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150萬,名字取“安居於山嶽”之意!

四川省,簡稱“川”或“蜀”,省會是成都市,位於中國大陸西南腹地。北宋真宗鹹平年間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下轄18個省轄市,3個自治州,17個縣級市,108個縣,4個自治縣,54個市轄區。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150萬,名字取“安居於山嶽”之意!

其中,就安嶽縣來說,人口超150萬,隸屬於四川省資陽市,位於四川盆地中部,地跨東經104°56′51″~105°45′14″,北緯29°40′32″~30°18′53″之間。東鄰重慶市潼南區,東南靠重慶市大足區;南接重慶市榮昌區和內江市東興區,西南接內江市東興區;西倚內江市資中縣,西北連樂至縣、遂寧市安居區。在歷史上,安嶽縣這一建制始於北周時期,名字取“安居於山嶽”之意!

首先,安嶽縣隸屬於四川省資陽市。安嶽縣海拔247。0~551。2米,沱江、涪江分水嶺從西北向東南貫穿全境,丘頂海拔多在450~550米之間,最高海拔551。2米(大埝與建華兩鄉界嶺),最低海拔247米(白水鄉龍臺河出區境處)。地貌型別以丘陵為主,丘坡多數為梯田、梯地,丘間溝谷發達,稻田集中分佈。境內地貌主要受巖性、構造和表生作用的控制,廣泛發育構造剝蝕地貌形態,根據溝谷切割深度,劃分為深丘、中丘、淺丘三類。安嶽縣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雨熱同季,雨水充足,但時空、地域分佈不均,有冬幹、春旱、夏旱連伏旱、秋雨多的特點,光照較足,無霜期長,風速小。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150萬,名字取“安居於山嶽”之意!

就安嶽縣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屬蜀國的疆域。到了戰國中期,秦國消滅了蜀國,今四川省安嶽縣一帶成為秦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了秦朝。在郡縣制下,今資陽市安嶽縣一帶屬蜀郡這一建制。西漢時,安嶽縣境界於犍為郡的牛鞞(今簡陽)、資中(含今資陽)及墊江縣(今合川)之間。東漢時,縣境分屬於牛鞞、資中、德陽、墊江4縣。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安嶽縣一帶成為蜀漢的疆域。北周建德四年(575年)置普州及安嶽縣,州、縣同治一城,即今安嶽縣城。

安嶽縣名,據宋樂史(太平寰宇記)記載:“邑地在山之上,四面險絕,故曰安嶽”。在唐人杜佑《通典》中也有“安嶽郡城因山為止,四面險固”之說。明曹學佺《蜀中廣記。蜀郡地名通釋》說:“安嶽以地在山上,險而即安之義也。”足見安嶽之得名,是因當時縣城建在(鐵鋒山)上,便於防守,取“安居於山嶽”之義。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150萬,名字取“安居於山嶽”之意!

隋開皇三年(583年),普州及安嶽縣如故。普州轄安嶽、普慈、安居、永康縣,直屬於西南道大行臺(成都)。大業元年(605年)年,廢普州,所領各縣隸屬資州;大業三年,廢資州為資陽郡,該地區屬之。唐武德二年(619年)復置普州。天寶元年(742年)改為安嶽郡。乾元元年(758年)廢郡複稱普州,屬劍南東道,領安嶽、普康(今安嶽所轄)、崇龕(今潼南縣轄)、安居(今遂寧市轄)、普慈(今樂至縣轄)、樂至6縣。州治在安嶽縣城。北宋建立後,仍設普州及安嶽縣,州縣同治一城。乾德五年(967年)崇龕並於安居,普慈併入樂至。熙寧五年(1072年)普康併入安嶽。普州隸屬潼川府路。元至正四年(1344年)復置安嶽縣,安居、樂至兩縣併入,屬遂寧州。

四川省一個縣,人口超150萬,名字取“安居於山嶽”之意!

最後,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復置普州。洪武九年州廢,合併石羊縣地,隸屬潼川州,川北道。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併入蓬溪。康熙五年(1666年)併入遂寧,十九年改並樂至共為一縣。雍正六年(1728年)又各分一縣。雍正十二年屬潼川府,川北道。到了1914年,安嶽縣屬嘉陵道。1928年,安嶽縣直屬於四川省。1998年4月,成立資陽地區,安嶽縣屬之。2000年12月,撤銷資陽地區,成立資陽市,安嶽縣屬之。如今,安嶽縣隸屬於四川省地級資陽市。截至2019年底,安嶽縣總面積達2700平方公里,下轄2個街道、32個鎮、12個鄉,總人口約為155。6萬人。因此,非常明顯的是,安嶽縣是四川省人口最多的縣之一。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