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三教九流和五行八作到底指的是什麼?

古代三教九流和五行八作到底指的是什麼?

在形容各色人等或職業時,習慣用“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來概括。“三教九流”指的是哪些人?“五行八作”都是什麼職業?

“三教九流”,舊指宗教或學術上的各種流派。也泛指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古代白話小說中的“三教九流”,往往含有貶義。“五行八作”,為民間泛各行各業的俗稱,起源於南宋時期。

“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三教”排列順序的先後,始於北周建德二年(公元573年)。《北史·周高祖紀》:“帝(武帝宇文邕)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以儒教為先,道教次之,佛教為後。”

儒教又稱“孔教”“聖教”,以“仁”為最高信仰,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終極目標。後為了同崇尚黃老列莊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區分開來,從南北朝開始叫做儒教,又被稱作聖教。“儒教是中華民族土生土長的宗教”,需教是禮樂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繼承者。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以丹道法術為修煉途徑,以得道成仙、永生不死,與道合一為終極目標,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和信仰心理。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指東漢時由印度傳入我國的佛教。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印度人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入寂滅、斷盡一切煩惱。

“九流”,最初的“九流”指的是先秦的九個學術流派,見於《漢書·藝文志》。這九個學派是指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後來,“九流”被用來代表社會上的各行各業,在“九流”中,又分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

“中九流”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尼。

“下九流”是: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拐騙及巫婆)、盜、竊、娼。

“五行八作”,民間泛指各行各業的傳統俗稱,源起南宋,泛指各行各業。“五行”,具體指的是:車行、船行、腳行、商鋪行、衙役行。“八作”是指:金匠、銀匠、銅匠、鐵匠、錫匠、木匠、瓦匠和石匠。

“五行八作”和“三教九流”,都是行業和職業的名稱在最初並不含有貶義,只不過是對不同人群的概稱而已。自唐人撰寫的《春秋穀梁序》中,把“九流”和“異端”並列後,加之佛教、道教迷信色彩日盛,後人就用“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來泛指社會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門、各行各業各式人物,從此含有貶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