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有無道理,折射了怎樣的人情觀念?

文·段宏剛

“親家”是指夫妻的雙方父母對對方父母的稱呼,比如,父親、母親就是岳父、岳母的親家,反過來亦然。在某些語境下,親家特指父親母親對岳父岳母的稱呼。

據《新唐書》記載,親家這個稱謂由唐玄宗李隆基最先叫出口,唐玄宗有個女兒名叫“新昌公主”,後來嫁給當朝宰相蕭嵩的兒子蕭衡,實際上是把蕭衡招為駙馬,蕭衡入宮後,把母親賀氏也接到皇宮居住。因為同住在皇宮,李隆基經常能見到賀氏,見面後,就把賀氏稱作“親家”,由此,親家一詞流傳下來直到今天。

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有無道理,折射了怎樣的人情觀念?

由於親家的關係比較特殊,千百年來形成許多相關的俗語流傳於世,如:

親家母,婆婆媽媽。

瞎貓碰著死老鼠,騎牛撞見親家公。

婆家上門大似天,親家登門不值錢。

在眾多關於親家的俗語裡,最有名、流傳最廣的莫過於

“親家登門,不值半文”

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有無道理,折射了怎樣的人情觀念?

從以上幾個民間俗語表達的意思可以看出,跟親家有關的俗語大多含有貶義,貌似在告訴人們親家在主人眼裡的地位並不算高。

“親家登門,不值半文”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意思是說:

親家如果上門來做客,不值得主人隆重款待。

如果以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句俗語,很顯然,就誤解了它的本意。

這句俗語實際上折射出了深層次的人情觀念,以我的理解,主要有兩層。

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有無道理,折射了怎樣的人情觀念?

其一,親家之間的關係既特殊又重要,

也很複雜,

處理起來比較

棘手

,不像其他親戚關係處理起來那麼簡單

當事人

不容易把握好輕重好壞

的尺度。

畢竟,親家關係是因為自家孩子跟對方孩子結為夫妻關係後,自然建立起來的一種親戚關係,跟舅舅、姨媽、叔伯、姑姑等親戚比起來,親家之間在平常的交往上可能並不多,許多親家之間一年裡可能見不上一次面。交往少了,在親密度上就顯得比較生疏。

所以,當見面後,雙方都會客客氣氣、恭恭敬敬,完全沒有親戚之間的那種親密感,以及由親密感所帶來的隨意、輕鬆的交往氣氛。

在這種氣氛下,會導致親家之間形成一套約定俗成的相處方式,如果對方沒有婚喪嫁娶等重要事情時,另一方基本上是不怎麼往來的。

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有無道理,折射了怎樣的人情觀念?

若來往頻繁,很有可能因為一些小事情產生摩擦,導致關係緊張起來,這是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通情達理的親家之間,在平時很少登門做客。

如果結合當今的現實生活,就更能理解這層意思。

如今,男方結婚時,要置辦房子、車子,還要給女方家一筆彩禮,這些花費會掏空男方家。一些女方家甚至不顧男方家的實際情況,要求什麼都得置辦齊全,男方家只能咬牙照做,這無形之中加重了男方的家庭負擔。如果媳婦娶過門後,脾性不好,讓男方家的其他成員並不是很滿意的話,很容易讓男方家的人產生憋屈、窩火的心理。

若孃家人來做客,兩家人坐在一起侃侃而談,容易發生言多必失的情況,最終鬧得不愉快。面對親家,再有智慧的人也很難處理好這層關係,所以,多見不如少見。

俗語“親家登門,不值半文”有無道理,折射了怎樣的人情觀念?

其二,把親家關係處理得很妥當,完全處理成直系親屬關係的人,在對待親家的方式上,又是另一番境界了。

俗話說:不做親是兩家,做親後是一家。

畢竟,兒女是父母親的心頭肉。為了出於對自己兒女的考慮,許多親家會對兒媳或女婿加倍的好,因為在他們看來,人都會將心比心、投桃報李,越是對兒媳或女婿好,女婿或兒媳就會把這些好反饋到另一半身上,讓小夫妻的關係更加融洽。

到時,看到自己兒女如此幸福,親家也會由衷的欣慰,親家之間的關係自然也會很親密。

關係一旦親密,相處的境界就不一樣了,就省去了場面上的客套,親家如果登門拜訪,主人就不會講究那麼多,沒有必要像招待貴賓一樣去招待,就像對待自家人的態度一樣,一切隨意,怎樣招待都可以,親家也會識趣,不會計較什麼,更不會無理取鬧。