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寧救火犧牲時,年僅15歲,現如今他的父母過得怎樣?

小小少年,很少煩惱,眼望四周陽光照

”現代的少年們都聽著《小小少年》長大,成長在無憂無慮的童年環境中。而在幾十年前,有那麼一位英雄少年,為了保護國家和社會的資源,他的生命早早地停留在了15歲。

他光輝的事蹟成為了青少年

奉獻精神

的代表,他在2019年9月被評為“

最美奮鬥者

”,不過他的父母卻相當平靜,從不拋頭露面。

賴寧救火犧牲時,年僅15歲,現如今他的父母過得怎樣?

儘管由於社會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不再宣揚他

英勇獻身

的精神,不過他身上體現出的

利眾精神

見義勇為

的高尚品德依舊值得我們學習。

小小賴寧

賴寧出生在

四川省石棉縣

的一個平凡家庭,父母倆都是水利局的一般幹部,從小就教育賴寧要有社會責任感。他也不負眾望,從小就品學兼優,成績在班上數一數二。

他擁有一個夢想,要成為像

李四光一樣偉大的地質學家

。他努力學習的同時,也不忘幫助同學,為班集體做了很多貢獻。於是從小學起,便年年獲得

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

等稱號,深受同學們和老師的喜愛。

賴寧救火犧牲時,年僅15歲,現如今他的父母過得怎樣?

而他的社會責任感也遠遠不止於體現在學校,賴寧也同樣在為社會上做出貢獻。石棉縣附近有一條大渡河,而一大群不守法的村民總是非法捕撈,破壞環境的生態。賴寧看見了,親自寫了一封長信,寄給人民政府,要求大力打擊這樣的違法行為。

此外,石棉山區總是火險區,經常會出現

山火

這樣的意外情況。賴寧作為小學生,卻就參與過3次上山滅火,可見他小小的年紀卻依舊有極大的抱負。

而他做了這些好事後,甚至從不張揚。就在其他小孩都在炫耀自己的哥哥多麼多麼厲害的時候,他卻一句不提自己的“戰績”,直到林業局將表揚信寄到學校來,老師們這才把他大肆表揚。

他這些精彩的履歷,本可以讓他成為

社會上的棟樑之材

,殊不知,卻將他引向了一場救火的意外。

英勇獻身

1988年3月13日下午3點,賴寧剛剛寫完作業,像往常一樣出門找同學們玩。他和生病臥床的母親說了一句“我下樓去玩啦!”,母親善意地提醒他,“外面風大,小心一點”,沒想到,這一句話,卻

一語成讖

,成為了他的最後一句遺言。

賴寧救火犧牲時,年僅15歲,現如今他的父母過得怎樣?

遠處的海子山,一根老化的電線發生了短路,引發了小小的爆炸。而火借風勢,一路乘風而起,把森林吞入了火舌之中,霎那間形成了一大片火海。而山下就正是

石油公司的油庫以及鎮裡的衛星電視轉播臺

,一旦捲入火海,釀成的後果不堪想象。

而此時賴寧剛剛走在回家的路上,天色已晚,遠處的火海已經照亮了半片天空。賴寧發現了火勢不容喘息,連告訴母親一聲的機會都沒有,便跑向了山上。

救火隊還沒到來,他只能像以前學的那樣,奮力揮動松枝來爭取把火滅掉。可這次的火勢格外洶湧,由於天氣乾燥的原因,火勢越來越大,逐漸局勢失去控制。

所幸消防隊的趕來挽救了山火猛竄的局勢,縣領導親自坐鎮現場指揮救火,卻發現了賴寧和他的小夥伴們。

他連忙派了一隊人馬用汽車把參與救火的學生強行拉下山,一路同學有說有笑,笑稱今晚看不到電視劇了。不過賴寧在沒人注意的地方眉頭緊皺,風中席捲著燒焦的落葉提醒著他

野火仍然猖獗

賴寧救火犧牲時,年僅15歲,現如今他的父母過得怎樣?

終於在第二天的清晨之前,山火終於被撲滅。一共3500餘畝的森林並沒有被完全摧毀,山下的石油罐也沒有受到波及。而在大家歡呼雀躍準備慶祝撲滅山火的成功時,賴寧的媽媽前來找賴寧,這才發現他不見了蹤影。

人們又開始在山中尋覓他的身影,而在南坡的過火林帶中,消防員們找到了已經被燒得發黑的遺體。

而他右臂還緊緊地抱住一棵小松樹,已經遺失,可他還保持著向上攀爬的姿勢。這一幕感動了所有的消防員以及前來的村民們,人們不禁偷偷抹淚,為這樣一位小英雄

默哀

賴寧精神永不息

賴寧的事蹟很快引起了全國各界人士的關注,共青團中央和教委為他授予了“

英雄少年

”的光榮稱號,號召全國的青年都要向賴寧學習他“

見義勇為,臨危不懼

”的精神。

他的英勇事蹟也被寫進了教科書,讓所有的小朋友都得以認識他,以他為榜樣為社會、國家做貢獻。

不過總有不懷好意的人作祟,社會上存在另一種聲音,他們認為,賴寧就是死於自己的

個人英雄主義

年僅15的他根本沒有分清自我與社會的關係,也沒有對於生命的正確認知,更沒有

分析嚴重局勢的能力

,最後導致了自己白白葬送掉生命。

賴寧救火犧牲時,年僅15歲,現如今他的父母過得怎樣?

面對這樣的

惡意揣測

,沉寂了數年的賴寧父母這才選擇了站出來發聲。他們透過報界刊文,向社會上發表了一篇聲淚俱下的文章。賴寧是個從小聰明勇敢的孩子,他多次參加過救火行動,而

絕非魯莽

地參加了最後一次山火的救援。

人民日報和教育部

迅速聲援,為那些負面的評論進行了抨擊。而當記者來到賴寧父母家中時,才發現原來他們一直沉浸在

喪子的悲痛

中,賴寧的房間原封不動地儲存著原來的樣貌,儘管後來生了一位女兒,卻還是整日鬱鬱寡歡。

他們辭去了原來的公務員工作,只憑借每月的一點補償金生活,後來也搬離了石棉縣這塊傷心之地。

賴寧救火犧牲時,年僅15歲,現如今他的父母過得怎樣?

進入21世紀,經過重重考量,教育部慢慢開始

淡化了對於賴寧犧牲精神的宣傳

,將其事蹟從教科書上移下。

過度的宣傳未成年人見義勇為以至於奉獻出自己生命的行為與保護未成年人的原則不太相符,也將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

中對於“見義勇為”的要求修改為

“見義智為”

不過這絕非等於我們忘記了賴寧的精神,他已成為社會上精神力量的一個載體。不管是否為未成年人,都應該考慮到社會,顧及到他人。

這樣利眾的精神,就永遠值得我們提倡和學習。儘管我們絕不倡議

未成年兒童在心智未成熟的時候

去奉獻和鬥爭,但依然要鼓勵他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社會做出貢獻。

這是一種

普適性的價值觀和人格追求

,賴寧的精神核心永遠不會過時,他的事蹟永遠也不會被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