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沁涼 | 上海阿姨:高溫下自制綠豆湯慰勞戶外工作者

夏日沁涼 | 上海阿姨:高溫下自制綠豆湯慰勞戶外工作者

今天上午10點剛過,上海釋出高溫黃色預警,氣溫節節攀升。永嘉路490號弄堂裡,白晃晃的水泥地照得人睜不開眼,一天中最熱的時段將至,弄堂口卻有一個小攤挑在這個點開攤。梧桐掩映下,一群頭髮花白、身著紅色T恤的志願者們張羅著支起了攤點,一碗碗盛著冰鎮綠豆薏仁湯的碗在桌上一字排開。

一群戶外工作者圍攏過來,有的是剛結束清掃的環衛工人,有的是綠容巡視員,還有剛完成交接班的輔警,或是路過的快遞小哥。幾乎每個人背後都被汗水打溼,衣服鄒巴巴地貼著面板,領口處還有汗水乾了溼、溼了幹之後留下的鹽漬。

一個小碗三勺,阿姨們動作麻利,四大鍋熬煮得濃稠,又經過冷卻的綠豆薏仁湯被分裝到100多個小碗裡。每人一碗,沒人多拿。附帶送上的,還有一個個新鮮的水蜜桃。這些,全是免費的,為的就是慰勞烈日下的勞動者。

夏日沁涼 | 上海阿姨:高溫下自制綠豆湯慰勞戶外工作者

負責“練攤”的是一個由老年人組成的“銀髮”社群志願服務隊——寶怡樂志願者團隊。成員平均年齡約60歲,最大的83歲。團隊發起人是在這個弄堂生活了63年的孫鴻銀,熱心腸的她被大家親切地稱為“寶寶阿姨”。

這個免費的清涼攤火到了網上。老人們卻渾然不知,街坊鄰居也只道是尋常:“冬天送餃子、湯圓;端午節送粽子,夏天送綠豆湯、西瓜,我們連續做了好多年了。”

夏日沁涼 | 上海阿姨:高溫下自制綠豆湯慰勞戶外工作者

食材配比有講究:“味道好啊,像我媽媽做的”

這個弄堂口的清涼攤點在街坊裡小有“名氣”,附近的戶外工作者,大抵都知道這個小攤兒將擺上整個夏天,“高溫日是一定會有愛心綠豆湯的。”

“這是我們自己約定好的,36攝氏度以上就要燒綠豆湯,從早上9點開始到10點半,基本上一個半小時就舀得差不多了。但我們不收攤,總要擺到人家吃完為止。有些人趕來沒吃到,我們也管‘加餐’”,孫鴻銀這樣解釋。

夏日沁涼 | 上海阿姨:高溫下自制綠豆湯慰勞戶外工作者

愛心綠豆湯的想法,是在2015年萌生的。因為孫阿姨家臨街,每天一探頭,就能看到高溫炙烤的大街上,環衛工人們辛勤地清掃,工作服全黏在身上,一線的協管和城管隊員們也都是汗流浹背。

她和老夥伴們一合計,“這麼熱的天,還是要送清涼!”

他們的綠豆湯有講究。一個大電飯煲放4斤綠豆,薏米得浸泡一會兒,等綠豆燒酥了,再將薏米放進去一起燉,燉上快2小時。最後放糖,放下去還得再滾一滾。

夏日沁涼 | 上海阿姨:高溫下自制綠豆湯慰勞戶外工作者

為了讓戶外工作者吃到既不燙口、也不涼胃的綠豆湯,綠豆湯在前一晚就得涼透了後儘快冰鎮起來。第二天一早,再拿出來分送。

“味道好啊,像我媽媽做的”。市容巡查員陳沖是兩年多前剛來的新上海人,去年負責該片區的巡查工作。第一次路過,就被熱情的孫阿姨拉了過去:“這兒有清熱解暑的綠豆湯,嚐嚐!”之後他成了這兒的“常客”,也會與老人話話家常,“這個城市一直有人在關心我”。

夏日沁涼 | 上海阿姨:高溫下自制綠豆湯慰勞戶外工作者

倒兩趟車也要來幫忙:“人搬走了,但感情放不下”

燒綠豆湯,在寶寶阿姨這裡,不亞於一項“大工程”。因為送的量多,她需要幫手,因而每次發攤送清涼前,她總要在微信群裡呼一聲,幾乎“一呼百應”。對話方塊下,是一連串的“收到,參加”。

其中不乏大老遠趕來的老居民。72歲的潘正玉曾在附近住了60年,經置換搬遷去了銀都路。今天清早,為了幫襯著送清涼,她早上5點不到就起了,路上倒兩輛公交車,花上1個半小時,趕在擺攤前到了。潘阿姨心裡有衡量,覺得值:“人搬走了,但感情放不下。就當回去看看老街坊鄰居。”66歲的伍園妹也是衝著這份“放不下”從沈杜公路趕來幫忙。

夏日沁涼 | 上海阿姨:高溫下自制綠豆湯慰勞戶外工作者

最初,送清涼團隊只有7個人,其中還包括孫阿姨的愛人和兒媳婦。沒有空間,幾個人就各自在家拿大鍋煮粥,煮得滿屋子、樓道里都是蒸汽,影響了鄰居日常。

夏日沁涼 | 上海阿姨:高溫下自制綠豆湯慰勞戶外工作者

現在,正式成員發展到16人,加上“編外”志願者近30人。而所屬的徐彙區天平街道也特意在貼隔壁永嘉路492號的嘉園公共客廳內闢出了一個20多平方米的公共灶臺和小廚房。裡面小到鍋碗瓢盆,大到“超大型”電飯煲、冰櫃等一應俱全。這讓“煮綠豆湯”這件事變得相對“適意”起來,可以放開手腳煮得暢快。

夏日沁涼 | 上海阿姨:高溫下自制綠豆湯慰勞戶外工作者

“條件越來越好啦,更多人願意加入志願服務”,孫阿姨樂開了花。她說,團隊裡的“銀髮”志願者們幫助別人的同時,也能感受到退休生活的樂趣,找到人生的新價值。

作者:王宛藝

圖片:邢千里 攝

編輯:張曉鳴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