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要習慣“三多”和“三少”

人到中年,要習慣“三多”和“三少”

中年,是人生的分水嶺。

中年人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事業,心性不同,際遇不同,人生也就千差萬別。

有人事業有成,成為行業的翹楚,企業的棟樑,為了實現夢想而奮鬥;有人庸庸碌碌,只不過是在為生計奔忙。

生活雖不同,感悟卻相通。

梁實秋曾說:中年的妙趣在於相當的認識人生,認識自己,從而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中年,這個特殊的人生階段,每個人都在不斷地索取,同時又在不斷地失去,總結起來,就是人到中年,要習慣“三多”和“三少”。

人到中年,要習慣“三多”和“三少”

01 為別人奔忙越來越多,關注自己越來越少。

中年人,沒有閒人。

無論是為了事業,還是為了家庭,每個中年人都在不停地奔波,只不過都是在為他人奔忙,越來越少有精力去關注自己的內心。

中年人,父母都已到了晚年,需要你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父母的身體狀況,往往決定著一箇中年人的生活狀態。

中年人,子女正是青春期,最叛逆與衝動的階段,教育是個大挑戰,與青春期子女的關愛與鬥爭,讓每個中年人都痛並快樂著。

中年人,總是在奔波勞碌,可都是為誰辛苦為誰忙?唯獨缺少對自己的關心。

中年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就不關心自己的需要了,做飯或點餐的時候,老人們愛吃什麼或者孩子們愛吃什麼那就吃什麼吧。

放假了想去哪?孩子們想去哪就去哪吧,自己永遠是最後考慮的那一個,中年人的無私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渾然天成。

中年人,有愛又無私,習慣了為別人操心,但也別忽略了自己,只有照顧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顧別人。

人到中年,要習慣“三多”和“三少”

02 應酬越來越多,知心朋友越來越少。

中年人,不缺朋友,最缺友情。

人到中年,社會關係是最豐富的時期。認識的人多,有過交往的朋友更多,發小、同窗、同事還有商業夥伴,每天需要應酬的往來不計其數,看上去朋友特別多,可實際上能交心的卻越來越少。

有多少中年人,每天都有酒局,卻過成了最孤獨的人;每天都在喧囂刺激中度過,內心卻是無比的寂寞。

過往的知心朋友,無論當初多麼無話不談,推心置腹,都抵不住歲月的侵蝕和俗世的紛擾。

中年人,早已不再單純,不會輕易表露自己的內心,也不會傻傻地就相信別人的真情流露。

交心,這個年輕時簡簡單單的衝動,在中年人身上變得無比艱難,當習慣了戴著面具生活,慢慢的就忘記了不戴面具的自己了。

人到中年,早已習慣了內心的孤獨,至於友情和知己,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人到中年,要習慣“三多”和“三少”

03 困惑越來越多,衝動越來越少。

中年,是一個人價值觀打破重塑的時期。

人生有三個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人到中年,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階段。

都說中年危機,實際上是信仰的危機,年輕時對世界的認知到了中年開始崩塌,當經歷過世界黑暗的另一面,瞭解了人性的複雜與矛盾,心中產生的困惑會越來越多,你開始懷疑自己的奮鬥,懷疑自己當初的堅持,甚至懷疑這一切的意義。

困惑是開悟的起點。

中年人,不會像年輕人那樣輕易就陷入狂熱與衝動,反而總是在懷疑和否定中不斷探究,在自我與外在的衝突中尋求解脫之道。

糾結而又深邃的中年人,什麼時候從困惑中走出來,什麼時候就了悟了生命的意義,找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

人到中年,要習慣“三多”和“三少”

(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