誤,其實和我們的表述有很大的關係,而問題往往出現在模糊的表述中。一旦把問題陳述清楚了,問題也就明晰了,容易解決了。作者建議我們,在生活中,要注意兩種邏輯表述方式:“只要。。。就”句式和NSMA陳述。

“只要...就”句式,

涉及到邏輯裡的充分必要條件。充分條件是“足以讓目標事件發生的條件。”而必要條件是“目標事件發生一定要具備的條件”,但不足以導致事件發生。這個句式是單向成立,不可逆的。舉個例子,只要是一百元人民幣,就是紅色的。但是你不能說只要是紅色的,就是100元人民幣。但是你可以說,如果不是紅色的,那就不是人民幣。關係如下:

讓思維如刀鋒般犀利,提升邏輯思維的3個方法

圖片來自原書

NSMA陳述:其實就是

no,some,most,all。完整表述就是:沒有A是B。所有A都是B。有些A是B。大多數A都是B。如果用圖來表示,則是:

讓思維如刀鋒般犀利,提升邏輯思維的3個方法

圖片來自原書

透過A和B的關係,我們發現,“有些”陳述句是可逆的,但是“大多數”往往是不可逆的。

當我們把這些最基本的邏輯概念,論述方式和句式搞清楚之後,就會發現生活中許多令我們感到一時語塞的地方,其實很簡單。布蘭登·羅伊爾在《一本小小的藍色邏輯書》裡還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邏輯推理題,將這些題目一一搞清楚,我們會發現,我們也解開了很多生活之謎。而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場景,也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讓我們學點最基礎的邏輯,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